导图社区 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学习笔记,知识内容有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定义、共同作用机制、主要作用、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选择性环氧2酶抑制药.
编辑于2021-11-04 14:29:05解热镇痛抗炎药
概述
定义
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又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共同作用机制
抑制体内环氧化酶COX活性而减少局部组织前列腺素PG的生物合成
主要作用
抗炎作用 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具有抗炎作用,机制是抑制体内环氧酶的合成
镇痛作用 通过抑制PG合成而使局部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敏感性降低 对尖锐的一过性刺痛无效
解热作用 通过抑制下丘脑PG的生成发挥解热作用。 降低发热患者的体温,但对正常人的体温无影响
氯丙嗪: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失灵
其他
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肿瘤作用等
COX
分类
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对COX-1和COX-2没有选择性,均有抑制作用。 抑制COX-2, 产生治疗作用,抑制COX-1,引起胃肠道等不良反应
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选择性抑制COX-2,而对COX-1的抑制作用弱。解热镇痛 抗炎作用增强,而胃肠道不良反应减轻
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
体内过程
口服易吸收,小部分在胃,大部分在小肠中吸收,1~2小时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在吸收过程中与吸收后,迅速被酯酶水解为水杨酸
肝脏代谢,从肾脏排出。 ① 剂量小<1g:一级动力学代谢(等比), ② 剂量大>1g: 零级动力学代谢(等量), 剂量再加大,血药浓度急剧上升,出现中毒症状。
药理作用和机制
解热镇痛抗炎
影响血小板的功能
低浓度 使PG合成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失活,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酶,减少血小板中血栓素A2的生成,而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及抗血栓形成,达到抗凝作用
高浓度 能直接抑制血管壁中PG合成酶,减少了前列环素合成,PGI2是TXA2的生理对抗剂,它的合成减少可能促进血栓形成
临床应用
解热镇痛及抗风湿
常用剂量(0.5g)具有明显解热镇痛作用,用于头痛、牙痛、肌 肉痛、及感冒发热等
大剂量(每日3~5g)有明显抗炎、抗风湿作用,使急性风湿热 患者退热,关节红、肿、痛缓解
防血栓
小剂量(50-100mg)治疗缺血性心脏病 、脑缺血 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儿科
用于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的治疗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口服直接刺激胃黏膜
高浓度刺激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导致恶心,呕吐; 较大剂量口服(抗风湿治疗)可引起胃溃疡及无痛性胃出血,原有溃疡病者症状加重(抑制胃壁COX-1生成PGE2,胃黏膜损伤 ,诱发或加重溃疡)
防治:饭后服用+止酸药,合用PGE1的衍生物米索前列醇
加重出血倾向
一般剂量:抑制血小板合成血栓素(TXA2),抑制血小板 集聚,出血时间延长。 大剂量:抑制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引起凝血障碍,加重出血 倾向。(维生素K预防)
严重肝病、 出血倾向、孕产妇等禁用,术前1周停用。
水杨酸反应
剂量过大(5g/d)中毒反应: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视听力减退,严重出现高热、脱水、酸碱失衡等
措施:停药、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加速排泄
过敏反应
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
阿司匹林哮喘
某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者其他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哮喘
禁用于哮喘、荨麻疹、鼻息肉患者
瑞夷综合征
病毒感染伴发热的儿童服用阿司匹林退热时,出现急性肝脂肪变性-脑病综合征, 表现为肝衰竭合并脑病
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代替
对肾脏的影响
PGs具有调节肾血流、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及促进钠排泄等作用,因此使用NSAIDs会引起肾脏损害
药物相互作用
与口服抗凝血药双香豆素合用时易引起出血
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时,更易诱发溃疡及出血
与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合用可引起低血糖
双水杨酯
抗炎镇痛作用类似阿司匹林 不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
非那西丁的活性代谢产物
体内过程
5%经羟化转化为毒性代谢产物,均从尿中排出,t1/2为2~4时。代谢物乙酰苯醌亚胺有毒性,可与谷胱甘肽结合而解毒。长期或过量用药,体内谷胱甘肽被耗竭时,引起肝细胞、肾小管细胞坏死。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无抗炎、抗风湿作用;对外周环氧酶没有作用
解热镇痛作用和阿斯匹林相当,抑制中枢神经系统PG合成
用于感冒、发热,肌肉痛,阿司匹林过敏者
胃肠反应较轻,凝血系统障碍影响很小
不良反应
短期使用、治疗量
不良反应少,偶见过敏反应(如皮疹),严重者伴有药热及黏膜损害
过量(成人10-15g)
急性中毒可致肝坏死
长期大剂量使用
可出现肾绞痛或急性肾衰竭或慢性肾衰竭(镇痛药性肾病)
吲哚类
吲哚美辛(消炎痛)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最强的COX抑制药之一,对 COX-1和 COX-2均有强大的抑制作 用,也能抑制磷脂酶皂和磷脂酶C,减少粒细胞游走和淋巴细胞增 殖,其抗炎作用比阿司匹林强10〜40倍 ,故有显著的抗炎及解热 作用,对炎性疼痛有明显镇痛效果。
不良反应多且强,仅用于其他药物不能耐受或疗效不显著的病例
不良反应
1. 胃肠反应:食欲减退、恶性、腹痛、腹泻、上消化道溃疡;偶见穿孔、出血,急性胰腺炎 2. 中枢神经系统:头痛、眩晕 3. 造血系统: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4. 过敏反应:皮疹、哮喘、血管性水肿、休克
芳基乙酸类
双氯芬酸
体内过程
可在关节滑液中积聚,经肝广泛代谢后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迅速排出体外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强效解热镇痛抗炎药,效应强于吲哚美辛、萘普生等
适用于各种中等程度疼痛、类风湿关节炎、粘连性脊椎炎、 非炎性关节痛、椎关节炎等引起的疼痛、神经痛等等
非关节性的软组织风湿痛,如肩痛、腱鞘痛、滑囊炎、肌痛等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轻,与阿司匹林相同外,偶见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
芳基丙酸类
布洛芬
体内过程
可缓慢进入滑膜腔,并腔内保持高浓度。该药易透过胎盘和进入乳汁中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 较强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近似阿司匹林。 2. 对炎性疼痛的疗效强。 3. 主要用于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是最常见的,主要有恶心、上腹部不适,长期使用可引起胃出血,头痛、耳鸣、眩晕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萘普生
本药有抗炎、解热、镇痛作用为PG合成酶抑制剂。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痛风及轻、中度疼痛如痛经等,均有肯定疗效。
酮洛芬
烯醇酸类
吡罗昔康
1. 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2. 对急性痛风、腰肌劳损、肩周炎、原发性痛经有一定疗效
吡唑酮类
保泰松
临床上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 体内蓄积产生毒性,不良反应多,已少用
烷酮类
萘丁美酮
临床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不良反应轻
异丁芬酸类
舒林酸
在体内转化为磺基代谢物才有解热、镇痛、抗炎活性,效应强度不及吲哚美辛, 但强于阿司匹林
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药
塞来昔布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具有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
用于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治疗,也可用于手术收镇痛、牙痛、痛经
不良反应
发生率均较其他非选择性非甾体抗炎药低
对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需慎用,磺胺类过敏者禁用
罗非昔布
不抑制血小板聚集。主要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尼美舒利
抗炎作用强,副作用较小。 常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腰腿痛、牙痛、痛经的治疗
禁止其口服制剂用于12岁以下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