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原则知识梳理,主要包括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原则两部分内容。
幼儿科学教育第一章科学与幼儿内容总结,包括科学观与幼儿科学教育、幼儿的科学学习、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三部分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第二章: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第一节: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概述
(一)科学态度
指的是和认知过程相区别、同人的特定需要相联系的,具有一定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的感性反应
科学态度目标体现了对科学内涵的完整把握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保证,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二)科学方法
要求幼儿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对周围世界的探究,这是他们理解周围世界的基础; 通过观察周围世界的信息,操作、摆弄和尝试来理解周围世界; 探究方法或技能常常被比喻为“点金术”。
(三)科学知识
幼儿早期的科学知识,可以帮助其理解周围世界,是其一生知识的重要基础。总体来说,,从小班到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认识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原则。
幼儿园科学教教育目标的具体分类
(一)科学态度方面的目标
1.总体分析
(1)培养幼儿亲近自然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核心: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重点是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界的兴趣、审美情趣以及热爱自然的情感和爱护环境的行为
(2)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喜欢探究是指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具有好奇心和兴趣,并乐意通过提问、动手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
教师应引导幼儿亲近自然,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成人的支持与鼓励
2.幼儿科学态度发展的年龄特点及教育要求
(1)3-4岁幼儿
年龄特点:“随机式探究”,并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更不会在问题的驱使下进行探究活动,而只是在随意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获得一些随机性的发现;这一阶段的典型表现就是问题非常多但都不是真正的问题,不具有科学探究的意义; 3岁是幼儿提问高峰——也许只是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而不是真正想要知道答案; 这一阶段的另一典型表现就是喜欢摆弄物体,并且在摆弄过程中得到满足; 对这一阶段的幼儿来说,提出问题本身就是满足其好奇的手段
教育要求:教师应该鼓励、关注、回应、欣赏他们的提问; 成人也应给予充分的满足。
(2)4-5岁幼儿
年龄特点:“开始寻找问题的答案”,开始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并会努力的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一阶段典型表现是问题在数量上比上一阶段少,但这些问题更聚焦于他们所不理解的事物和现象,或者说,这些问题开始真正具有问题的性质
教育要求:成人更重要的不是给他们答案,而是和他们一起探索,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甚至提出新的问题,从而维持幼儿的探究兴趣
(3)5-6岁幼儿
年龄特点:他们不但会刨根问底,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究寻找答案
教育要求:对于他们的问题,成人可以用通俗的语言加以解释,给予解答,也可以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鼓励和支持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适当引导幼儿动手动脑去探究,并提供合理的协助。
(二)科学方法方面的目标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观察实验能力
科学思考能力
表达交流能力
设计制作能力
2.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及教育要求
年龄特点:通过观察操作获取信息
教育要求
动手操作方面:给予幼儿丰富的操作和尝试的机会
充分理解此阶段幼儿的探究特点
培养幼儿的观察技能,给幼儿呈现种类相同,但外部特征不同的事物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获得信息
提供具体的操作情境,对幼儿做的事及时反馈,使幼儿关注动作产生的结果。
年龄特点:具有一定问题意识,并能带着问题寻找答案
教育要求:教师的指导应是“半扶半放”“扶多于放"
年龄特点: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即明确证据对于解释的重要性
教育要求:帮助幼儿明确研究问题、寻找可行的方法、提供条件支持
(三)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
(1)幼儿的科学知识离不开探究过程
(2)幼儿的科学知识来自周围熟悉的事物和现象
2.幼儿科学知识发展的年龄特点及教育要求
年龄特点:认识事物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对事物的认识是孤立的
教育要求:根据幼儿的表现给予相应的支持;提供各种感知、观察的材料和机会
年龄特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概括
教育要求:引导幼儿认识一类事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根据幼儿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方式特点,提供相应的支持,使幼儿在实验探究中逐渐发现和认识事物
(3)5-6岁
年龄特点:更接近事物和现象本质,进行更多的概括
教育要求:提供给幼儿大量的、丰富的、具体的科学经验。
第二节: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一、动手操作原则
1.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
2.为幼儿提供有结构的物质材料
3.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操作
4.让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操作
二、主动探究原则
1.尊重幼儿自己的问题
2.激发幼儿自己探求知识的愿望
3.尊重幼儿自己的理解
4.让幼儿有机会尝试自己的想法
5.让幼儿自己发现和纠正错误
三、支架原则
1为幼儿设计科学探求的问题
2.对幼儿的问题进行引导
3.为幼儿的探究提供物质材料及相应的环境
4.对幼儿提出问题,或对幼儿进行质疑,通过对话引发幼儿的思考和进一步探究
5.向幼儿介绍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或者和幼儿一起寻找有用的信息
6.创造一种宽松的、民主的心理氛围
四、联系生活原则
1.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科学教育的内容
2.将科学教育融于日常生活中
3.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随机教育的机会
4.关注、鼓励和支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探究
五、个别差异原则
1.发现幼儿的不同兴趣,鼓励幼儿发展自己的兴趣
2.通过评估了解幼儿的个别差异
3.制定灵活的学习目标,以适合不同幼儿的差异
4.允许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水平上进行探究
六、整合性原则
1.用整合渗透的观念充分挖掘在各种活动中蕴含的科学教育价值
2.整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调整和改进科学教育
3.多倾听幼儿的谈话和问题,了解幼儿的兴趣点,灵活、综合地采取多种活动形式,以适应幼儿的发展需要
4.注重家园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