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绪论
《现代汉语(上)》绪论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现代汉语概说、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以及现代汉语课的性质任务与内容三个方面。
编辑于2021-11-08 13:52:19绪论
现代汉语概说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广义:普通话和方言 狭义:普通话
现代汉语有发达的文学语言
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的语言。就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语言也包括优秀的、典范的文艺著作的语言,但文学语言的内涵与功能比文艺作品的语言要广泛。
形成与发展以书面语的产生与演进为先决条件
比一般书面语更丰富,更具有表达力
有书面语和口语的形式
口语形式包括:科学报告、新闻广播、口头声明、答记者问、优秀文艺作品朗诵、戏剧和电影的台词、相声和说书等。作为标准语,文学语言正是以其典范性特征区别于一般的书面语与口语,对现代汉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起着很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形式
口语
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言,其特征在于简短、疏放,有较多省略。这种风格的形成是由于口语常呈现为当面交谈,有特定的语境衬托,又有身手势态和语音变化的帮助,因而具有较多的辅助性信息作为支持。
书面语
是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趋于周密、严谨,结构完整,长句较多。该风格的形成是因为缺少不同语境下当面回话所具备的辅助信息。
民族共同语
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历史纵横
春秋时代的共同语称为雅言,汉朝称为通语,明代改成官话,辛亥革命后称国语,新中国成立后称为普通话
书面语在殷商时期已经出现,先秦时期已较为成熟,由于口语发展较快,这种书面语渐渐脱离口语,被称为文言文
到了唐宋,一种称为白话的接近口语的书面语诞生了
用白话写的文学作品:唐代变文,宋代的语录,宋元话本,以及宋金元的诸宫调和元曲,而影响较大的是明清小说
总体是以北方方言写成的
方言
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区域,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
基础方言
有些方言是形成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在民族共同语形成之后,方言仍可以与共同语同时存在。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叫基础方言
形成汉语方言的因素
社会历史地理方面
小农经济
社会分裂割据
人口迁徙
山川阻隔
语言本身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互相影响
方言系统
同一个民族的各种地方方言和这个民族的共同语一般总是表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汉语方言的差异性表现在语音(最大)词汇(次之)语法(最小)的方面
语音结构系统
词汇结构系统
语法结构系统
七大方言区
“十大方言区”
原有的七区加上晋语、平话、徽话
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强,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民族总人口73%
华北——东北方言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部分地区
西北方言
山西陕西甘肃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
西南方言
四川云南贵州及湖北除东南角咸宁地区
江淮方言
安徽长江以北(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镇江,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吴方言
上海、江苏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南通小部分、浙江大部分。典型的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现在有人认为以现在的影响来看代表应该是上海话。内部存在一些分歧,杭州城区的吴语带有浓厚的官话色彩。7.2%
湘方言
湖南省除西北角,以长沙话为代表。有新湘语(长沙等较大城市,受北方方言影响较大)和老湘语的差别。3.2%
赣方言
江西省除东北沿长江地区和南部,南昌话为代表。3.3%
客家方言
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客家人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其中以广东中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为主。语言系统内部差别不大3.6%
闽方言
福建,海南,广东的潮汕雷州半岛,浙江南部温州地区,广西少数,台湾汉人居住区5.7%
闽东
福建东部闽江下游,福州话为代表的
闽南
闽南二十四县、台湾。广东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及浙江南部,以厦门话为代表
闽北
闽中
莆仙
粤方言
广州话为代表,当地人叫白话,分布在广东中部、西南,广西东部、南部的约一百来个县及香港澳门4%
北京话的特殊地位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唐代,北京地处幽州,是军事重地;辽代,北京是五京之一;金元以来,北京成为了我国成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京话作为官府的通用语言被传播到世界各地,而发展成官话
白话文学作品更多的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
五四运动以后
这两个运动前者为白话文在书面上取代文言文创造了条件,后者促使北京语音成为全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两个运动相辅相成互相推进,就使书面语和口语接近起来,形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
国语运动在口语方面增强了北京话的代表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
1955年在北京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确定了把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
三项标准的含义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语言
结构上(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
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
语言的结构规律:语法
功能上
人与人:交际工具
人与客观世界:认知世界的工具
人与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现代汉语的特点
语音方面
没有复辅音
元音占优势
音节比较整齐
有声调
词汇方面
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
构词广泛运用歌词根复合法
同音语素多
语法方面
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不太用形态,主要用语序和修辞
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规则基本一致
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
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
汉语的地位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日本语、朝鲜语和越南语同汉语关系尤为特殊。
世界七大语系
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英、法、俄、阿拉伯、西班牙
印欧语系
汉藏语系
阿尔泰语系
乌拉尔语系
闪含语系
高加索语系
达罗眦荼语系
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
国家重视语言文字工作
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5年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根据会议精神决定以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为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
1956年1月,国务院通过《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同时决定成立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
1958年规定书法可以不受此影响。
1985年1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简称国家语委)
1986年1月,国教委和国语委联合召开了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1997年12月,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2次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2000年10月根据宪法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历史上第1部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门法,首次明确规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现代汉语规范化
定义:语言规范化就是确定并推行某一语言应用的统一标准,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明确一致的标准。
1955年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明确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标准
推广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可以进一步消除方言隔阂。
21世纪文化教育的普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承技术的现代化,计算机语言输入和语音识别的问题研究对推广普通话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实行。
20世纪50年代确定的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方针是“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
20世纪80年代重新制定的方针是大力推广,积极普及,逐步提高。
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
以汉语授课的学校使用普通话教学。使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
汉语播放的广播电视台使用普通话。使普通话话成为宣传工作的规范语言。
全国机关企事业单位使用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工作语言。
不同方言区及全国不同民族的人员交往时,使用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全国通用语言。
1995年其实刑案水平测试结果办法普通话等级证书的制度。指导各地按照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和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规定开展工作。
2015年9月的第18届普通话宣传中公布的数据普通话,在全国的普及率为70%,其中城镇普及率较高,在文化教育领域中普及率达到80%以上。
“现代汉语”课程性质、任务和内容
教学任务
课程各部分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