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线虫
这是一篇关于线虫的思维导图,包括:似蚓蛔线虫(蛔虫)、毛首鞭形线虫(鞭虫)、蠕形住肠线虫(蛲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钩虫)、旋毛型线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
编辑于2021-11-08 17:50:47线虫
似蚓蛔线虫(蛔虫)
是最常见的人体消化道寄生虫之一,可引起蛔虫病
形态
成虫
圆柱形,形似蚯蚓
活时呈粉红色,死后灰白色,头端较尖细,尾端较钝圆
体表有角质层 起保护作用
消化道结构简单(以人半消化食物为食)
有发达的生殖器官
虫卵
受精卵
宽椭圆形,棕黄色
60x45 μm
卵壳厚,外被蛋白膜,凹凸不平
内含一个圆形卵细胞,壳间有新月形空隙
未受精卵
长椭圆形,棕黄色
90x40 μm
卵壳及蛋白膜均薄
内含大小不一的折光性卵黄颗粒
生活史
宿主:人是唯一宿主,属于土源性线虫
感染时期:感染期虫卵
感染方式:经口
幼虫:有移行
成虫寄生部位:小肠
致病时期:成虫、幼虫
诊断时期:虫卵、成虫
致病
幼虫致病
幼虫移行主要导致蛔虫性哮喘和蛔虫性肺炎
在严重感染病例,幼虫还可侵入大脑、肝、脾、肾、眼和甲状腺等器官,引起异位寄生
成虫致病
掠夺营养和损伤肠黏膜
超敏反应:患者可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症状
并发症:胆道蛔虫病
诊断
主要从粪便中查见虫卵或虫体。由于蛔虫产卵量大,常用直接涂片法,一张涂片的检出率为80%,三张可达95%
流行与防治
造成蛔虫感染普遍的主要原因
蛔虫生活史简单
雌虫产卵量大
用未经处理的人粪施肥和随地大便的习惯,使蛔虫卵广泛污染土壤和周围环境
人的不良卫生行为和缺乏完善的卫生设施
虫卵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防治
防治蛔虫感染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查治感染者、管理粪便和通过健康教育来预防感染
目前常用的驱虫药有阿苯达唑(肠虫清)、甲苯达唑等
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是常见的人体肠道寄生线虫之一,成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盲肠,引起鞭虫病
形态
成虫
虫卵
呈纺锤形或腰鼓形
致病
鞭虫成虫以其细长的前端钻入肠黏膜,引起肠黏膜点状出血、炎症或溃疡
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主要寄生于人体盲肠、结肠及回肠下段,引起蛲虫病
形态
成虫
细小,乳白色,呈线头样,有头翼和咽管球
虫卵
无色透明,长椭圆形,两侧不对称,一侧扁平
生活史
宿主:人是唯一宿主
感染时期:感染期虫卵
感染方式:经口、吸入、逆行(肛门-手-口最重要)
成虫寄生部位:盲肠、升结肠
雌虫产卵部位:肛门
致病
雌虫在肛管、肛周、会阴处移行、产卵,刺激局部皮肤 引起肛门瘙痒,皮肤搔破可继发炎症
成虫寄生于肠道可造成肠黏膜损伤,可引起局部炎症和消化功能紊乱或慢性炎症,一般不表现明显的症状
蛲虫性阑尾炎
蛲虫性泌尿生殖系统炎症(女性)
诊断
透明胶纸法或棉签拭子法
肛门周围发现白色线头样的小虫
结肠纤维镜检查成虫
流行与预防
流行特点
世界性分布
农村儿童感染率高于城区
以5~7岁幼童感染率较高
家庭聚集性
群体生活高于散居生活
预防
教育儿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吮吸手指,勤剪指甲
常用的治疗药物有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噻嘧啶也有一定疗效,局部外用药可用3%噻嘧啶软膏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钩虫)
口囊发达,肠道危害最大的线虫
形态
成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C形
2对钩齿
远端分2支,每支再分3小支
有
美洲板口线虫
S形
1对板齿
基部分2支,每支再分2小支
无
虫卵
幼虫
丝状蚴(感染期)
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
感染时期:丝状蚴
感染方式:经皮肤、口、胎盘、乳汁,食入转续宿主
诊断时期:虫卵、成虫、钩蚴
幼虫有移行、迁延移行现象
某些动物如猪、犬可作为转续宿主
致病
幼虫致病
钩蚴性皮炎
呼吸系统病变:钩蚴性肺炎
成虫致病
消化道症状:异嗜症
贫血(最主要的危害)
虫体吸血后迅速将血液经消化道排出
分泌抗凝素,致使咬附部位黏膜伤口渗出血液
虫体有更换咬附部位的习惯,致使伤口增加,原伤口在凝血前仍可继续渗出少量血液
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的损伤
婴幼儿钩虫病
诊断
粪便检查虫卵,或经钩蚴培养检出幼虫是确诊本病的依据
直接涂片法
饱和盐水浮聚法
改良加藤法
钩蚴培养法
流行
普遍易感,旱地作物种植者多见
防治
驱虫治疗
常用驱虫药物:甲苯达唑和阿苯达唑
对粪便采取无害化处理,以杀灭虫卵
个人防护
旋毛型线虫(旋毛虫)
形态
雄虫大小(1.4~1.6)mmX(0.04~0.05)mm
雌虫大小(3.0~4.0)mmX0.06mm
新生幼虫自阴门产出(成虫直接产幼虫)
生活史
成虫和幼虫在同一宿主体内,无需体外发育(生物源性线虫),但完成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
人因吞食幼虫包囊而受感染(经口,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
有多种保虫宿主(猪最为重要,是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人是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
适宜幼虫发育的部位多为活动频繁、血液供应丰富的膈肌、舌肌、咽喉肌、胸肌、腓肠肌等横纹肌
致病
旋毛虫的主要致病阶段是幼虫,成虫也可致病
轻度感染者无明显症状,重度感染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若未及时治疗,可在发病后数周内死亡
侵入期(肠道期)
1周内
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道症状,同时可伴有厌食、乏力、低热等全身性反应
幼虫移行期(肠外期)
2~3周
急性全身性血管炎。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眼睑或面部水肿、过敏性皮疹、肌肉疼痛及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囊包形成期(恢复期)
4~16周
伴随囊包的形成,急性炎症逐渐消退,患者全身症状相对减轻或消失,但肌痛仍可持续数月
诊断
患者常有生食或半生食肉类史
肌肉(腓肠肌)活检的检出率仅为50%
对患者所食剩余肉类做镜检或动物接种,也有助于诊断
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或循环抗原 可作为诊断该病的重要方法
流行因素
动物肉(猪、马、狗、野生动物)是人的传染源
感染与生活、饮食习惯有关
发病以冬季和节假日多见
防治
开展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严格进行肉类检疫
改善养猪方法
治疗旋毛虫的首选药物为阿苯达唑,其疗效好,疗程短,毒性低,副作用小
广州管圆线虫
形态
成虫
第3期幼虫
感染期幼虫
第4期幼虫
第5期幼虫
生活史
成虫寄生在野鼠的肺动脉血管内
感染期幼虫(第3期幼虫)寄生在福寿螺等中间宿主体内
入侵途径及致病(人为非正常宿主),人食入生的或未熟的含第3期幼虫的中间宿主,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膜脑炎
致病与临床
最严重的是幼虫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急性剧烈头痛、颈项强直等脑膜脑炎表现
发热伴有神经系统异常、视觉损害、眼部异常、缓慢进行性感觉中枢损害、全身酸痛,还有脑神经受损、眼外直肌瘫痪和面瘫等症状
实验诊断
实验室常规检查
脑脊液检查,可见脑脊液压力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超过10%)
有生吃螺肉或其他转续宿主的流行病史
有头痛、发烧、恶心、呕吐、脖子发硬等临床症状
免疫学检查
ELISA检测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是目前诊断本病的最常用方法
病原学检查
从脑脊液或眼等部位查出幼虫或成虫可确诊,但一般检出率不高
流行
感染主要方式
生吃或半生吃含有第3期幼虫的淡水螺类如褐云玛瑙螺、福寿螺等或转续宿主如蟾蜍、蛙等
生食被感染期幼虫污染的蔬菜
引用被感染期幼虫污染的生水
防治
不吃生或半生的中间宿主(螺类)及转续宿主的肉食,不吃生菜、不喝生水
阿苯达唑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若能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则治疗效果好,预后佳
定期检测重要中间宿主的感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