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思维导图,包括其总论、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全球化与管理、互联网时代的管理等内容。
编辑于2021-11-10 22:25:07总论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管理活动
管理的定义: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五个管理职能:决策-计划-领导-控制、创新
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三种:1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 2信息角色: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 3、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冲突管理者角色、谈判者角色
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1技术技能: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是指成功的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3概念技能: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中国的管理思想:《孙子兵法》,《周礼》,田忌赛马的智慧
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资本主义管理的一条基本原理)
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
生产管理和销售方面:根据生产流程的要求,配置及其设备,编制生产计划,制定生产作业标准,实行零部件生产标准化,研究市场动态,进行预测
成本管理方面:建立起详细的记录和先进的监督制度
人事管理方面:制定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发展规划
进行工作研究,并按工作研究结果确定工资的支付办法
实行由职工选举的委员会来管理医疗制度等福利制度
马萨诸瑟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独立的管理职能和专业的管理人员正式得到承认
横向的管理分工开始出现
具有管理才能的雇佣人员掌握了管理权,直接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欧文的人事管理:开创了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有人因此称他为“人事管理之父”
巴贝奇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
对工作方法的研究
对报酬制度的研究
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
采取收益分享制度才能克服由利润分享制度带来的不公平
收益分享,实质上是按某一部门的业绩来支付该部门职工的收益
哈尔西的资金方案
指出来当时普遍使用的三种报酬制度的弊端
提出了按照每个工人来设计的奖金方案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古典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的贡献
工作定额
标准化
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差别计件工资制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其他人的贡献
吉尔布雷丝夫妇: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
甘特:创造了“甘特图”,提出了“计件奖励工资制”
组织管理理论
韦伯的贡献
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
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威才是理想组织形式的基础
高度结构化的、正式化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是达成目标、提高效率的最有效形式
巴纳德的贡献
著有《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
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化组织
为“社会系统学派”理论奠定了基础
行为管理理论
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实验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行为科学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麦克雷戈的xy理论
麦克兰、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费鲁姆的期望理论
数量管理理论
运筹学:研究在既定的物质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如何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人、财和物等资源
系统分析:解决管理问题要从全局出发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制定出正确的决策
决策科学化:决策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系统管理理论
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的
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权变管理理论
其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
强调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环境寻求不同的管理模式
着重考察相关的环境变量与各种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相连
质量管理理论——本质是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
关注顾客
注重持续完善
关注流程
精密测量
授权于员工
管理理论新发展
学习型组织
精益思想
业务流程再造
核心能力理论
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
几种相关的道德观
功利主义
基本观点: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的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合理性:如果行为能力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当然就可以认为该行为是善的,必然得到大多数人支持
局限性:1:没有考虑取到最大利益的手段,2:没有考虑所得利益的分配
权力主义
基本观点: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
合理性:尊重人权,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
局限性:过高的保障期望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效应
组织整体利益的需要和个人的权利不可能完全一致
公平公正
基本观点:管理者不能因种族、肤色、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那些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
正确的言论~指支付薪酬的依据应当只是员工的技能、经验、绩效或职责等因素,而不是其他各种似是而非的因素(正确的)
社会契约
基本观点: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
合理性:能大幅度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
局限性:契约具有很强的情境特征,在很多场合是相关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与合理性无关契约的对象必须严格限制
推己及人
道德管理的特征与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追求道德的管理者通常为组织确立起较为崇高的价值观,以此来引导组织及其成员的一切行为
这种价值观一般能够激发起成员去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从而给组织带来生机和活力
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以下七个特征
1. 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
2. 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
3. 合乎道德的管理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
4. 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
5. 合乎道德的管理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
6. 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
7. 合乎道德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道德发展的阶段
最低层次---前惯例层次:个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才会做出道德判断
中间层次---惯例层次: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个人是否维持平常的秩序并满足他人的期望
最高层次---原则层次:个人试图在组织或者社会的权威之外建立道德准则
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
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
管理者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
设定工作目标
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
提供保护机制
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两种对立观点
传统经济学观点:为股东实现组织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天职,否则就不成其为企业,增进和保护社会福利是政府和非赢利组织的责任
社会经济学观点:企业不只是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它们还要对社会负责,因此企业的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还有个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
社会责任的体现
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
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
社区福利投资
社会慈善事业
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全球化与管理
全球化内涵
世界角度看:全球化是指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
跨国服务贸易增长迅速
国外直接投资发展迅猛
同国旅游人数快速增加
跨国并购进程加快
国家角度看:全球化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程度
进出口额占gd的比例
国外直接投资
有价证券的进出流动额
产业层面看:全球化是指某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家或者地区间相互依赖的程度
公司层面看:全球化是指公司在各国或者地区的收入分布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或者地区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地区交流程度
全球化与管理者
环境因素: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
环境因素
政治与法律环境
1国家政治体制
2政治的稳定性
3政府对外来经济者的态度
4法律环境
经济和技术环境
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
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潜力
市场规模及其准入程度
科技发展水平
社会基础设施
文化环境
权利距离
不确定性的避免
个人主义或者集体主义
男性化或者女性化
长期导向或者短期导向
任务环境:
供应商:全球化进程使得全球化采购和全球化外包得以进行
销售商:全球化给企业带来更多丰富的销售商选择机会
顾客--标准化/差异化
竞争对手--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关键能力:国际商务知识、文化适应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全球管理者的关键能力
国际商务知识
文化适应能力
视角转换能力
创新能力
全球化与管理职能
互联网时代的管理
互联网的力量之源
互联网的力量来源于链接和融合
“云”是指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设施
“网”是指用宽带连接的各种互联网
“端”是指用户直接接触的个人计算机(pc机)、移动设备(手机,平板等)、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等,以及以软件形式存在的各种应用app
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移动化
以pc为基础的互联网正在逐渐进入以智能终端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去中心化
在移动互联网中,每个人,每一个终端都是中心节点,每个节点都可以自主的发布信息
移动互联网各种分布式结构是民主的、开放的、互动互赢的。
在线化
大大节约了消费者的时间,业提高了网络的利用率和社会的活动效率
平台化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为用户构建一个快速、安全、四通八达的“平台”
个性化
数据化
一切都被记录,一切都被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