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组织胚胎学-基本组织
中医大专学历自用思维导图,组织胚胎学之基本组织部分。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编辑于2021-11-12 10:14:00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
特征: ①细胞多,细胞间质少,排列紧密。 ②游离面(朝向体表或腔面);基底面(与结缔组织相连);侧面(细胞之间)。 ③无血管和淋巴管。 ④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被覆上皮
单层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
衬贴在心血管、淋巴管腔面
间皮
分布在胸膜、心包膜和腹膜表面
单层立方上皮
分布:甲状腺滤泡上皮、小叶间胆管、肾小管 (水多的地方)
功能:分泌、吸收
单层柱状上皮
分布:肠胃、胆囊、子宫 (消化道)
功能:分泌、吸收
特殊细胞:杯状细胞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分布:呼吸道
功能:保护、分泌
特殊细胞:杯状细胞、柱状细胞(纤毛)
复层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最多最广)
基底细胞、多边形细胞(进行角化)、扁平细胞
角化
皮肤的表皮
未角化
口腔、食道、阴道
变移上皮
分布: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
特点:随所在器官容积的大小变化而改变
腺上皮和腺
腺上皮:进行分泌功能的上皮
腺(体)
内分泌腺 (如甲状腺、肾上腺)
外分泌腺 (如汗腺、唾液腺、泪腺)
单细胞腺
多细胞腺
分泌部
导管
上皮细胞的特化结构
游离面
纤毛
微绒毛
侧面
紧密连接
中间连接
缝隙连接
桥粒
基底面
基膜
质膜内褶
结缔组织
固有结缔组织
由大量细胞间质构成
作用:链接、支持、营养、保护、修复、防御
疏松结缔组织(蜂窝组织)
特点:细胞种类多,基质多,纤维少
细胞
成纤维细胞
特点:胞核大,多突起;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合成蛋白质、纤维、基质
巨噬细胞
特点:形态多样,不活跃(圆形或椭圆形、称为组织细胞) 、活跃(不规则,有伪足),胞核小,胞质丰富
功能:变形运动,吞噬作用,免疫应答的调节(细胞免疫),分泌
浆细胞
特点:胞体圆或卵圆,核圆形,多偏位,染色质放射状
功能: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体液免疫(B细胞)
肥大细胞
特点:体积大,细胞核小,包质丰富,脱颗粒(组胺、肝素、白三烯、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功能:参与过敏反应
脂肪细胞
特点:体积大,球体,空泡状,含脂滴,细胞核被挤向一侧
功能:合成贮存脂肪,参与脂类代谢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特点:(干细胞)分化程度低
功能:分化成其他细胞
纤维
胶原纤维(白纤维):韧性大、抗拉力强、弹性差
弹性纤维(黄纤维):韧性差、弹力大
网状纤维(嗜银纤维):有一定韧性
基质
蛋白多糖
结构性塘蛋白
组织液:构成细胞的微环境
致密结缔组织
特点:纤维为主,细胞和基质少
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分布:真皮、巩膜、器官的被膜
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构成:肌腱、腱膜
脂肪组织
特点:脂肪小叶
分布:皮下组织、肠系膜、网膜
功能:填充、缓冲、储存脂肪、保温
网状组织
是供血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发育所需要的微环境
软骨组织
易考点
软骨细胞越往里越大
软骨陷窝:软骨基质中大小不一的空腔,软骨细胞位于其内,周围的基质染色深。
同源细胞群:由同一个软骨细胞增值分裂而成。
软骨的类型
透明软骨
分布:鼻、喉、气管、支气管、关键软骨、肋软骨
弹性软骨
分布:耳廓(kuò)、会厌
纤维软骨
分布:椎间盘、关节盘、耻骨联合
骨
骨组织
骨基质
有机成分(韧性)
无机成分(硬度)
细胞
骨祖细胞(骨组织的干细胞)
成骨细胞
骨细胞
破骨细胞
长骨的结构
骨松质
充满红骨髓
骨密质
外环骨板(骨干外面)
内环骨板(骨干的骨髓腔面)
骨单位(内外环骨板之间)
间骨板(骨单位之间)
血液
成人的循环血量约占体重的7%
血浆:约占血液容积的55%
血细胞
红细胞(RBC)
数量:最多,男性(4.0~5.5)X10¹²/L;女性(3.5~5.0)X10¹²/L
形状: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和细胞器
血红蛋白:男性(120~150g/L)女性(110~140g/L);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白细胞(WBC)
数量:(4.0~10)X10⁹/L
有粒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数量:最多,50%~70%
细胞核:杆状或分叶状,分叶越多说明细胞越老化
形状:球形
功能:吞噬、杀死细菌
嗜酸性粒细胞
细胞核:多见两叶核,呈“八”字
形状:粗大,均匀的嗜酸性颗粒,染色为橘红色
内含:溶酶体、组胺酶
功能:减轻过敏反应,杀死寄生虫
嗜碱性粒细胞
数量:最少,0%~1%
细胞核:“S”形或不规则形
形状:大小不等,不均匀的碱性颗粒,染色为紫蓝色
内含:组胺,肝素
功能:参与发生过敏反应
无粒白细胞
单核细胞
细胞核:肾形、马蹄铁形或不规则形,染色浅
形状:体积最大
功能:活跃的变形能力和吞噬能力,分化为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细胞核:大而圆,一侧常有小凹陷,染色深
形状:圆形或椭圆形
分类
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NK细胞:直接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
血小板
正常值:(100~300)X10⁹/L
形状:双凸圆盘状,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
功能:止血、凝血
血细胞的发生
造血干细胞属于多能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种子细胞。
神经组织
神经元
最重要的功能:接受刺激,整合信息。
神经元的结构
胞体
细胞膜(质膜)
延伸包裹轴突与树突; 功能:产生兴奋、接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
细胞核
核仁大而明显
细胞质(核周质)
尼氏体
为嗜碱性颗粒; 是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主要功能:合成蛋白质,参与细胞器的更新。
神经原纤维
支持神经元(框架);参与物质运输。
突起
树突
数目:1根/多根
形态: 反复分支、呈树枝状,有树突棘。
结构:有尼氏体
功能:传入冲动
轴突
数目:1根
形态: 起始部彭大为轴丘,分支少,有直角侧支,末端分支多。
结构:无尼氏体
功能:传出冲动、轴突运输
神经元的分类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神经元的连接
突触: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 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
化学性突触
突触前成分-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成分-突触后膜
电突触
神经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
星形胶纸细胞
参与构成血-脑屏障
少突胶质细胞
形成髓鞘
小胶质细胞
属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可转变为巨噬细胞。
试管膜细胞
分泌脑脊液,提供保护和营养
周围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
施万细胞(神经膜细胞)
卫星细胞(被囊细胞)
神经纤维和神经
神经纤维
郎飞结(神经纤维节): 髓鞘和神经膜节段间较细的部分。
结间体: 两个相邻郎飞结之间的一段神经纤维。
神经
神经内膜:神经纤维表面
神经束:多条神经纤维聚集
神经束膜:神经束之间
神经外膜:神经最表面
神经末梢
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
游离神经末梢
功能:感受疼痛和冷热的刺激
分布:表皮、角膜和某些结缔组织
有被囊神经末梢
触觉小体 感受触觉
环层小体 感受压觉和振动觉
肌梭(suō) 感知骨骼肌纤维的伸缩、牵拉变化
运动神经末梢(效应器)
躯体运动神经末梢
内脏运动神经末梢
肌组织
肌细胞呈细长纤维状,又称肌纤维, 细胞膜称肌膜,细胞质称肌质。
骨骼肌
分布:躯体和四肢,借肌腱附着于骨表面。
肌外膜:包裹在整块肌外表面的致密结缔组织。
肌束膜:其外膜的结缔组织深入机内,分隔包绕没一肌束。
肌内膜:包绕在每一条肌纤维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
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每条肌原纤维有暗带(A带)和明带(I带)交替规律排列
暗带(A带)中间,有一条M线; 明带(I带)中间,有一条Z线。
肌节:相邻两个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 由(1/2I带+A带+1/2I带)所组成。
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肌原纤维
粗肌丝:由肌球蛋白分子集合而成。
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
横小管(T小管)
肌膜垂直于肌纤维长轴向细胞内凹陷形成。
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到细胞内, 引起同一条肌纤维上的每个肌节的同步收缩。
肌质网(纵小管)
定义:细胞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 位置:位于横小管间,包绕在肌原纤维周围。 功能:储存Ca²⁺(钙)
终池:横小管两侧的肌浆网呈环形扁囊
三连体:横小管及其两侧的终池
心肌
心肌细胞:短圆柱状,一般只有一个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
横小管较粗;肌质网较稀疏与横小管紧贴构成二联体。
闰盘结构:由相邻心肌纤维连接处互相嵌合形成, 用于心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和冲动的传导, 使心肌细胞的收缩、舒张同步化。
平滑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