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再度发言(5-8)
包含了源于传播的自我、互动与组织、群体的形成、天使般的交流与大同世界的实现、梅罗维茨的理论整合等等。
第一章:社会芝加哥学派及其传播研究;第二章: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的渊源;第三章杜威与库利:芝加哥传播思想的开端。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再度发言:论社会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
第五章:符号互动:芝加哥学派的微观传播思想(芝加哥学派的理论基础)
符号互动:米德的社会心理观与传播观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解释人与社会的形成
符号互动的起点:从姿态到→语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符号互动者极力强调人类制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
源于传播的自我
人通过人际传播构建自我的过程
游戏阶段: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与他人互动
竞赛阶段:成熟的自我,个体开始理解处于有组织的活动中他人的角色
“自我”分为主我与客我,两者通过互动联系起来,米德更加注重主我的作用
互动与组织、群体的形成
他认识到社会是一个过程,同时互动可以调整、改变社会,他鼓励个人可以改变社会
同时也产生是先有交流还是先有社会的问题
天使般的交流与大同世界的实现
实现天使般的交流的原因
语言对不同个体具有相似性,人可以做到完全的沟通;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审视自己,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就可以与他人进行完全的沟通。
每个人和社会都是可以通过互动传播重建的,重建后就能实现理想的交流。
大同世界不能实现的理由:
交流中的语言不可能实现理想意义上的精确交:编码与解码不一定一致。
个人即使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但是不可能产生与他人一摸一样的态度和想法。
拟剧理论:戈夫曼对传播的全新阐释
把结构的概念引入互动理论,并探讨社会机制的作用
框架:信息的载体与平台
把框架看作是结构性概念,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个中介
框架通过角色外化表现出来,人的交流通过角色来传播,角色扮演与框架通常是一体化的,但是也存在主客观冲突导致的失控,同样认为传播是社会行为的基础。
前台与后台:传播的二元对立
前台:台上的行为,个体在表演期间有意无意地使用的标准类型的表达装备,框架中的制度性因素更明显,通常会隐藏自己的真是表现。
角色
外表:表示表演者的社会身份
举止:个体对角色应有行为方式的理解
场景:角色表演的情境背景
后台:台下的行为,里面的人都是表演者熟悉的人,后台的人际交往比较随便
前后台行为通常有界限,但是也存在错位和界限不明显
剧场:前台表演的人们构成的整体,与社会结构和组织无关,与维持相关的情景定义的互动或互动系列有关。例如:媒体
着重在人际交往方面,过于强调人在交往过程中别人对于自己的看法
信息场景:拟剧理论的传播学再造
媒介生态学成果
梅罗维茨的理论整合
得出戈夫曼侧重面对面的交往而忽视媒介的影响和作用,麦克卢汉重视媒介的传播效果但是忽视人际交往
不认同伊尼斯的泛媒介定义,将媒介定义的更专业化,同时认为环境只能限制行为不能够决定行为
注意到电子信息环境对于人的角色扮演影响,
在戈夫曼的理论框架中加入麦克卢汉的电子信息环境概念,使“情境”含义更丰富,以解释大众传媒作用下的现代行为。
中台:新媒介时代的拟剧理论
电子媒介与传统媒介存在差异
印刷媒介某种意义上代表着知识的垄断,但电子媒介语言是通用的,人人可知
印刷媒介不可替代面对面的传播,但电子媒介可以
印刷媒介不会传播个人化或隐私性的话语,但电子媒介有
侧台:电子媒介介入形成的情境
中区行为:侧台上人们的行为
使后台范围被缩小,变成纯粹的个人隐私,前台的范围缩小,变成夸张的角色表演
新媒介的功能与美国社会的未来
新媒介带来社会民主的深化,电视的中台情境会消解社会权威最具创新,但是权威个人信息成为娱乐消费品并不会危害社会等级制度
新媒介进一步加速现代化进程,主要是人的现代化进程,新媒介创造了新的共享信息环境,导致了新的一体化现代性思想产生。例如许多信息或话题都是人们所共享的。
新媒介改变了人的社会化进程,不同社会化阶段的界限变得模糊,儿童与成人的角色界限也变得模糊,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也变得模糊。
第六章 控制与效果:芝加哥学派对传播的系统研究
帕克的社会控制研究:传播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控制手段,传媒通过舆论来维系现代社会
传播与社会关系重组:城市的兴起,大众传播控制社会,通过三种形式
新闻事业:报纸、杂志、书籍
调查研究机构通过报告来进行控制,但在现在都变成了牟利的咨询公司
宣传机构在那时有利于形成舆论,但在现在往往是操纵舆论危害国家安全
传播与移民的美国化《移民报刊及其控制》中论述了移民报刊如何对移民进社会控制和美国化进程
移民报刊通过信息传递方式帮助人们了解周边环境
移民报刊有助于群体的整合和维系
有助于受众与环境融为一体
来自报社内部的控制(其实是最先探讨把关人理论的)
分析把关人产生原因: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
全面分析了把关人新闻选择标准:分为商业报刊和宣传报刊,各自有侧重点
分析了把关人把关标准的社会因素:读者、政治或宗教组织和广告商三者进行分析
电影与青少年行为:布鲁默的效果研究
控制研究,最先提出大众的概念
佩恩基金研究与布鲁默的介入:研究电影对日常行为和儿童犯罪行为的影响
研究优点:启发了后续许多理论、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后面很有启发
电影的社会效果
电影的负面影响多于正面,有电影产生最明显的行为就是模仿
从电影中习得的行为不一定立即体现,触及了“睡眠”效果。同时还观察到了第三人称效果和大众传媒的性别塑造功能,受众差异和受众主动性。这些都是往后许多年才发展出来的理论
电影的心里效果
影响受众产生白日梦
第一次区分了效果研究中情绪和认知两个层面的效果
微观:情绪和情感会影响个体的理智
宏观:电影会引发一种不正当的情欲
反对定量研究,认为描述性得质的研究方法更能研究效果
继承与变异:拉斯韦尔与芝加哥传统
青年拉斯韦尔的方法论倾向:定性内容分析和文献分析法
拉斯韦尔的理论体系:把宣传看作是一种社会控制手段
宣传效果影响因素:受到群体偏见的影响,不要冒犯一些根深蒂固的偏见;国家间的客观联系也受影响;公众心里的紧张程度也影响宣传效果
拉斯韦尔的理论转型
完全抛弃芝加哥学派的传统,不再使用互动这一概念,重视单向传播,开始定量研究,提出5w模式和传播的三大功能(监督环境、协调社会、传递文化遗产)
第七章: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的特征与贡献
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的范式归属与特征
芝加哥学派与批判主义范式
与经验传播学主流:以哥伦比亚学派为例
与技术主义范式
芝加哥传播思想的总体特征
芝加哥学派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
局限
社会心理观:先有互动才有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