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护理心理学之心理现象
护理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现象思维导图,包括认知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格的概念和结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实质等。
编辑于2021-11-25 09:47:05心理现象
心里过程
认知过程
感觉
概念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分类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感受性、感觉阈限
感受性:机体对刺激的感觉能力的大小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阈限: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受性:对两个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特性
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后像
当刺激停止作用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叫做后像
正后像:在性质上和原感觉的性质相同
负后像:性质则同原感觉的性质相反
联觉
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感官的感觉和表象
感觉补偿
指某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它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知觉
概念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分类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记忆
概念
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种类
形象记忆
逻辑记忆
运动记忆
情绪记忆
分类
根据保持时间长短
瞬时记忆(0.25~2s)
短时记忆(<1M)
长时记忆(1M~终生)
过程
识记
保持
再现
遗忘及其规律
遗忘就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是错误的再认或回忆。与保持相反的过程就是遗忘
时间规律
材料的性质
学习程度
遗忘与位置的关系
对所识记内容的骨架支柱不容易遗忘,细微末节容易遗忘
思维
概念
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分类
凭借物
形象思维
动作思维
抽象思维
目标方向
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
解决问题态度
习惯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基本过程
分析与综合
比较与分类
抽象与概括
归纳与演绎
问题解决的思维
过程
发现和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因素
心理定势
知识经验
功能固着
动机和情绪
想象
概念
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改造,形成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种类
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
注意
概念
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具有选择性
集中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比较长久的保持在某一被指向的事物上,以确保认识活动的完成
种类
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有意注意:有预订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不需要意志努力而保持注意
品质
广度: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察觉或认识客体的数量
稳定性:注意能否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所从事的某项活动上
分配:在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的时候,将注意分别指向不同的对象
转移:根据一定的目的,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去
情绪与情感过程
概念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和伴随的心身变化
类别
原始情绪: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情绪状态
情感分类
状态
心境: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异种迅猛爆发、激动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个人对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或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情感分类
性质、内容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区别
情绪
产生较早
动物和人类共有,与生理需要相关
情景性,激动性,暂时性
有明显外露,带有冲动性
情感
产生较晚
人类特有,与社会需要相关
持久性,稳定性,深刻性
可不外露,主要为内心体验
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
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情绪的外部表现
与情绪状态相联系的身体外部变化称为表情
面部表情
身段表情
言语表情
生理变化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皮肤电
脑电波
内外分泌腺等
情绪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认为使人激动的外部事件所引起的身体变化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即先有机体变化,再有情绪
坎农-巴德理论:强调丘脑在情绪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沙赫特的认知理论:生理唤醒与认知评价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决定着情绪
阿诺德的“评估-兴奋”说
情绪与健康
积极情绪:治病
消极情绪:致病
意志过程
意志概念
是人们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基本特征
以随意活动为基础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有自觉目的的行动
意志品质
自觉性
坚韧性
果断性
自制力
人格
概念
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结构
倾向性
需要:个体行动力的源泉
概念
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是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成为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种类
需要的起源
生物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
要的对象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
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安全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关系: 低层次需要需优先满足,层次越高,越难满足 各层次需要互相依赖,彼此重叠 越高层次的需要,其满足的方式和程度差异越大 不同层次需要的发展与个体年龄增长相适应,也与社会的经济与文化教育程度有关
动机
概念
是指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欲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
功能
激活
指向
维持和调整
种类
性质
生理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
来源
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
动机冲突形式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多重趋避冲突
兴趣
信念
世界观
心理特征
能力
概念
指成功地完成某项心理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它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种类
一般能力
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想象能力
语言能力
记忆能力
操作能力
特殊能力
动作能力
色彩能力
写作能力
音乐能力
数学能力
差异
发展水平的差异:两头小,中间大
能力类型的差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大器晚成,年轻有为
能力的性别差异:总体水平大致相等,智力结构存在差异
气质
概念
是一个人生而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
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
胆汁质:表现为精力旺盛,不易疲劳,但易于冲动,自制力差,性情急躁,办事粗心等行为特点
多血质:表现为动作言语敏捷迅速,活泼好动,待人热情亲切,但又显得有些粗心浮躁,注意力和情感都易转移或发生变化
粘液质:表现为情绪较稳定,心气平和,不易激动,也不外露,行动稳定迟缓,说话缓慢且言语不多,处事冷静而踏实,自制力强,但也易于固执拘谨
抑郁质:表现为对事物和人际关系观察细致敏感,情绪体验深刻稳定,不外露,行动缓慢,不活泼,学习和工作易感疲劳。工作中常表现出多虑,不果断,生活中常有孤独、胆怯的表现
巴普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基本特性
强度:兴奋、抑制的工作能力和耐力
平衡性:兴奋、抑制的相对力量
灵活性:兴奋、抑制的相互转变速度
活动类型与气质
强而不平衡型:不可恶遏制型-胆汁质
强、平衡而灵活型:活泼型-多血质
强、平衡而不灵活型:安静型-粘液质
弱型:弱型-抑郁质
意义
是人格赖以形成的条件之一,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学内涵
本身无好坏之分,气质类型也无好坏之分
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
不同的职业对从业者的气质有不同的要求
不影响活动的性质,但可以影响活动的效率
教育工作中必须根据气质因材施教
性格
概念
是指个体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与气质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气质是性格形成的基础,并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
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而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又可以带动同样动力色彩而性格却互不相同
性格
后天,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
反映稳定的心理特征
决定人的行为有核心意义
可塑性大,变化快
有好坏之分
气质
先天,受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制约
反映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决定人的行为有从属意义
可塑性小,变化慢
无好坏之分
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
类型
培因的功能优势学说
理智型
情绪型
意志型
荣格的类型论
外向型
内向型
威特金的类型论
独立于场-独立型人
依存于场-依赖型人
自我意识
概念
指个体对自己作为主体和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
是衡量个体人格成熟水平的标志,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健全自我意识的途径
正确认识自己
积极悦纳自己
有效调节自我
塑造超越自我
影响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实践活动
自我教育
人格理论
人格特质论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人格类型论
荣格的人格类型论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发展
动物心理发展
感觉阶段
知觉阶段
思维的萌芽阶段
人的心理发展
意识
直立行走
劳动
语言的产生
发生
心理出现的标志是生物能够建立条件反射,也就是具有了信号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