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会提问》
好的思维习惯可以让生活清爽、工作高效,一切从《学会提问》开始。看看这篇思维导图,希望能帮助你学会提问。
编辑于2021-11-25 21:32:18布朗—《学会提问》
第一章、提出正确问题
信息爆炸时代,区分的信息合理与否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
内涵
意识到相联系的批判性问题
适当时机提出与回答批判性问题
主动运用批判性问题
风格
海绵式(主动)
强调知识获得
淘金式(被动)
强调与知识的互动
前者只是学习,没有评价
作用
发现别人思维的不充分性、接话茬
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缩短思考时间
理性思考,避免情绪卷入
提出有探讨意义的问题(谁关心?)
避免坚持己见的弱批判性思维,拥有强批判性思维
心理的豁达感
方法
不断的刻意练习
第二章、论题与结论
什么是论题?
分类
描述性论题:针对有关过去、现在、未来的描述是否正确提出的问题
说明性论题:应当怎样做及其对与错、好与坏提出的问题
寻找方法
1. 直接寻找
2. 寻找结论,根据结论推理
什么是结论?
内涵
结论是演讲者或作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寻找方法
1. 逻辑推理,若A用于证明B,则B是结论,A不是
2. 寻找论题,根据论题推理
3. 看提示语,如所以、那么等等
4. 位置判别,开头与结尾
5. 排除例子、统计数据、定义、背景信息、证据等陈述
6. 尝试自问自答,“因此呢?”
小申论
注意点
1. 说清楚论题
2. 使结论明显易懂
3. 论题与结论相匹配
第三章、理由是什么?
内涵
是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一特定结论的解释
理由+结论=论证
寻找方法
1. 按照提示语,如因为、由于等等
2. 说明性论证典型的理由往往客观事实或描述性理由
3. 对于复杂推理,使用标记、作图,并重述作者理由
注意点
1. 避免既有观念影响,时刻防范弱评判性思维
2. 重视并吸收新鲜的理由
3. 清楚展现自身的逻辑
第四章、歧义词句
内涵
一个词句有多种可能的意思
寻找
1. 回顾论题,寻找关键句
2. 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重要的词语
3.注意抽象词语
抽象:词语与特定事例联系越少越抽象
4. 颠倒角色扮演技术判断他人对关键句的不同理解
检查
针对每一词句思考自己是否理解含义
避免障碍
1. 避免“心灵感应”,养成提问习惯
2. 避免认定词语意思单一,坚持思考词语是否存在歧义
方法
推理过程中交替使用某个词语的多种含义,并判断其对结论的支持程度
使用
推理往往基于词语的特定含义上,发现词语歧义,可以找到反驳点
歧义语句往往带有情感色彩,如“福利”和“资助”
使用特定的描述或具体的说明去解释抽象词
第五.六章、假设
分类
连接假设:联结原因与结论,描述世界是怎么样的。
价值观假设:证明理由真实性的假设
某种价值观胜过其他价值观,便是价值观偏向和价值观优先权
价值观具有情境性(双标现象)
价值观假设
典型
平等—个人主义
秩序—言论自由
慷慨—物质满足
理性—自发性(?)
确定价值观
了解作者的背景(需要综合判断,不能仅根据作者所处团体确定其价值观)
依据结果
角色颠倒
对于比较隐蔽的价值观,尝试使用常见的价值观代入理解
作用
便于理解作者思路,通过比较作者与自己的价值观,从而判定作者的结论是否值得接受
描述性假设
区分不充分原因与描述性假设
寻找方法
1. 坚持思考结论与原因之间差距
2. 寻找支持原因的假设
3. 站在对立角度
4. 发现原因的歧义与不充分性
5. 理解论题有关知识
描述性假设与价值观假设的发现方法存在互通之处,前者为实际,后者为抽象
第七章、推理谬误
内涵
作者为说服读者接受一个结论而使用推理骗术
典型
1. 提供错误或不正确的假设
滑坡谬误:存在一些方法能阻止一连串不可靠、没必要的事件发生时,采取某一措施会引发这些事件
妄求完美谬误:认为一种方法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这个方法就是错误的
诉诸公众谬误:认为大众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一厢情愿谬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作为理由
窃取论点谬误:论证中,结论在推理中是一个假设(自证)
2. 使用不相关信息混淆视听
人身攻击谬误:激起读者不合理情感,从而忽视信息是否相关
移花接木谬误:关键词在多次使用中意义改变
稻草人谬误:故意歪曲对方观点、使之易于攻击
晕轮效应:使用模糊化、情绪化的美德词汇迫使我们没有仔细思考原因便相信结论
偷梁换柱谬误:提出一个不相关的主题转移读者对原来主题的关注
3. 需要其他真实结论提供支持
错误命名谬误:给了某一现象一个命名便认为已经解释了原因
虚假两难谬误:给定一个双选范围,但实际上范围不止双选
寻找方法
1. 确认结论和理由
2. 根据结论考虑理由,并与作者理由比较
3. 判断理由是否阐明一个确切的、具体的优势或不足
4. 发现理由内涵的假设,并判断假设是否有意义
5. 谨慎对待能引起强烈情感的理由
第八—十二章、证据可信度
事实性申明
1. 描述性结论
2. 支持描述性结论的理由
3. 描述性假设
判断可信的依据
1. 众人一致的常识
2. 申明者有充分的理由论证
3. 聆听者有其他证据证明
证据类型
1. 直觉
直接是个人性的,无法判断其可信度
2. 个人经验
错误概括草率谬误
3. 他人证词
属于个人经验一种,应注意选择性、结合个人兴趣,注意被遗漏的信息 ,并且考虑人为因素
4. 权威意见
质疑权威,权威之间的言论往往存在矛盾,且受制于其个人背景
5. 个人观察
有价值,但是人倾向于看到合乎自己意愿的事实
6. 科学研究
可靠性
1. 科学方法咋能被公众证实的数据中寻找信息
2. 运用特定程序减少研究错误,如控制变量
3. 用词精确
不可靠性
1. 研究质量存在天壤之别
2. 研究结果存在矛盾
3. 研究结果支持结论,但不一定能完全证明结论
4. 研究中参杂学者个人态度、价值观,且其经济效益和地位会影响观点
5. 转述中,演讲者会简化和曲解原学者的意思
6. 研究结果有时效性
7. 存在研究方法过于极端现象
最可信的证据来源之一
7. 调查与问卷
根据调查方法、调查者是否客观转述、问题上下文问题设置及问卷长度有关
8. 案例
证明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但是没有广泛证明性
9. 类比
具有说服力,也具有欺骗性
干扰性原因
是一个看似合理,与作者解释不同,但能说明一个已知结果如何发生的解释
事件的原因往往是复合型原因,人们往往倾向于自己喜欢的单一原因,必须考虑到任何干扰性原因都可能促进问题发生,但不一定是真正原因
控制变量对比时,必须考虑组间差异
四种假设
1. x引起y
2. y引起x
4. x,y相互影响
混淆原因和结果
3. 存在中间因素z
对于共同原因的疏忽
常见情况
1. 混淆”在此之后“和”由此引起“
2. 解释受到各种客观情况的影响,如政治、文化环境,个人心理
3. 基因归因错误
统计数据
统计数据往往具有欺骗性
常见情况
1. 统计方法存在问题,如作者不愿透露统计方法或透露的统计方法明显不合理
2. 平均数的具体使用往往要针对情况下药
3. 统计数据不能支持证据,需要仔细辨别措辞
4. 借助遗漏的数据撒谎,“绝对数值”和“百分比”最好同时出现,用于对比。人们对单纯的”绝对数值“没有感觉,而更重视”相对数值“
遗漏的重要信息
作用
作者的信息往往都是希望你看到的,被遗漏的重要信息才是决定你要不要相信结论的重要因素
遗漏原因
1. 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必然原因)
2. 人们厌恶冗长的信息,简洁新颖的口号会在人们心中有好的“定位”
3. 论证之人的知识储备不完整
4. 商业广告一般故意欺骗
5. 接受者的视角不同导致的遗漏
判断方法
1. 考虑作者提倡观点的消极影响
2. 判断证据可信度的原因同样适用
信息遗漏是必然,当无法找到时,停下来基于已有信息形成判断
第十三章、合理的结论
方法论
1. 避免二元思维
2. 关注结论的假设点
二三章为文章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