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脏与脏之间的联系
中医基础之脏与腑之间的关系笔记,包括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生理关系和病理表现等。
编辑于2021-11-29 23:29:16脏与脏之间的联系
心与肺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是心主血和肺主气、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间的关系。肺主宣发肃降和“朝百脉”,能促进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而血液正常的循环,营养于周身,方能维持肺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由于宗气具有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的生理功能,所以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主要是积于胸中的“宗气”。临床上,无论是肺气虚弱或肺失宣肃,均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而导致血行失常,出现胸闷、心悸,甚则唇舌青紫等血瘀之证。反之,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瘀阻心脉等导致血行异常时,也会影响肺的宣降功能,出现咳嗽、气喘等肺气上逆的病理表现。
生理关系
气血互助
宗气相联
病理表现
肺气虚则心血瘀阻
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正,则肺气宣发肃降失常
心与脾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的密切关系。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化生血液的功能旺盛,血液充盈,则心有所主。脾气健旺,脾的统血功能正常,则血行脉中,而不逸出于脉外。在病理上,如思虑过度,不仅暗耗心血,且可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血生化无源,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或脾不统血,导致血液妄行,均可引起血虚而心无所主。以上种种,皆可形成以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面色无华等为主要见症的“心脾两虚”之病理变化。
生理关系
血液生成
血液运行
病理表现
心气不足,则血行迟缓
脾气虚损,则血不行经
心与肝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方面。心主血,肝藏血。心之行血功能正常,则肝有所藏;而肝不藏血,心无所主,则血液运行必致失常。正是由于心和肝在血行方面密切相关,故在临床上“心肝血虚”亦常常同时出现。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情志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亦密切相关。由于情志所伤,多化火伤阴,因而在临床上心肝阴虚、心肝火旺常相互影响或同时并见
生理关系
血液运行
神志活动
病理表现
肝血不足,心血虚亏;肝失疏泄,心神不宁
心血不足,肝血虚亏;心神不安,肝失疏泄
心与肾
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肾阴阳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而称为“心肾相交”,也即是“水火既济”。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调,出现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为“心肾不交”,也就是“水火失济”。
生理关系
水火既济
精神互用
君相安位
病理表现
肾阴不足,则心肾不交;若肾精不足,则神荡精失
心火亢盛,下劫肾阴;心神失养,则神荡精失
肺与脾
肺与脾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机体宗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所吸入的清气和脾的运化功能所化生的水谷精气,这两者是组成宗气的主要物质基础。津液的输布代谢,主要与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和脾的运化水液、输布津液的功能有关,二者存在着相互为用的关系。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功能,从而防止内湿的产生;而脾转输津液于肺,不仅是肺通调水道的前提,而且也为肺的生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营养。肺脾二脏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也在于气的生成不足和水液代谢失常两个方面。例如脾气虚损时,常可导致肺气不足;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饮,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出现喘咳痰多等临床表现。所以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若肺病日久,也可影响到脾,而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或使脾气虚弱,从而出现纳食不化、腹胀、便溏,甚则水肿等病理表现。
生理关系
气的生成
津液代谢
病理表现
肺虚累及脾,肺失宣降,则脾气虚损
脾虚则累及肺,脾失健运,则肺失宣降
肺与肝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机的调节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对于全身气机的调畅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则多致气火上逆,可出现咳逆上气,甚则咯血等病证,称之为“肝火犯肺”。相反,肺失清肃,燥热内盛,亦可影响及肝,使肝之疏泄不利,在咳嗽的同时,出现胸胁引痛胀满、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症。
生理关系
气机升降
病理表现
肝气郁结,灼伤肺金
肺失肃清,燥热内盛或肝阳抗逆
肺与肾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之上源”,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的蒸腾气化;而肾的主水功能,亦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因此,肺失宣肃、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而致尿少,甚则水肿;肾的气化失司,关门不利,则水泛为肿,甚则出现喘咳而不得平卧。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肾气充盛,肺吸入之清气方能下纳于肾,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若肾的精气不足,摄纳无权;或肺气久虚而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出现动则气喘等症。
生理关系
津液代谢
呼吸运动
阴液互资
病理表现
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则肾不纳气
肺阴不足致虚热之症
肝与脾
肝与脾的关系,首先在于肝的疏泄功能对的运化功能的影响。其次,在血的生成、贮藏及运行等方面亦有密切的关系。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健旺。若肝失疏泄,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可见精神抑郁、胸胁胀满、腹胀腹痛、泄泻便溏等症。另外,脾运健旺,生血有源,且血不逸出脉外,则肝有所藏。若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导致肝血不足。
生理关系
水谷消化
血液运行
病理表现
脾失健运,则肝失疏泄;脾气虚弱,则肝血不足
肝失疏泄,则气机郁滞;肝血不足,则脾不统血
肝与肾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血和精之间以及阴液之间的相互滋生的关系。肝肾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有“肝肾同源”之说。肝藏血,肾藏精。肝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肝血的滋养。所以说精能生血,血能生精,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这也称之为“精血同源”。在病理上,精和血的病变亦常相互影响。如肾精亏损,可致肝血不足;而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由于肝肾同源,所以肝肾阴阳息息相通,相互制约,协调平衡,关系极为密切。在病理上也常相互影响。如肾阴不足可引起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肝阳上亢,称之为“水不涵木”;如肝阴不足,可导致肾阴亏虚,而致虚火内生。另外,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亦存在着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若二者失调,则可出现女子月经紊乱,经量过多,或闭经;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
生理关系
精血同源
藏泄互用
阴阳互滋互制
病理表现
肾阳不足则累及肝阴,肝阳上亢
肾阳虚衰可累及肝阳,肝盛阳虚,阳不制阴,阴寒内盛
脾与肾
脾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先后天之本的相互促进方面。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而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因此,脾与肾在生理上是后天与先天之间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关系,病理上亦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可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水肿等症。若脾阳久虚,进而也可损及肾阳,形成脾肾阳虚之病证。
生理关系
先后天相互资生
津液代谢
病理表现
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肾精虚衰,脾阳失运,则肾水泛滥
肾阳虚则不能闻熙脾阳脾阳虚衰,运化不利;肾阳虚衰,则脾运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