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绩效模块学习
人力资源之绩效模块学习总结,包括目标管理MBO、关键过程领域KPA、关键结果领域KRA、关键绩效指标KPI、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KR等。
编辑于2021-12-01 12:08:36绩效模块学习
指的是【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反馈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
目标管理MBO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MBO) 是由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指出并不是因为有工作才有目标,而应是因为有目标才有了工作岗位。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管理下级,当组织目标确定后,各级管理者必须将其有效分解,转变成每个部门和岗位的子目标。组织中的各级管理者根据部门和岗位子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实施评价、考核和奖惩。 目标管理的特点: 1.具备明确的目标。目标要符合SMART原则,即目标必须的具体的(S)、可以衡量的(M)、可以达到的(A)、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的(R)、明确截止期限(T) 2.各层级参与决策 强调让下级参与到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来,通过上下协商的方式,让上级和下级共同制定组织整体、业务单位、经营单位、部门直至个人等各层级目标。让目标的制定过程不仅是【自上而下】,同时也是【自下而上】。 3.规定出具体时限 每项目标都有时效性的要求。目标期限一般有一个月、一季度、半年度、年度、三年度、五年度之分。 4.反馈目标的结果 强调员工的上级领导和员工一起定期检查、评估目标的完成情况,并持续将结果反馈给员工。在整个过程中。上级领导要持续地引导员工自己评价预先设定好的目标。鼓励员工自我发展的意识,激发员工的内驱力。
SMART原则
具体的specific
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
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相关性的relevant
有明确截止期限time-bound
关键过程领域KPA
关键过程领域(key process Area ,KPA) 关键过程领域指的是组织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或达到某种结果,需要解决的具体的、关键的过程问题。当某一任务目标短时间内难以实现量化时,可以将完成它必须经历的关键过程分解为具体的行为或动作,形成多个完成行为或动作后的小目标。通过对这些小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从而达到考核管理的结果。 对于一些难以将考核指标量化的部门(如行政办公室),可以通过关键过程领域工具实施考核。关键过程领域也是做短期计划的常用工具(如日计划或周计划)。对关键过程领域的梳理过程,不仅是大目标在过程层面的分解过程,而且也是更加聚焦和明确实现目标需要具备何种能力的过程。 每一个关键过程领域都可以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即目标( goals)、执行任务( commitment to perform)、执行能力( ability to perform)、最佳实践(practice)、衡量与分析(measurement and analysis)、执行验证(verifying implementation )。
目标goals
执行任务commitment to perform
执行能力ability to perform
最佳实践practice
衡量分析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执行验证verifying implementation
关键结果领域KRA
关键结果领域(key result areas,KRA) 关键结果领域指的是组织为了实现战略目标、使命和愿景,必须要实现的、最不可替代的、最关键的、最核心的,达到组织期望的结果。这些结果对组织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结果领域一般可以从以下关键点中分析:时间,比如项目截止日期、生产截止日期、交货日期等;数量,比如产量、库存、销售收入、实现利润等;质量,比如产品质量要求、顾客满意度、员工满意度等;成本,比如产品成本、管理成本、销售成本、服务成本等。 描述结果,而不是描述过程、程序、工具; 描述产出,而不是描述投入、付出、努力; 描述目的,而不是描述手段、方法、行为。
描述结果
成本
描述产出
数量
质量
描述目的
时间
关键绩效指标KPI
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 关键绩效指标指的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和输出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以衡量绩效的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组织实现战略目标需要的关键成功要素的归纳和提取,是企业中最常被用来衡量不同部门或岗位人员绩效表现的量化指标。 关键绩效指标来自公司战略目标的分解,是对公司战略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发展。如果公司的战略重心发生转移,战略目标发生变化,关键绩效指标也必须随之做相应调整,以重新适应和承接公司新的战略。 实施关键绩效指标绩效管理工具,有助于根据组织战略目标和计划发展来制定部门和岗位的业绩指标,将部门和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联系起来。关键绩效指标是绩效评价的依据,通过对KPI的实时监测,能够及时发现部门或岗位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反馈机制,促使部门或个人及时改进,引导组织向期望的目标发展。
每个部门或岗位设置5~8个
自上而下的目标分解
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KR
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bjectivs and key results,OKR) 目标与关键成果法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OKR)的创始人是英特尔公司(IntelCorporation)前CEO安迪·格鲁夫(Andrew S·Grove)。在1976年左右,英特尔公司面临着从存储器业务到处理器业务的转型,格鲁夫为了能够让全员明确工作的重心,提出高产出管理(high output management,HOM),开始在公司内推行目标与关键成果法。 目标与关键成果法有两个典型特点:一是让每个岗位人员明确工作重心,而不是设置大量的KPI指标;二是实现对公司全员的公开透明,以免某岗位人员因为原本的岗位职责或工作惯性所限而偏离方向。 同一时期,甲骨文公司(Oracle)也开始实施类似的绩效管理工具。1999年,目标与关键成果法在谷歌公司(Google Inc.)得以实施。看到谷歌公司实施目标与关键成果法的成功,领英公司(LinkedIn )、Zynga公司也相继开始实施。后来,谷歌在所有它所投资的企业,都要专门进行目标与关键成果系统的培训和实施。 谷歌公司的目标与关键成果是一套目标沟通、制定、展示和回顾的流程,以季度为单位实施。一般在每年11月份,制定下年第一季度的目标:每年12月份,公司层面沟通第一季度的目标,员工根据组织的目标,制定个人目标:第二年1月初,团队和个人在会议上汇报各自的目标;第二年1~3月,对目标实施监控:第二年3月底,对目标打分,进行沟通,并重复上述过程,沟通、制定、展示和回顾第二季度的目标。 目标与关键成果与关键绩效指标最大的不同之处如下。 每个团队或个人的目标与关键成果最多设置5个目标,每个目标一般包含4个关键结果,而关键绩效指标一般是每个部门或岗位设置5~8个; 公开透明,每个人的目标与关键成果在全公司都是公开透明的,通过这种公开透明,让员工的思维跟得上公司的目标和团队的目标,而关键绩效指标则很少公开; 60%的目标最初来源于底层员工,因为底层员工与客户的接触更紧密,对工作的要求更实际,而关键绩效指标更多是自上而下目标分解的过程; 目标与关键成果剥离了员工的直接利益因素,它的结果不直接用于考核。目标与关键成果系统将组织的工作重心由“考核”回归到了“管理”,这与传统的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已大不相同。
让每个岗位都能明确工作的重心
实现对公司全员的公开透明
最多设置5个目标,每个目标包含4个关键成果
60%目标源于底层员工
平衡计分卡BSC
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 cards,BSC) 平衡计分卡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教授罗伯些。卡善兰(Pohert SKaplan)和诺朗诺顿研究所所长(Nolan Norton Institute))、美国复兴全球战略集团创始人兼总裁戴维·诺顿(David P. Norton)共同创建的。 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财务(pinancial)、客户(customers)、内部经营过程( internal business progress )、学习与成长(learning and growth)四个方面的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cause-and-effect links ),展现出组织的战略轨迹,实现从“绩效考核”到“绩效改进”以及从“战略实施”到“战略修正”的目标。平衡计分卡中的每一项指标都是一系列因果关系中的一环,通过它们把组织的目标和相关部门的目标联系在一起。 平衡计分卡优于传统的绩效管理,它把员工的被动变为主动,让员工能够充分参与进来;它着眼于未来,而不是一味对过去的结果做评判,让组织更可能实现目标;它通过指导和鼓励的方式来激励员工,而不是传统“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传统绩效管理与平衡计分卡之间思路的不同。 平衡计分卡表明了源于战略的一系列因果关系,发展和强化了战略官埋系统。利用平衡计分卡作为核心战略管理的衡量系统,可以完成对关键过程的有效控制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平衡计分卡可以有效处理组织内部、外部各种变量的相互关系,保证组织系统变革过程中的均衡性。 为什么把这种方法叫作“平衡”(balanced)计分卡?理由如下。 ·既关注战略,又考虑实际经营管理,是战略落地和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平衡; ·既有财务指标考核,又有非财务指标考核,是财务与非财务的平衡; ·既有定量的指标,又有定性的指标,是定量与定性的平衡; ·既有主观的评价,又有客观的评价,是主观与客观的平衡; ·既有前馈指导,又有后馈控制,是结果与达成结果需要的动因或过程之间的平衡; ·既考虑短期增长,又考虑长远发展,是短期价值与长远价值的平衡; ·既考虑组织的利益,又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组织与各利益相关者期望的平衡;· 既关注外部衡量,又关注内部衡量,是内部与外部衡量之间的平衡。 作为一套完整的业绩评估系统,平衡计分卡从四个层面来衡量组织的经营情况,体现了组织价值创造的全过程,如图所示。  1.财务层面 这个层面是站在股东的视角,看待组织的成长、盈利能力和风险情况,是组织在财务结果上的直观表现。常见的指标有营业收入、资本回报率、利润、现金流、经营成本、资产负债率、项目盈利性等。 2.客户层面 这个层面是从顾客的视角,看待组织创造价值在外部市场体现出的差异化,是顾客对组织感受的直接表现。常见的指标有市场份额、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价格指数、顾客保留率、顾客获得率、顾客利润率等。 3.内部经营层面 这个层面是从经营管埋的角度,看待内部流程为业务单元提供的价值主张,是产生结果之前的重要过程管控。常见的指标有新产品开发时间、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生产成本控制、返工率、安全事故件数等。 4.学习与成长层面 这个层面是从创新和学习的角度评价企业的运营状况,是关注组织未来是否有持续稳定发展的人力资源的指标。常见的指标有员工满意度、员工离职率、员工生产率、人均培训时间、合理化建议数量、员工人均收益等。 通常情况下,平衡计分卡的衡量指标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结果类指标和驱动类指标 结果类指标是用以说明绩效结果的指标,一般属于“滞后指标”,它告诉我们发生过什么,结果是什么;驱动类指标是“提前指标”,它反映的是组织在实施战略时,关键领域的某些进展将如何影响绩效的结果,做好该指标可以获得良好的绩效或提前预防风险的发生。 2.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 内部指标是基于组织内部经营管理产生的指标,比如生产效率、产品合格率、员工满意度等;外部指标是基于组织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及全社会产生的指标,比如顾客满意度、组织的社会声誉、产品的市场形象等。因为内部指标相对可控,要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优秀的企业通常会在稳定内部指标的基础上,在如何提升外部指标上做文章。 3.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指的是可以用财务形式计算出来的指标,如收入、成本、费用等;非财务指标指的是无法用财务数据计算的指标,如方案类的指标,其评价标准往往在于上级领导或者评审小组的主观判断。 对于不同的企业和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平衡计分卡可以发挥不同的功能。如利用平衡计分卡实现传统组织与新战略的衔接;作为实施组织战略的工具;作为企业的核心管理系统,以完成重要的管理过程,作为企业目标体系建设和业绩控制、衡量的系统手段等。
财务
客户
内部经营过程
学习与成长
员工变为主动
360度评估
360度评估(360° feedback) 360度评估最早也是由英特尔公司提出并实施的。它是将员工的直接上级、直接下级、关联方、顾客以及员工本人全方位对自己的绩效进行评估。被评估者不仅可以获得来自各方的反馈,也可以从不同角度的反馈中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360度评估中被考核对象与各方的关系如图。 在360度评估中,不同关系间设置的权重比例一般为①>2>3>4>⑤,比如, 可以分别设置为30%、25%、20%、15%、10%。 360度评估的优点是更加强调对内、外部客户的服务,提升组织的运行效率;对员工的能力素质讲行事全面的考核:使员工的参与感更强;能够提高考核的全面性和公正性。缺点是考核的成本较高;若管理不善,打分容易流于形式。 
服务对象打分
直接上级打分
供应商打分
同事打分
直接下级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