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习心理
教育基础知识—学习心理,适用于教师招聘考试,尤其适合于山东考试,知识点特详细,以加黑、标红的方式标注了重点。
编辑于2021-12-02 08:17:03中学生学习心理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概述
定义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表现为:推力、拉力、压力三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结构
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功能
激活功能
从不做到做
定向功能
指向一定学习目标
强化功能
学习动机水平高的学生,长时间保持认真态度坚持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动机水平低的学生,缺乏学习行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调节功能
调节学习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学习效率的关系
学习动机 与学习效果
①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间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②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③学习行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
学习动机与 学习效率的关系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U形曲线)
中等强度的动机,工作效率最高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高些; 学习任务较难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低些
学习动机的分类
一般分类
来源
内部动机
内在需要引起。eg:兴趣、求知欲、好奇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外部动机
外部诱因引起。eg: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社会意义
高尚动机
利他。把学习同国家和社会利益联系在一起
低级动机
利己。动机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与学习活动的 远近关系
远景动机
长远目标。eg:未来、将来、几十年、从小
近景动机
近期目标。eg:最近、当下、有明确的时间点
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直接动机
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 eg:好成绩、应付测验、应付提问
间接动机
与社会意义联系。 eg:为了编制、为了工作、父母意愿、教师期望
奥苏贝尔成就动机分类
认知内驱力: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赢得地位、排名、三好学生荣誉、尊重、自尊心。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
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赞许或认可、同伴的接纳 儿童早起最为突出
产生的三个条件:①学生与长者情感上有依附性 ②学生能从长者的赞许中获得一种派生地位 ③享受这种派生地位乐趣的学生,会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长者的标准和期望
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
代表人:巴普洛夫、斯金纳
学习行为倾向取决于某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稳固关系。
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
马斯洛(美):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
成就动机理论 (认知主义)
代表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
最早追溯到默里
麦克里兰 的观点
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职业; 成就动机高的人,倾向于选择具有开创性、勇于决策的职业;
阿特金森 的观点
影响因素
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M)、期望水平(P)、诱因价值(I)共同决定
任务难度越大(成功可能性越小 P越小),成功满足感越强,所以P与I互补关系
成就动机分类
趋向成功的倾向: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越挫越勇
避免失败的倾向: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怕失败丢面
成败 归因论
代表人:韦纳(维纳)
提出者:海德。韦纳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成败归因理论
三维度-可不可控/稳不稳定/内外部 六因素-努力、能力、难度、 身心状况、运气、环境
一可控-努力;二稳定-能力、难度;三内部-能力、努力、身心状况
(1)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2)总是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可控、稳定、内部)会形成习得性无助感。 提出者:塞利克曼 三个表现:①学习动机降低;②情绪失调;③认知出现障碍。“动情人” (3)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提高学习动机,从两方面入手: ①努力归因;②现实归因。
自我效能感理论
代表人:班杜拉 含义: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分类
结果期待:对自己行为导致结果的推测
eg:认真复习可以通过考试
效能期待:对自己行为实施能力的推测
eg:我可以通过考试
影响因素
①成败经验(直接经验、最重要的因素);②替代性经验(间接经验) ③言语劝说(言语说服);④情感状态;等等
作用
①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②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 ③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④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⑤影响活动的情绪 “奸情太新鲜”
自我价值理论 (认知主义)
代表人:科温顿
观点
高驱高避型(过度努力者):想成功又怕失败,为了成功又掩饰自己的努力“隐讳努力”私下里偷偷学
低驱低避型(失败接受者):不想成功也不怕失败
高驱低避型(成功定向者):渴望成功不怕失败
低趋高避型(避免失败者):避免失败,学习态度渣,使用各种自我防御术
控制点理论
代表人:罗特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培养方法
①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②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③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④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成就功需要我努力”
激发方法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⑤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静音启动奖”
学习迁移
定义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eg: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以一贯十
分类
迁移的性质和结果
正迁移
积极作用。例: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提高
负迁移
消极作用。例:数学的十进制对计算机的二进制的干扰
零迁移
没有影响
迁移方向
顺向前移
先前学习对后学习产生影响
eg:前摄抑制
逆向迁移
后学习对前学习产生影响
eg:倒摄抑制
抽象概括水平
水平迁移
也称横向迁移。处于同一抽象概括水平,并列关系 例:加减乘除法的学习;直角、锐角、钝角的学习
垂直迁移
也称纵向迁移。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 例:先学角再到直角、锐角、钝角
表现
上位学习;下位学习
内容
一般迁移
迁移的是一般原来、方法、策略、态度。 迁移范围更广、更大。教育的核心和重点
具体迁移
具体、特殊的迁移。①语言文字;②动作技能
内在心理机制
同性化迁移
不改变原有认知结构。eg:举一反三
顺应性迁移
改变原有认知结构。
eg:学习“鸟”概念后,再学习“鸡鸭鹅”都属 于鸟,改变了之前对鸟的看法
重组性迁移
元素不变,重新组合。eg:eat—tea
范围不同
自迁移
相同情境
近迁移
相似情境
远迁移
极不相似情境
自动化程度
低路迁移
自动迁移,不需要反思性思维。eg:有意后注意
高路迁移
有意识的。eg:有意注意
理论
早期
形式训练说
代表人:沃尔夫。最早的迁移理论
心理学基础:官能心理学
重视能力迁移(一般迁移)。重视形式驯良,不重视内容学习
共同要素说
代表人:桑代克、伍德沃斯
对应迁移类型:具体迁移
桑代克:“形状知觉实验”证实了共同要素说。 提出只有当两种情境有共同要素时才产生迁移。
伍德沃斯:两种情境有共同成分
概括说(经验类化说)
代表人:贾德。水下击靶实验
两种学习活动之间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迁移的是经验原理,对应迁移类型:一般迁移
共同要素说vs概括说
共同要素说:强调两种学习之间存在共同成分才能发生迁移 概括说:强调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他们之间存在共同原理。 贾德推翻/反对桑代克的共同要素(错误)
关系转化说
代表人:苛勒
“小鸡啄米实验”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
现代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奥苏贝尔 ①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含迁移 ②认知结构变量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 认知结构变量包括: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三个变量
产生式理论
两种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
情境性理论
迁移产生取决于情境
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性
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原有知识结构
原有知识结构对迁移影响表现在:“之前该做策略图” ①学习者是否有相应的知识背景——产生迁移的前提条件 ②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重要作用 ③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提高迁移可能性有效途径
学习的定势(心向)
陆钦斯(赫钦斯)的“量杯实验”
起促进/阻碍作用
其他版本
主观因素
学生本身:年龄、智力、认知结构的智力、对学习的态度、学习心向
客观因素
学生本身以外的
有效措施
①精选教材;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程序;④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 含义与特征
含义
为达到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的综合
特征
①操作性和监控性的有机统一。操作性和监控性是最基本的特性; ②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 ③三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其他版
主动性:积极主动的使用; 有效性:有效学习所需的 过程性:有关学习过程的 程序性: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分类 (迈克卡)
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
如重复、抄写、做记录、画线
精细加工策略
如想象、口述、总结、做笔记、类比、质疑
组织策略
如组块、选择重点、列提纲、画地图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
如设置图标、浏览、设疑
监视策略
如自我测查、集中注意、监事领会
调节策略
如调查速度、重新阅读、复查、使用应试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
如建立时间表、设置目标
学习环境管理
如寻找固定地方、安静地方
努力管理
如归因于努力、调整心境、坚持不懈、自我强化
其他人力支持
如寻求教师帮助、伙伴帮助、获得个别指导
分类 (其他版本-丹瑟洛)
基础策略
直接操作材料的各种学习策略
支持策略
帮助学习者维持适当的认知氛围,以保证基础策略有效操作的策略
分类 (其他版本-加涅)
选择性注意策略
学什么
编码策略
理解
记忆策略
记住
检索策略
提取
思考策略
怎么用
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
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分类
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也叫描述性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
也叫操作性知识,用来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
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知识学习的分类
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也称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以表征学习为前提,又为命题学习奠定基础,是有意义学习的核心
指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下为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又称类属学习,包括派生类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又称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并列组合学习,既无上位,也无下位的学习
知识学习的过程
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
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自主性
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
深度加工学习材料
进行组块化编码
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
技能的形成
操作技能的培养
操作技能培养的途径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习过度会产生高原反应
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