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将 DNA 的稀盐溶液加热到80~100℃时,双螺旋结构即发生解体,两条链分开,形成无规则线团。一系列物化性质也随之发生改变,例如黏度降低,浮力、密度升高等。
增色效应: DNA 变性后,由于双螺旋解体,碱基堆积已不存在,藏于螺旋内部的做基暴露出来,这样就使徘变性后的 DNA 对260nm紫外光的吸光率比变性前明显升高 这种现象称为增色效应 。
增色效应的应用:跟踪 DNA 的变性过程,了解 DNA 的变性程度。
DNA变性的特点:DNA变性是爆发性的,是个突变的过程
DNA的变形温度:DNA 热变性时,其紫外吸收值达到最大吸收值一半时的温度称为 DNA 的变性温度。
DNA 的变性温度也称为DNA 的熔点成熔解温度,用Tm表示。DNA 的 T m值一般在82~95℃。
影响DNA的Tm值的因素
(1) DNA 的均一性愈高,熔解过程愈是发生在一个小的温度范围内。
(2) G - C 的含量越高, Tm 值越高,二者成正比关系。其经验公式为( G + C )%=( Tm -69.3)×2.44。也可以利用此公式从 DNA 的 G + C 含量来计算出 T m值。
(3)离子强度较低的介质中, DNA 的熔解温度较低,而且熔解温度的范围较宽。而较高离子强度的介质中,情况则相反。所以 DNA 制品应保存在较高浓度的电解质溶被中,通常在 lmol / L . NaCI 中保存。
RNA 分子中有局部的双螺旋区,所以 RNA 也可发生变性,但 Tm 值较低,变性曲线也不那么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