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第三版,十三五规划教材,上海科技出版社,中医药院校,从概述、病毒、医学细菌、这三个方面作了非常详细的介绍。
编辑于2021-12-03 18:31:51病原生物学
概述
病原微生物
能引起生物感染并具有一定致病能力的病原体称为病原生物
正常菌群
参与人体代谢过程、内环境稳态调节、免疫系统构建,是正常人体不可或缺的部分
生物学功能
生物拮抗
营养作用
免疫作用
机会致病菌
由于改变了寄生关系而导致的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其病原体称为机会性病原体
致病条件
菌群失调
菌群异位
宿主免疫力下降
病原微生物的控制
消毒
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剂
灭菌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比消毒要求高,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抑菌
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的生长繁殖。常用的抑菌剂为各种抗生素。
防腐
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
方法
物理
热力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
湿热灭菌法
煮沸消毒法
食物,饮用水,餐具消毒
流通蒸汽灭菌法
食物,餐具消毒
间歇灭菌法
不耐高温的营养物(血清培养基等)
高压蒸气灭菌法
最常用,耐高温物品如基础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器械,敷料和注射器
杀灭细菌芽胞最常用
液体培养基常用灭菌方法
巴氏消毒法
饮品和不耐热的医疗器械
辐射杀菌法
红外线与微波
紫外线
能量低穿透力弱,物体表面消毒
电离辐射
过滤除菌法
抗毒血清
超声波杀菌法
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化学
感染
感染类型
隐形感染
显性感染
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毒血症
内毒素血症
菌血症
败血症
脓毒血症
带菌状态
影响因素
病原体
宿主免疫力
环境因素
意义
免疫系统经受选择压力而得到进化
使免疫受损、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引起疾病
隐性感染是建立适应性免疫的基础 是产生免疫监视的前提
病毒
基本特征
体积微小,没有完整细胞结构
基因只含有DNA或RNA
缺乏酶系统
专性细胞寄生
以复制方式繁殖
一般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纳米单位nm
形态
杆状或丝状(狂犬病病毒、植物病毒)
多面体或球形(动物真菌病毒)
砖状(痘病毒)
基本结构
核心
衣壳
核衣壳
化学组成
病毒蛋白(衣壳)
保护病毒核酸活性,介导病毒进入细胞
病毒体的主要抗原成分
核酸
病毒体核心
主导病毒复制、遗传和免疫的物质基础
脂类和糖类(胞膜)
维护病毒体的完整性
构成表面抗原,具有免疫原性
吸附或融合易感细胞
引发发热、中毒主要原因
侵入方式
注入(细菌病毒)
伤口、昆虫刺吸(植物病毒)
吞噬(动物病毒)
复制周期
吸附
穿入
脱壳
生物合成
装配成熟与释放
人工培养
鸡胚培养
细胞培养
动物接种
病毒变异机制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与重配
病毒基因组与宿主基因组整合
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变异现象
毒力变异
耐药性变异
抗原性变异
宿主范围变异
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
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
垂直传播
通过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染给子代
感染类型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急性感染
持续感染
慢性感染
潜伏感染
慢性病毒感染
病毒携带者
致病机制
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杀细胞效应
稳定状态感染
包涵体的形成
细胞凋亡
基因整合及细胞转化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免疫病理损伤
病毒对免疫系统的损伤作用
抗病毒免疫
固有免疫
干扰素IFN
广谱性
间接性
高活性
种属特异性
NK细胞
适应性免疫
T细胞
抗体
致病病毒
呼吸道病毒 流行性病毒
生物学性状
形状与结构
核衣壳
病毒RNA
甲型、乙型(8)
丙型(7)
RNA多聚酶
核蛋白
包膜
内层:基质蛋白(M1),具有型特异性
甲乙型
血凝素HA
介导病毒吸附和穿入宿主细胞
红细胞凝集作用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具有亚型和株特异性
神经氨酸酶NA
参与病毒的释放与扩散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具有亚型和株特异性
亚型分类依据
膜蛋白M2
外层:脂质双层结构(来自宿主细胞膜)
分型、变异与流感流行关系
抗原漂移
新毒株产生
小幅度变异
中小型流行
抗原转变
新亚型
大流行
抵抗力较弱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患者
传播途径:呼吸道或接触传染
临床特点:起病急,潜伏1~4天,呼吸道症状为主,病程约一周
人感染流感病毒后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防治原则
预防:主要应用灭活多价疫苗
临床治疗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M2蛋白抑制剂
中药
肝炎病毒
甲型
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
球形,无包膜
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有较强抵抗力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临床特点
多见于儿童、青少年
隐性感染,潜伏期(15-50d)
预后良好
HAV的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均产生持久免疫力
防治原则
卫生宣传教育
接种疫苗
乙型
生物学性状
电镜下血清中可见
基因结构为不完全闭合的环状双链DNA
抗原组成
表面抗原HBsAg
感染后最先出现是血清指标
核心抗原HBcAg
e抗原HBeAg
PreSAg
抵抗力很强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患者或无症状HBsAg携带者
传播途径
血液、血制品传播
垂直传播
接触传播
临床特点
多样性
致病机制
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
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伤
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病理损伤
病毒致机体免疫应答低下
检测
两对半测定
hbsag、抗-HBs
抗HBs是中和抗体,表示曾感染过HBV或接种过疫苗 ,有一定免疫力
hbeag、抗-HBe
HBeAg出现表示HBV在体内复制及其血液具有传染性
抗_HBe表示机体获得免疫力
抗-HBc
抗_HBcIgM出现表示新近感染HBV
抗HBcIgG是既往感染标志,可见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或已康复
防治原则
严格筛选供血员
人工主动免疫: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HBIg可用于紧急预防
抗病毒药和免疫调节剂同时应用
逆转录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生物学性状
球形,有包膜,表面有糖蛋白刺突
核心
两条同源正链RNA基因组,携带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和RNA酶H
衣壳
衣壳蛋白p24
包膜
双层脂蛋白,镶嵌gp120和gp41
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HIV携带者,AID患者
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垂直传播
致病机制:感染CD4+T淋巴细胞等引起机体免疫系统进行性损伤
临床表现
原发感染急性期
无症状潜伏期
AIDS相关综合征期
典型AIDS期
防治原则
宣传教育
核苷类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蛋白酶抑制剂
酶融合抑制剂
鸡尾酒疗法
医学细菌
典型形态
球菌
杆菌
螺形菌
细菌入侵的数量与途径
一定毒力
致病机制
侵袭力
是细菌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
表面结构(黏附素、荚膜)
菌毛G-
非菌毛黏附素(脂磷壁酸、荚膜多糖)G+
侵袭性物质(侵袭素、、侵袭性酶类)
细菌生物被膜
毒素
外毒素
G+和部分G-合成分泌
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耐热,具有抗原性
可脱毒形成具有免疫原性无毒性的类毒素
选择性作用于靶细胞,引起特殊症状
内毒素
G-细胞壁中脂多糖
发热反应
具有内源性致热原效应细胞因子(IL-1、IL-6、TNF-α)作用
白细胞反应
使白细胞移动并黏附至组织毛细血管壁,中性粒细胞数量剧增
感染性休克
内毒素血症,小血管功能紊乱微循环障碍
DIC
足够数量
适合的感染途径
基本结构
细胞壁
革兰染色
革兰氏阳性菌
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
β-1,4糖苷键连接处为溶菌酶作用位点
四肽侧链与五肽交联桥连接处为青霉素作用位点
磷壁酸
维持细胞膜完整性
合成细胞壁的酶所必需的离子
防止细胞自溶而死
增加细菌粘附性,与某些细菌致病性有关
噬菌体吸附的特异性受体
构成细菌表面抗原
革兰氏阴性菌
外膜
脂蛋白
脂质双层
脂多糖(内毒素)LPS
组成
脂质A
毒性或生物活性主要成分
核心多糖
属特异性
特异多糖
种特异性
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β-1,4糖苷键连接处为溶菌酶作用位点
生物学意义
维持菌体固有形态
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参与菌体内外物质交换
菌体表面带有多种抗原分子,诱发机体免疫应答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L型细菌)
大多数呈革兰阴性
必须使用含血清的培养基
细胞膜
生物学意义
选择性通透作用:物质转运
细胞呼吸作用:多种呼吸酶
生物合成作用:合成细胞壁及壁外各种附属结构
中介体:细胞膜内褶形成的囊状结构
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参与细菌分裂
细胞质
核糖体
细菌蛋白质合成场所
可作为抗菌药物选择性作用的靶点
质粒
闭合环状双链DNA
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特性
胞质颗粒
核质
细菌遗传物质
μm微米
特殊结构
荚膜
抗吞噬作用
是病原菌的重要毒力因子
黏附作用
使细菌彼此之间粘连
黏附于组织细胞或无生命物体表面
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
储存水分抗干燥作用
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鞭毛
运动器官
具有抗原性
菌毛
具有抗原性
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
芽孢
革兰阳性菌
抵抗力强,故应以杀灭芽孢作为可靠的灭菌指标
生长繁殖
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生长曲线
迟缓期
对数期
药物研究,最敏感,8-18h
稳定期
芽孢、外毒素、内毒素
衰亡期
衰退型或菌体自溶
液体培养基主要用于增菌
固体培养基有助于鉴别
变异现象
物质基础
染色体
基因
形态与结构变异
毒力变异
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卡介苗
白喉棒状杆菌→获得白喉毒素
耐药性变异
菌落变异
致病细菌
葡萄球菌 G+
致病物质
血浆凝固酶
葡萄球菌溶素
杀白细胞素
肠毒素
表皮剥脱毒素
抗原构造
细胞壁表面的葡萄球菌A蛋白SPA
抗吞噬
易产生耐药性
导致疾病
化脓性感染
皮肤化脓性感染
各器官的化脓性感染
全身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
毒素性疾病
食物中毒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毒性休克综合征
链球菌
致病物质
侵袭力有关的胞壁成分:黏附素、M蛋白
侵袭性酶类
透明质酸酶
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结构
链激酶SK
链道酶SD
外毒素
链球菌溶血素
SLO
SLS
致热外毒素
导致疾病
化脓性感染
淋巴管炎
蜂窝组织炎
扁桃体炎
毒素性疾病
猩红热
超敏反应性疾病
风湿热
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
奈瑟菌
致病物质
菌毛
黏附于粘膜细胞
外膜细胞
PI
直接使中性粒细胞胞膜受损
PII
参与黏附
PIII
阻止抑制杀菌抗体的活性
导致疾病
人是唯一的宿主
性接触和产道传播
淋病
埃希菌
致病物质
菌毛(定植因子、黏附细胞)
K抗原(抗吞噬细胞)
内毒素及载铁体(细菌的酶组成分)
外毒素
不耐热肠毒素LT
提高腺苷酸环化酶活性促进肠液分泌
65℃30min破坏
耐热肠毒素ST
作用于鸟苷酸环化酶,使胞内cGMP升高,肠液分泌增加腹泻
营养要求不高,发酵乳糖产酸产气,IMViC试验++--,肠道鉴别培养基大多有色菌落
导致疾病
肠内感染
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腹膜炎、阑尾炎、手术创口感染、败血症、脑膜炎
肠外感染
腹泻
结核分枝杆菌
抗酸染色呈阳性,胞质含有许多脂质成分
Ⅳ型超敏反应,机体抗结核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
抵抗力
四抗
抗干燥
抗酸碱
抗碱性染料
抗青霉素
四怕
怕湿热
怕痨药物
怕酒精
怕紫外线
变异性
形态和菌落变异:L型菌
毒力变异:卡介苗(BCG)
耐药性变异:多重耐药性菌株
致病物质
脂质
磷脂
促使单核细胞增生、形成结核结节
索状因子
破坏线粒体,引起肉芽肿
蜡纸D
诱发迟发型超敏反应
硫酸脑苷脂
抑制吞噬细胞与溶酶体的结合
蛋白质
结核菌素
多糖与核酸
黏附与入胞
荚膜
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黏附与入侵作用)
含多种酶(分解利用营养物质)
保护(阻止有害物质进入菌体)
疾病
原发感染
多发于儿童
原发病灶
淋巴结病变
原发后感染
多发于成年人
开放性肺结核
含O抗原即脂多糖抗原
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菌、伤寒沙门菌。霍乱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