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四章 风险控制与危机管理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四章 风险控制与危机管理的思维导图,主要从风险识别与分析、风险评估与控制、危机管理这三节的内容阐述。
编辑于2021-12-04 22:18:01第十四章 风险控制与危机管理
第一节风险识别与分析
一、风险及其分类
国际标准化组织将风险界定为“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是对预期正向或负向的偏离。 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风险是一个事项将会发生并给目标实现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大部分学者都将风险限定在给组织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方面。总体而言,主要有两类观点:风险客观说和风险主观说。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可以预测的。而持风险主观说的学者在承认风险是损失的不确定性的同时,认为这种不确定性是个人对客观风险的评估,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风险会做出不同的判断。
二、风险管理的目标
风险管理:是指组织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处理,力求以最小的经济代价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安全保障的管理活动。风险管理是一项目标导向性的组织工作。其根本目标就是力求以最小的成本支出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
三、风险识别的过程
风险识别是指管理者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全面、系统和连续地发现和描述组织所面临的各种风险、风险原因以及潜在的后果。
四、风险识别的方法
1、现场调查法:一般由风险经理到现场实际观察各部门的运作,检查组织的各种设施及进行的各项操作。
2、审核表调查法
由相关责任人或风险经理填写一种事先设计好的调查表,进而根据表格内容来识别分析。这些调查表通常会系统地列出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风险,使用者对照调查表中的问题逐一回答,就可以构建出组织的风险框架。
3、组织结构图示法
4、流程图法
将组织活动按照内在的逻辑联系绘成流程图,针对流程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进行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可能的损失后果等方面的识别和分析。
5、财务报表分析法
风险识别的方法还有很多,如事故树分析法、情景分析法、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等,但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性和优缺点。
第一,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揭示出经济单位面临的全部风险,更不可能揭 示导致风险事故的所有因素。因此,必须根据经济单位的性质、规模以及各种方 法的用途将多种方法结合使用。) 第二,经费的限制和不断地增加工作会导致成本上升、收益下降,风险管理 人员必须根据实际条件选择效果最优的方法或方法组合。 第三,风险识别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仅凭一两次调查分析不能解决问题, 许多复杂的和潜在的风险要经过多次识别才能获得较准确的答案。
第二节风险评估与控制
一、风险评估的标准
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C),是指组织在分析既有风险损失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一等方法对特定风险事故发生的损失概率和损失程度做出评价,以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二、风险评估的方法
一般而言,定量分析的结果精准度高,易于理解和判断,更利于决策使用。但在不要求量化分析,或者量化评估所需要的数据资料无法获取或获取的成本不具经济性时,就应采用定性分析技术。
1、损失概率和损失程度的估测:风险的衡量和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即损失概率;二是风险发生后,风险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即损失程度。
2、情境分析:情景分析(scenario)是指通过假设、预测、模拟等手段生成可能发生的未来情景,并分析各种情景下可能对组织目标实现产生影响情况的一种分析方法。可以采用正式或非正式的、定性或定量的手段进行,主要适用于可变因素较多。

3、敏感性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是指通过通过分析和测算系统的主要因素发生变化时引起系统评价指标变化的幅度,以及各种因素变化对实现预期目标的影响程度,从而确认系统对各种风险的承受能力的一种方法。

4、风险地图(risk maps)是指将一个或多个风险的可能性及影响用图形来表示,从而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参考的一种方法。
三、控制风险的策略
(一)风险避免
风险避免(risk avoidance,一也称风险规避,是指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影响程度较高的情况下,组织采取的中止、放弃或调整等风险处理方式以避免风险损失的一种方法。
(二)风险分担
风险分担(risk sharing)是指组织将自身可能遭受的风险或损失,有意识地通 过正当、合法的手段,部分或全部转移给其他经济单位的风险处理方式。
(1)财务型风险分担:保险是最常用的一种风险分担方式。利用保险进行风险分担就是通过保险合约,以投保的方式将组织面临的潜在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2.非财务型风险分担
是指企业将可能引起损失的风险通过一系列的合约转移给非保险业的经济单位的方式。
(三)损失减低管理
损失减低管理(loss reduction)是指组织有意识地接受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并以谨慎的态度,通过对风险的分散以及风险损失的控制,从而化大风险为小风险,变大损失为小损失的风险处理方式。
(四)风险保留
是指面临风险的组织自己承担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并做好相应的资金安排。该种风险处理方式的实质是,当风险事故发生并造成损失后,组织通过内部资金的融通来弥补所遭受的损失。
第三节危机管理
一、危机及其特征
危机(crisis)是指突发的、严重影响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的一种状态。
危机与风险并不相同
第一,风险是损失的不确定性;危机是可能带来严重破坏后果的突发事件。 第二,风险是危机的诱因,危机是风险积聚后的显性表现。当风险积聚到一定的程度而爆发后,其呈现的形态才是危机。 第三,并非所有风险都会引致危机,只有风险释放的危害积累到一定的规模,带来的破坏后果较为严重时,才出现危机。
特征
一、突发性。二、危害性。三、紧迫性。四、信息资源不充分。
二、危机预警
(一)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
危机预警就是组织在进行持续的资料收集基础上,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和数据预测危机的可能发生情况并进行危机等级判定,以在危机发生前发出相应的警报,使组织相关部门及人员提前了解相关信息,并采取相应的预防与应对措施,以避免危机的发生或降低危机的损害,保证组织的有序运作和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危机预警系统一般由四个子系统构成,即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加工子系统、信息决策子系统和警报子系统。
(二)危机应对的准备工作
危机应对的准备工作是为危机的突然发生做好事先的准备工作,包括危机管理小组的设立、危机预案的制定、危机预案的演习、危机管理意一识的培训、各种物资的储备,以及为了减少危机损失而事先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危机管理小组主要负责危机发生后的应对工作;是由来自不同部门人员所组成的跨部门团队。 危机预案是危机管理的行动指南,提供组织可能面临的各种突发危机的应对策略。 为了提升组织员工应对危机的管理技能,组织需要开展具有针对性和侧重点的危机教育、培训和演练。
三、危机反应与恢复管理
(一)危机反应
1.建立危机处理小组
危机发生后,根据危机的类型和危机级别,按照预先制定的危机预案,迅速成立危机处理小组。危机处理小组是危机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协调机关,作为统一指挥中心,有权调动组织资源应对危机,并代表组织做出各种承诺和说明。
2.启动应急预案或制定新的方案
在危机解决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确保各部门及员工分工明确、责任清晰、落实有力、配合有序,人、财、物能够及时配置到位。一方面,危机处理的重点要突出,主次要分明,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另一方而,要尽量保证组织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努力稳定员工和社会公众的心理、情绪,消除不必要的惊恐或担忧,从而为危机处理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隔离危机
危机发生后,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危机的连锁反应,采取果断措施隔离危险源,阻止危机的蔓延。隔离措施包括危害隔离和人员隔离。
4.获取更多信息
危机的处理需要充分、准确的信息,避免反应错误,浪费宝贵的资源和时间。危机处理人员要正确地识别和判断各种信息,以对危机做出准确判断和应对。
(二)危机恢复
1.建立危机恢复小组
危机恢复小组与危机处理小组不同,危机恢复小组的目的是使组织尽快从危机事件的影响中恢复过来,而危机处理小组的任务主要是控制和平息危机,减少危机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2.获取危机处理信息
危机恢复小组要尽量收集、获取危机的详尽资料,并对组织的受损情况展开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为危机恢复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3.制定并实施危机恢复计划
危机恢复计划要详尽说明计划的依据、计划目标、计划执行部门及其负责人、计划预算、计划实施时间要求等内容,并明确恢复的重点和先后次序。
4.危机评估与发展
危机评估要对危机的成因、危害、预防与预警情况、处理措施与执行情况、危机后的反馈与重建工作等方面展开调查与分析,并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和总结,为今后的危机管理提供经验教训。
在危机评估的基础上,组织也要尽量发掘危机中的机会,化危为机,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
危机爆发后,组织必须及时反应,立刻启动应急预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遏制危机蔓延,防止损失扩大或事态升级。而危机事件得到有效控制或平息后,组织就应致力于恢复与重建工作,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危机恢复计划,以尽快恢复到正常的工作与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