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齐美尔
西方社会学理论之齐美尔,包括社会学的对象和问题领域、形式社会学、文化社会学三部分内容,结合导图复习更有效率哦~
编辑于2021-12-14 11:56:22齐美尔
一.社会学的对象和问题领域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学是一种新的方法,一种研究的辅助手段,可借以采用去掌握所有那些领域的各种现象的一条新的途径
社会的定义
社会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之中。但社会一经产生就超越了个人。唯其如此,社会学才成为可能
社会并非一个实体,而是一个过程。社会由透过互动而结合在一起的个体所组成,社会的存在就表现在这些互动的关系上
社会学的任务
阐释社会互动的与交往的形式
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社会首先是超越社会化的个人的复合体,同时,社会又是个体互动和交往形式的总和
社会学的问题领域
一般社会学(普通社会学)
研究经由社会而形成的全部人类历史生活
纯粹社会学(形式社会学)
研究社会互动和交往的纯粹形式
社会形式是由活生生的人的纯粹总和建构起来的 社会学观察整体现象的纯粹的形式 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归纳这种纯粹的形式
哲学社会学
研究对社会的认识论研究和形而上学研究
认识论
为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各种概念、假设和前提, 使零碎的知识整合成为一副完整的图景
形而上学
完善和相互联系
超越日常经验的有限性,使不连续的个别事件呈现出完整的意义
二.形式社会学
将互动或交往的形式与内容分离开来, 是齐美尔社会学分析的一个起点
社会互动和交往的形式
社会交往形式的四种类型
合作、竞争、联合、秘密等基本的社会互动形式
国家、教会、家庭、军事组织等作为体制化结构的形式
社交、体育活动、游戏等自主的游戏形式
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社会本身的一般形式
几种重要的社会形式
统治
一位领导者实施的统治
容易形成群体内部的团结,但也容易造成内部的不和和冲突
民主或多元的统治
给个人以更多的自由,有助于群体的和谐、团结,也容易产生争端,导致分裂
在所谓客观原则之下进行的统治
最具攻击性、最残酷的。排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只是机械与被动的服从
时尚
基本动机:包括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一致的两个过程, 即既要与别人相似(同化),又要区别于别人(分化)
现代社会精英阶层用明显标志是自己引人注目,而下层社会成员想借助标志提高社会地位,一旦标志开始大众化,精英阶层又会引入新的标志,开始新一轮的时尚潮流
社会类型
将交往所涉及的个人角色行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穷人
定义
那些被别人援助或有权得到别人援助的人
穷人(受赠者)与赠予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关系
援助穷人是为了整个社会的福祉,随着科层化的发展, 对穷人的援助也将越来越成为一种非人格的机制,越来越成为一种政府行为
采取相对主义看法,所谓穷人并非必然是社会的最下阶层,每一个阶层中都有贫困现象(相对贫困化)
陌生人
视为一种特殊的互动形式
定义1
指今天来并且要停留到明天的漫游者
包括脱离任何既定的地域空间的漫游与固定在一个地域空间点上这两种界定的统一
定义2
距离在陌生人与群体的关系中十分重要
就是距群体既不太远,又不太近的人
陌生人与我们之间的特殊距离,决定了他和我们之间互动形式的特殊性
社会几何学
群体构成的数量
研究群体大小对于群体中互动形式的影响、对于个人和群体性质的影响
二人群体
最为明显的性质:互动是直接的
特点:群体的性质完全取决于构成它的两个人的性质,不存在超出个人之外的群体结构。在群体中,每个人都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二人群体关系密切,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三人群体
重要特点:在三人群体中,会产生独立于个人、在二人群体中不存在的社会结构,而这种结构很有可能会危及个性发展。随着群体人数、群体规模的增大,这种情形将更加明显
总结
1.群体或社会规模的扩大有助于扩展个人的自由2.大群体也会产生一些在小群体中没有或不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可能危及人的个性
社会互动的距离
互动的形式、事物的价值等至关重要的问题,都与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的相对距离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说是由相对距离决定的
四.小结
通过提出“社会是如何成为可能的”这一问题,确立了将社会交往形式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思想。尝试将量化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群体规模大小对群体互动性质的影响;通过对主观文化、客观文化和社会分化问题,尤其是货币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深刻揭示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的内在“文化悲剧”
三.文化社会学
最主要的议题:揭示和剖析资本主义文化的内在矛盾和文化危机,齐美尔称之为“文化悲剧”
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
主观文化的含义
行动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和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动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客观文化的含义
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创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
主客观文化的关系
个体文化影响和塑造着客体文化,并同时接受客体文化的影响。客观文化一经产生,就不再受其创造者的控制,而是凭借其自身的生命力发挥作用并继续发展。虽然人们保持着创造和更新客观文化的能力,但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看,客观文化对主观文化的压倒性优势却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对主观文化产生压制作用
文化悲剧
实质
在于我们的个人能力无法跟上客观文化扩展的步伐,我们注定越来越不能理解我们所创造的世界,而且会越来越被我们创造的世界所控制。其勃谬是,我们对客观文化的了解越少,对它的依赖却越深
客观文化在资本主义时代获得爆炸性增长的主要表现
客观文化的绝对规模和范围不断增长
客观文化的组成成分和内容也增加了
客观文化的各种要素日益交织在一起,使创造了这些客观文化的行动者越来越难以理解它们,更不要说控制它们了
产生的主要根源
分工的发展
专业化提高了人们生产各种文化因素的能力,使我们越来越有能力制造复杂、精细的客观世界元素,但个体却越来越失去从整体上把握和控制客观文化的能力——客体文化越丰富,主体的能力就越低
社会分化
集中精力研究群体成员依据什么样的标准选择其准备加入的群体, 即群体的类型或形式
互动形式的两个根本性变化(就群体的形式而言)
群体的组成原则发生变化
群体的组成原则从“有机的标椎”转向“理性的标准”
有机的标椎:一个家庭或一个部落就像一个生物有机体一样,其组成部分先天地、内在地联系在一起。
人们是否属于一个由有机的标准组成的群体存粹是由他们的出身所决定的
理性的标准:推理和逻辑
个人是否是某一群体的成员,纯粹是根据个人的目的、利益、偏好、自身条件而做出的合乎理性的选择
社会群体数量的增加
影响
不仅造成了角色冲突,而且为个性的多样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角色冲突在迫使人们做出抉择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货币哲学
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关系,导致了现代社会中个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日渐分离,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客体化。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在交换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这种历史趋势反映了社会分化的过程,同时,它也是社会分化的原因和动力。
价值
价值的含义
价值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之中(存在于人的创造物与人本身的“异化”过程之中)
货币与价值之间的关系
货币增加了人与物之间的距离,同时又提供了克服这种距离的途径
价值在“世界观”形成中的作用
价值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理解世界的理性框架
货币
对货币的分析
货币为商品交换提供了一种普遍的价值标准
将货币视为人类互动的一种形式
货币使用的影响
使人们能够更加抽象地对目的做思考
改变了知识及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改变了社会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促进了文化向着知识层面进行根本性调整
推动了社会向理性化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对量的计算的要求超过了质的因素
促进了货物交流,同时提高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频率,改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团结
货币对政府的影响
一方面大规模的国家及中央集权政府的出现是与货币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另一方面,政府也必须尽力保持社会的稳定,只有在此基础上,它发行的货币才能为其公民所接受
货币对个人的影响
使个人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有了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方式,社会也就因此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货币使得人们能够具有多种不同的人际关系
货币会导致个人更加封闭、更加孤独
许多人的人生观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总结
货币在现代社会中,已然成为一种具有自身生命力的独立存在,它使我们能够对各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从量的角度进行精准的度量和比较。与货币经济相伴随的客观文化的发展,已经导致了社会生活的计算和理性,以及非人格的冷漠、傲慢和玩世不恭,从而构成对人性、个性和自由的最大威胁,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