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Android-血液循环
生理血液循环 关于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章节知识点汇总,内容包括: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血管生理、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编辑于2021-12-20 23:23:35血液循环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
心动周期
概念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机械活动的周期
一次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机械活动可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
决定因素
心率(反比)—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
正常成年人心率:75次/min 心动周期=60s/75=0.8s
特点
房、室均有各自的心动周期
心房和心室不能同时收缩,房、室先后收缩(房室延搁)
房、室的收缩期<舒张期
全心舒张期
心脏泵血过程
心室收缩期—射血过程
等容收缩期
室内压>房内压→房室瓣关闭 室内压<主动脉内压→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快速射血期
室内压>主动脉血压→主动脉瓣被打开 左心室射入主动脉血量大,室内压上升达峰值
减慢射血期
心室内血液量减少,室内压开始下降,射血速度减慢
心室舒张期—充盈过程
等容舒张期
主动脉内压力>心室内压→主动脉瓣关闭 室内压>房内压→房室瓣仍关闭
快速充盈期
室内压<房内压,房室瓣被冲开,心房和大静脉血液→心室
减慢充盈期
全心都处于舒张状态
心房和心室压差减小,血液流入心室速度减慢
心房收缩期
房内压上升,血液快速进入心室,心室进一步充盈
小结
心动周期中压力变化
最高
室内压:快速射血期末
动脉压:快速射血期末
心动周期中瓣膜变化
房室瓣关:等容收缩期初
房室瓣开:快速充盈期初
动脉瓣关:等容舒张期初
动脉瓣开;快速射血期初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搏出量SV
一侧心室一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SV=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与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之差
射血分数EF
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EF=【每搏输出量(mL)/心舒末期容积(mL)】×100%
心输出量MV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MV=SV×心率
心指数CI
静息心指数:安静、空腹时的心指数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CI【L/(min•㎡)】=心输出量(L/min)/体表面积(㎡)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搏出量
前负荷
心室舒张末期的充盈量
前负荷↑→心肌初长度↑→心肌收缩力↑→搏出量↑
异长自身调节 不需要神经和体液因素参与,心肌收缩力可随心肌初长度改变而改变 意义:精细调节搏出量
后负荷
动脉血压
后负荷↑(一定范围内)→等容收缩期↑+射血期↑→SV↓→剩余量↑→前负荷↑→异长自身调节↑→SV恢复正常
临床:ABP持续↑→心肌肥厚→泵血功能↓
心肌收缩能力
心肌借助改变其力学活动(收缩强度和速度)的一种内在特性
影响因素
钙离子
NE(肾上腺素)→心肌收缩能力↑
心率
心率的调节
一定范围内,心率↑→心输出量↑
心率>180次/min,心输出量↓(舒张期过短)
心率<40次/min,心输出量↓(充盈已达极限而心率太慢)
心力储备
概念
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正常值
安静:5-6L/min
运动:25-30L/min
心音和心音图
心脏瓣膜关闭和血液撞击心室壁引起的振动所产生
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比较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的类型
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细胞)
无自律性,具有较强收缩性,有兴奋性,传导性
自律细胞(P细胞、浦肯野细胞)
无收缩性,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
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静息电位RP
-90mV 钾离子外流
动作电位AP
特点:有平台期,AP时程长
0期:去极化期 钠离子快速内流
1期:快速复极初期 钾离子外流
2期:平台期 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达平衡
3期:快速复极末期 钾离子外流
4期:恢复期 钙离子-钠离子交换,钠-钾泵
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
窦房结细胞的AP
有0、3、4期
0期去极速度慢,幅度低于0mV
4期自动去极化
是心肌自律细胞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基础
浦肯野细胞的AP
4期自动去极化,余者同心室肌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电生理特性
自律性
概念
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产生基础
4期自动去极化
衡量自律性高低的指标
自动兴奋频率
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由其所形成的心跳节律称为窦性心律
自律性:窦房结>房室交界>浦肯野纤维
兴奋性
心肌兴奋性
周期性变化
特点
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舒张早期
意义
心肌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保证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实现心脏泵血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传导性
浦肯野纤维最快,房室交界细胞传导最慢
概念
心肌细胞传导兴奋的能力
途径
窦房结(+)→优势传导通路→房室交界→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心室肌
特点
房室交界传导慢:房室延搁→保证房室先后收缩,有利于射血、充盈
浦肯野细胞传导快→保证心室肌同步收缩,利于射血
机械特性
收缩性
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闰盘)
不发生强直收缩
对钙离子依赖性大(钙离子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媒介)
体表心电图
用心电图机在机体体表记录到的反映心脏电变化的波形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心脏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双重支配
心交感神经
心交感N(+)→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心肌细胞膜β1受体→
心率加快—正性变时作用 心缩力加强—正性变力作用 房室交界处传导加快—正性变传导作用
心迷走神经
心迷走N(+)→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Ach)→心肌细胞膜M受体→
心率减慢—负性变时作用 心房肌收缩力减弱—负性变力作用 房室传导速度减慢—负性变传导作用
一般,心交感N和心迷走N对心脏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
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交感缩血管神经
交感缩血管N(+)→节后纤维→NE→血管平滑肌α受体→血管收缩
舒血管神经
交感舒血管N纤维:骨骼肌血管
N末梢→Ach→血管M受体→血管舒张
特点:平时无紧张性,与情绪、运动有关
副交感舒血管N纤维:脑膜、唾液腺、胃肠道等
N末梢→Ach→血管M受体→血管舒张
特点:参与调节局部血流
心血管中枢
脊髓心血管神经元
延髓心血管中枢
调节心血管活动的最基本中枢
心迷走中枢
心迷走N
心脏(-)
心交感中枢
心交感N
心脏(+)
交感缩血管中枢
交感缩血管N
血管
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
下丘脑、大脑边缘系统、小脑等中枢,对心血管活动起整合作用
心血管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降压(减压)反射
反射弧与反射过程
反射弧
感受器: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器(感受血管壁机械牵张程度的变化)
传入神经:窦神经→舌咽神经 主动脉神经→迷走神经
神经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
传出神经:心交感、心迷走、交感缩血管N
效应器:心脏,血管
降压反射过程
BP↑→
颈A窦、主A弓感受器受牵拉(+)→
延髓→
心迷走中枢(+) 心交感中枢(-) → 交感缩血管中枢(-)
心迷走N(+) 心交感N(-) → 缩血管N(-)
心率↓ 搏出量↓ → 血管舒张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
BP↓
BP↓→
颈A窦、主A弓感受器(-)→
延髓→
心迷走中枢(-) 心交感中枢(+) → 交感缩血管中枢(+)
心迷走N(-) 心交感N(+) → 缩血管N(+)
心率↑ 搏出量↑ → 血管收缩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
BP↑
特点
适宜刺激是机械牵张
生理意义
是一种负反馈调节,维持A血压的相对稳定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反射过程
PO2↓,H+↑,PCO2↑→
颈A体、主A体(+)→
呼吸中枢→
呼吸深、快→
心率↑ 心输出量↑ → 外周阻力↑
BP↑
生理意义
在缺氧、窒息或失血时起作用,保证重要器官的血供
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
E
强心急救药,与α、β受体
E→
心脏→心肌β1受体→(+)心脏
血管
α受体→缩血管(皮肤、内脏)
β2受体→舒血管(骨骼肌、肝)
NE
缩血管升压药,与α、β1受体结合强,与β2受体结合弱
NE
心肌β1受体→(+)心脏
血管α受体→缩血管→BP↑↑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血管紧张素的生理作用
直接使全身微A收缩,升高血压
促进交感缩血管纤维末梢释放NE BP↑
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使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加强 BP↑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
产生
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垂体后叶释放入血
作用
抗利尿—正常
缩血管,升BP—大剂量(禁水,外科手术,失血等应急情况下)
心房钠尿肽
产生
心房肌细胞
作用
血管舒张,外周阻力↓
心输出量↓
肾排水排钠↑
血管内皮细胞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其他调节物质
自身调节
血管生理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弹性贮器血管
主动脉和肺动脉干及其发出的最大分支 (可扩张性、弹性)→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
分配血管
收缩性较强→将血液输送至各组织器官,分配血液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小动脉,微动脉→维持动脉血压
交换血管
毛细血管→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微动脉→一定阻力
容量血管
静脉,有较大容量
短路血管
主要分布在手指、足趾、耳郭等处→与体温调节有关
血流动力学
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血流量Q
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
血流速度
血流方式
血流阻力R
R=8ηL/πr^4
血压
小动脉和微动脉处血压降落最大 主动脉和大动脉血压近似相等 当血液流入心房时,BP约为0
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动脉血压
定义
动脉内的血液对动脉血管壁的侧压力
形成
前提:足够的血液充盈
条件
心室收缩射血
外周阻力(小动脉、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1/3sv流向外周,2/3sv贮存于大动脉中)
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
正常值
收缩压:100-120mmHg 心室收缩时A血压上升达最高值
舒张压:60-80mmHg 心室舒张时A血压下降达最低值
脉压:30-40mmHg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
平均动脉压:100mmHg 一个心动周期内A血压的平均值=舒张压+1/3脉压
影响因素
收缩压高低反映搏出量大小 舒张压高低反应外周阻力大小
每搏输出量
心率
外周阻力
大动脉管壁弹性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关系
动脉脉搏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血压
外周静脉压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中心静脉压CVP
概念
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正常值
4-12cmH2O
影响因素
心脏射血能力-反变 心肌损伤、心力衰竭时,右心房和腔静脉淤血,CVP↑
静脉血回流速度-正变 加快时,CVP↑
测定意义
判断心功能
指导输液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正变)
反映血管系统内血液充盈程度的指标
心肌收缩力(正变)
重力和体位的影响
平卧→直立时,V回心血量↓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促进血液回流
呼吸运动
吸气时,右房回心血量增多→V回流↓
呼气时,右房回心血量减少→V回流↓
微循环
概念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组成(七部分)
微A脉、后微A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微V脉
血流通路与作用
迂回通路
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直捷通路
骨骼肌中这类通路较多
动-静脉短路
血流量最大,途径最短
组织液和淋巴液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回流的组织液:90%入静脉,10%入淋巴管
动力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影响因素
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淋巴回流
淋巴液
主动脉血压≈大动脉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