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思维导图,这里面主要包括了躯体和内脏感觉,以及视觉,听觉,平衡觉等详细得知识解答。
编辑于2021-12-22 11:01:29感觉器官的功能
感觉概述
感受器
是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分类
感受刺激的来源:内、外感受器
接受刺激的性质:机械、化学、温度光和声感受器等
刺激物和引起的感觉:视觉、听觉、触- 压觉和平衡觉等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指感受器对特定形式的刺激最敏感=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适宜刺激→ 感受器→ 跨膜信号转换→感受器电位→ 传入神经冲动(AP)→ 中枢
感受器电位的特性:属于局部电位
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将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信息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中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指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一个感受器时,其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
快适应感受器:嗅觉、触觉感受器。利于机体重新接受新刺激,以便不断探索新异事物。
慢适应感受器:肌梭、痛觉、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不断向中枢传递信息,有利于对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进行经常性的调节, 如血压等。
躯体和内脏感觉
躯体感觉
指躯体通过皮肤及其附属的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产生各种类型的感觉
类型:触压觉,温度觉,本体感觉,痛觉
本体感觉
感受器:肌梭、腱器官和关节感受器
肌梭能感受骨骼肌的长度变化
环层小体能感受关节的活动程度
痛觉
痛觉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有关的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性体验)
感受器特点:无适宜刺激, 慢适应感受器
意义:警报和保护作用
产生机制
痛觉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
伤害性刺激→局部组织释放致痛物质(K+、H+、5-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作用于痛觉感受器表面受体蛋白或离子通道→痛觉感受器被激活→传入中枢→痛觉
分类
快痛,Aδ有髓纤维
特点:①尖锐和定位明确的刺痛;②发生快,消失也快。③一般不伴有明显的情绪改变
主要经特异投射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第一和第二感觉区
慢痛,C类无髓纤维
特点:①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②发生慢,消退也慢。③常伴有明显的不愉快情绪
主要投射到扣带回
许多痛觉纤维经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内脏感觉
指内脏感受器受到刺激所引起的传入冲动,经内脏神经传至各级中枢神经系统所产生的主观感受。
类型
内脏痛
敏感刺激: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
特点:①定位不准确(主要);②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常呈渐进性增强,但有时也可迅速转为剧烈疼痛;③中空内脏器官对扩张性刺激和牵拉性刺激十分敏感;④常伴有情绪和自主神经活动的改变。
牵涉痛
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特殊远隔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心肌缺血
心前区、左肩和左上臂
胃溃疡和胰腺炎
左上腹和肩胛区
胆囊炎、胆石症发作 阑尾炎早期
左肩胛区
肾、输尿管结石
上腹部或脐周 腹股沟区
产生机制
会聚学说
患病内脏与某部位体 表的感觉传入纤维会 聚于同一个脊髓后角 N元→痛觉错觉。
易化学说
传入提高邻近躯体感 觉N元的兴奋性→对 体表传入冲动产生易 化作用(痛觉过敏) →平常不引起痛觉的 躯体传入也能引起痛 觉。
视觉
眼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至少有70%以上的外界信息来自视觉。
眼的折光系统
光的折射系统
折射能力:球面体半径(r)和折射率(n)。 n越大,其折光能力越强; r越小,其折光能力越强
折光规律: ⑴ 经节点的光线直进 ⑵ 经 F1的光线折射后成平行光线 ⑶ 平行光线折射后经F2
折光系统:眼内折光系统的折射率和曲率半径
简化眼
眼的调节
远点
眼不作任何调节时所能看清 物体的最远距离
6米以外物体的各发光点的光线,都可认为是近于平行的,可以在视网膜上形成图象。 对于无限远的物体,光线太弱和在视网膜上的象过小。
小于6米的物体各发光点的光线呈不同程度的散射,将成象于视网膜的后面。
实际上,正常人眼看近物时,折光系统通过改变折光能力,使物像仍落在视网膜上,看清近物。
这个过程即为眼的调节:晶状体调节、瞳孔调节和视轴会聚
眼的近反射
眼在注视6m以内的近物或被视物体由远移近时
晶状体变凸
晶状体调节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用近点(眼睛在尽最大能力调节时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表示。
近点越近,说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
瞳孔缩小
瞳孔近反射
指视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双眼瞳孔缩小,又称瞳孔调节反射
通路:与晶状体调节的反射通路相似,不同之处为 效应器(虹膜环形肌收缩,瞳孔缩小)。
意义:随着所视物体的明亮程度,改变瞳孔的大小,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成像更为清晰。
视轴会聚
当双眼注视某一近物或被视物由远移近时,两眼视轴向鼻侧会聚的现象
意义:当视近物时,使物像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使视觉更加清晰,避免复视的产生。
瞳孔对光反射
是指瞳孔在强光照射时缩小而在光线变弱时散大的反射,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特点:具有双侧效应(互感反应),即不仅光照侧瞳孔缩小,而且对侧瞳孔也缩小。
意义
①调节光入眼量:强光时缩小,保护视网膜;弱光时散大,增加视敏度;
②协助诊断:通过观察缩瞳的程度、速度和双侧效应等,帮助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部位、全身麻醉的深度和病情危重程度。
眼的折光异常
近视眼
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折光能力过强;凹透镜矫正。
近点和远点都移近
远视眼
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能力过弱;凸透镜矫正
近点比正视眼远
远视眼不论看近物还是远物都需要进行条件,故易发生调节疲劳
散光眼
眼球在不同方位上的折光力不一致;圆柱形透镜矫正。
老花眼
看近物时,戴凸透镜
晶状体弹性变小,硬度增加,导致眼的调节能力降低
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按主要的细胞层次,由外向内依次为:色素细胞层、感光细胞层、双极细胞层、神经节细胞层。
外界光线通过折光系统进入眼内,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被感光细胞所感受,并转变成生物电信号传入中枢,经分析处理后形成视觉。
色素细胞层
含有黑色素颗粒和VitA
对感光细胞有营养和保护作用
感光细胞层
在形态上可分为外段,内段和突触部
外段是光-电转换,产生感受器电位的关键部位,感受器电位以电紧张方式扩布到终足。 含有膜盘结构
视杆细胞
只有一种视色素,视紫红质
主要分布于视网膜的周边部,中央凹周围视角10°~20°区域
视锥细胞
含有三种不同的色素,统称为视锥色素
主要分布于黄斑中心凹的中心
日锥夜杆
视网膜细胞的联系
视杆细胞与双极细胞和神经节之间的联系存在汇聚现象
视锥细胞仅与一个双极细胞联系,呈一对一的单线联系方式 这是视网膜中央凹具有高度视敏度的结构基础
子主题
视杆细的感光换能机制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一分子的视蛋白加一分子的视黄醛
反应的平衡点取决于光照的强度
①分解与合成速度取决于光线强度。暗处:分解<合成;亮处:分解>合成
②分解与合成过程中要消耗一部分视黄醛,需VitA补充,缺乏VitA→夜盲症
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
暗处的静息电位:-30~-40mV
在暗处,视杆细胞的胞质内cGMP浓度较高,能维持cGMP门控通道处于开放状态, 产生稳定的内向钠电流,即暗电流
光照时,存在转导蛋白,激活磷酸二酯酶,使胞质内cGMP浓度降低,cGMP门控通道关闭,暗电流终止, 膜电位发生超极化,形成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
三色学说
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蓝三种波长色光敏感的视色素
色觉障碍
①色盲:指对某一种或某几种颜色缺乏分辨能力
分类:有红色盲、绿色盲、蓝色盲和全色盲
原因:绝大多数是遗传性的,极少数是因视网膜病变引起的。
②色弱:指对某些颜色的分辨能力比正常人稍差
色觉障碍
原因:色弱的产生并不是由于缺乏某种视锥细胞,而是由于某种视锥细胞的反应能力较正常人为弱;多为后天因素引起。
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
视力
指眼对物体细小结构的分辨能力。
正常人眼在光照良好的情况下,在视网膜上的物像≥5μm(视角≥1’)能产生清晰的视觉
暗适应与明适应
暗适应
概念:指从明处→暗处,最初看不清→逐渐恢复暗视觉的过程(约25~30min)
机制:是视紫红质的储存量较小,不足以引起对暗光的感受。
明适应
概念:从暗处→明处,最初看不清(耀眼的光感)→片刻后恢复明视觉的过程(约1min)
机制:是视紫红质分解的过程
视野
指用单眼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最大空间范围。
视野的大小
色视野的白色>黄>蓝>红色>绿色
因为上眼框和鼻粱遮挡的缘故,所以单眼视野的下方>上方;颞侧>鼻侧
听觉
概述
声波频率为20~20000Hz疏密波
听阈:某一声频引起听觉的最小声强
最大可听阈:听觉忍受某一声频的最大声强
人耳最敏感的声波频率:1000-3000HZ
听域:听阈曲线与最大可听阈曲线之间的面积。
外耳的功能
耳廓具有集音作用,判断声源的方向
外耳道是声波传播的通道,可使声压增强
中耳的功能
鼓膜:能如实地把声波振动传递给听骨链
听骨链
由锤骨-砧骨-镫骨依次连接成的弯曲杠杆状
增强振压(1.3倍),减小振幅(约1/4), 防止卵圆窗膜因振幅过大造成损伤
鼓膜-听骨链-卵圆窗
功能:构成传音的有效途径,具有中耳传音增压效应,增压22.4倍
咽鼓管
调节鼓膜两侧气压平衡、维持鼓膜正常位置形状和振动性能
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气传导
声波经外耳道空气传导,引起骨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传入耳蜗的过程
骨传导
声波直接引起颅骨振动,再引起耳蜗内淋巴的振动的过程
正常时:气导的传音效应>骨导
传音性耳聋时:骨导>气导
感音性耳聋时:气导和骨导都减弱甚至消失
内耳耳蜗的功能
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学说
当声波振动通过听骨链到达卵圆窗时,就会引起卵圆窗膜内陷,并将压力传给前庭阶的外淋巴,再依次传到前庭膜和蜗管的内淋巴,进而使基底膜上下振动。在基底膜振动时,会引起毛细胞弯曲,从而产生生物电。
声波频率低频引起的行波传播较远,最大振幅靠近耳蜗顶部。即耳蜗的顶部感受低频声波
高频引起的行波传播较近,最大振幅靠近耳蜗底部。即耳蜗的底部感受高频声波
听觉的产生过程
声波振动→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内耳(耳蜗的内淋巴液→螺旋器→声-电转换)→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听觉
平衡感觉
内耳的前庭器官由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组成
半规管
适宜刺激为正、负角加速度运动,旋转变速运动
正、负角加速度运动:→内淋巴液流动→壶腹帽倾倒→壶腹帽与纤毛之间发生相对位移→纤毛偏曲
人体直立并绕身体纵轴旋转时,水平半规管受到的刺激最大
当头部以冠状轴为轴心进行旋转时,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受到的刺激最大
椭圆囊和球囊
直线变速运动
椭圆囊囊斑的适宜刺激是头部水平方向的直线变速运动
球囊囊斑的适宜刺激是头部垂直方向的直线变速运动
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对前庭器官的刺激较强或作用时间较久,引起恶心、呕吐、眩晕、皮肤苍白
前庭器官 功能敏感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