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信仰与人生
这是一篇关于信仰与人生的思维导图,人生是学习成长过程,也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生问题分为两类,一是现实问题,二是永恒的困惑。
这是一篇关于《三主要道颂》五 空性见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空性见的重要性,如何思惟 修习,才能获得空性慧,正见生起的标准,结束分。
这是一篇关于《三主要道》之四菩提心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前言,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如何思维修习,才能发起菩提心。菩提心,即“觉悟之心”,是修行者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脱离生死轮回,而追求成就佛果的愿心。
这是一篇关于《三主要道》之三— 出离心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前言,出离心的重要性,如何修习出离心,出离心生起的标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法理
刑法总则
民法分论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信仰与人生
前言
人生是学习成长过程,也是不断解决问题过程
人生问题分为两类;一;现实的问题二;永恒的困惑。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了解宗教,它给我们指明一条向内寻找道路——由调心安身立命;由修心明心见性。佛教对信仰者影响方方面面,主要在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处事方式。
信仰可以建立道德准则
宗教信仰和道德密不可分。
我们面对现状,人人自危,道德缺失,在于我们对道德认识不足
如何重建道德,关键认识道德价值,才能在生活中自觉践行。
1.立足于世间哲学
从世间哲学角度,道德和高尚理想有挂,有正向人生追求才会遵循相应道德准则,而且必须要重建价值体系。
2.立足于对神的信仰
信仰神遵守神的旨意和相应道德规范,死后才能进天国,与神同在,否则堕入地狱。把信仰道德与人生幸福捆绑——想要得到今世乃至永生幸福,必须信神并遵守道德。
反之不信万能的神,依此建立道德就会失效。
所以当神权威收到挑战后即使是基督教国家,由信神带来的道德约束力也随之减弱。
立足于人性论和因果观
佛教认为;道德观是依托佛陀揭示的生命发展规律而建——那就是人性论和因果论。这也是佛法对人和世界的认识。
首先是人性论,基于对自身认识,说明人为什么遵循道德,佛法告诉我们,由不同观念造就我们心态,再由心态早就人格和生命品质。善心所和道德行为可以早就健康人格高尚生命品质。当我们认识到善行能使自己得到正向成长,基于对自己负责就会自觉选择道德行为
佛教是基于人性论和因果观来确立道德的价值。佛教道德观来说,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相互增上。
信仰可以引导精神追求
幸福是由心感受的,物质方面改善导致今天的人日益迷惘,心理问题日益显现。怎样建设精神文明,必须要有健康精神追求,包括永恒问题,完善人格和文化艺术追求,都离不开信仰。
永恒问题的追求
佛法告诉我们解决永恒问题,必须开发生命本具智慧,向内而非向外探寻。
完善人格的追求
佛法认为;众生两面性,既有佛性,有觉悟潜质,也有魔性有三毒烦恼。最终还是取决于对人性正确认识。想要成就佛菩萨生命品质;修行就要摆脱魔性完善人格,进而修定发慧,所谓“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文化艺术追求
对艺术追求,属于现世精神生活,和信仰密切相关,中国书画诗文讲究意境,也就是思想境界,也离不开佛法
信仰可以使人心态超然
怎样在无常世间保有超然,云淡风轻面对一切,需要智慧。
缘起法审时度势
佛教对人生认识,主要体现轮回观和心性论。轮回观让我们认识生命不只这一世,有无始过去和无尽未来。心性论让我们认识到生命不只有感觉到的六识,还有感觉不到的潜意识,储藏着曾经发生一切生命经验,所谓"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事实上,变化是常态,变化意味机遇,好的可以变坏,坏的可以变好,关键看我们创造什么因缘。
佛教说的随缘,就是以智慧审时度势,根据当下因缘做出最佳选择,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缘起法认识空性
认识上看破有为法的虚幻,通过禅修证悟空性安住空性。
佛教说的明心见性,让我们通过修行证悟空性,开启这种智慧和能力,面对各种念头和外境时就能时时保有超然。
我们真正体征空性,安于空性,接纳现实一切变化,即使面对生死也能自在无碍。
信仰可以培养慈悲大爱
人有自私本性,即佛教所说的我执,当一个人过分在乎自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就会与他人对立。比如当今经济发展很快,贫富差距大,双方不能正确看待使用财富,这种差距很容易引发对立,使一些人产生仇富心态,影响社会安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倡导爱的教育,学会爱,从小爱提升为慈悲大爱。
有我之爱是有限的
儒家讲究伦理纲常,是有差别的,根据和我的亲疏远近,利益关系来分配的。
基督教倡导博爱,被爱只有教徒,而同样是人的异教徒却受到诅咒。
无我才能慈悲大爱
只有体认无我智慧认识到自己和众生本是一体,利他才会成为必然选择。
大乘菩提心,是一种崇尚利他主义愿望———我要走向觉醒,并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离苦得乐。
信仰可以解决生死归宿
信仰可以找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