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点掌握各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农民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
编辑于2021-12-25 11:04:57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1919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起点
清政府失败,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42.08 中英 《南京条约》
1843.10 中英《虎门条约》
1844.07 中美 《望厦条约》
1844.10 中法 《黄埔条约》
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领土主权
领海主权
司法主权
关税主权
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后果
国情改变
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革命任务改变
国情改变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半、殖民地的原因
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
有一定的主权,以及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
半、封建的原因
列强打开中国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
西方列强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鉴别:《辛丑条约》后中国彻底沦为两半国家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VS中华民族
封建主义VS人民大众
近代历史任务
反帝(民族独立)反封建(人民解放)
鉴别:近代以来历史任务:反帝反封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道路选择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人民群众
广州三元里: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
爱国官兵
鸦片战争时期
关天培
陈化成
海龄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史荣椿
乐善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邓世昌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
瓜分中国、灭亡中国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掀起瓜分的高潮
英国
印度
西藏
缅甸
云南
法国
越南
广西
俄国
中亚
新疆
日本
吞并琉球
侵犯台湾
1895年《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根本原因
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义和团运动
局限性
盲目的反帝排外
没有意识到帝国主义联合封建地主阶级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
存在着许多迷信、落后倾向
作用
在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重大作用
不等于彻底粉碎瓜分图谋
重要原因
列强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
根本原因
社会制度的腐败
洋务运动的失败:没有意识到根本原因
重要原因
经济技术的落后
民族意识的觉醒
鸦片战争后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
甲午中日战争后
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学技术
林则徐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
《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既学技术,又学制度
郑观应等人
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
希望中国独立富强
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救亡图存,振兴中华
严复
《救亡决论》
“救亡”
《天演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孙中山
创立“兴中会”
“振兴中华”
达到列强瓜分中国的高潮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843-1864)
鸦片战争后、洪秀全、1853占领南京,改名天京
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
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
“耕者有其田”
评价
进步性
根本上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不等于“废除”
局限性
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平分土地”不切实际
未付诸实践
《资政新篇》
洪仁玕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
评价
进步性
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局限性
未付诸实践
1856“天京事变”——由盛转衰
历史意义
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规模最大、时间最久、影响最深的一次
是中国就是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在结果上起到“反帝”的作用)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在结果上起到“反封建”的作用)
冲击了孔子和儒家正统权威
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无法克服小生产者固有的阶级局限性
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
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没有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
未能正确对待儒学
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
教训
在政治、革命表现上,农民不能为中国找到出路
封建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指导思想(纲领)
冯桂芬:“中体西用”
以封建统治秩序为主体,西方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前者指导后者
目标(主张)
继承“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
创办洋务事业的原因
根本原因
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镇压农民起义
重要原因
加强海防、边防,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洋务事业
兴办近代企业
军用工业
江南制造总局
金陵机器局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局
湖北枪炮厂
民用工业:“官督商办”“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性质”
轮船招商局
开平矿务局
天津电报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建立新式海陆军
北洋水师
创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技术:故不会出现制度类学堂)
翻译学堂
京师同文馆
工艺学堂
军事学堂
派遣幼童留学生
甲午中日战争一役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失败
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历史作用
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带来了新知识,打开了国人的眼界
使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
具有封建性(即阶级的局限性)
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重要原因
对外国具有依赖性(企业依赖)
管理具有腐朽性
教训
在政治、革命表现上,封建地主阶级不能为中国找到出路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
兴起的原因
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
人们形成共识:要就给,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这个时候主要是学日本
宣传维新的活动
向皇帝上书
1895“公车上书”
著书立说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王莽窃汉建新
《孔子改制考》
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办学会
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
设学堂
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
办报纸
《时务报》《国闻报》《湘报》
维新派VS守旧派(相对守旧:这里指洋务派)的论战
问题
变法否
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否
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否
鉴别:不等于“废科举”,废科举在清末新政
评价
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百日维新”
主要内容
政治
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
经济
保护奖励农工商业;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
军事
裁剪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
文化教育
创设京师大学堂(现北大);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
性质
进步性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局限性
未触及封建制度根本,是一种温和的改良方案
共产主义认为对封建制度应施行暴力改良
结局
“戊戌六君子”遭杀害
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余新政措施大多被废除
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
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政治上不敢否定封建君主制度
经济上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
思想上借孔贤之名“托古改制”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幻想西方列强能够帮助自己维新变法
惧怕人民群众
未发动群众,仅仅是精英改革路线
重要原因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教训
资产阶级维新派不能为中国找到出路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丑条约》后,民族矛盾的激化
清末“新政”破产
正式废除科举
鉴别于“戊戌变法”改科举
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宪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展和壮大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的明显发展
骨干力量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意味着“辛亥革命”又是一场精英运动(同戊戌变法一样)
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1894年成立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3年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孙中山、黄兴、宋教仁1905年成立“同盟会”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民主义学说
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社会革命)
局限性
民族主义
不反帝
反封不彻底
民权主义
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广大群众民主权利无法得到保证
民生主义
以前没地的现在仍然没地,即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革命派《民报》VS改良派《新民丛报》
问题
是否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论战焦点
是否实行共和
是否平均地权
评价
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
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
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也暴露了革命派的思想理论弱点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武昌起义
1906年“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第一次武装起义
1911年“黄花岗起义”同盟会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的“共进会”和“文学社”联合行动,即武昌起义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封建帝制覆灭
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从组成人员、政策措施两方面来看)
临时政府时代: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
让位袁世凯后:仍然属于两半社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由“临时参议院”颁布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法典
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国民一路平等
评价
进步性
以根本大法形式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是革命的产物,具有革命性、民主性
在中国宪政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局限性
企图用承认不平等条约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未作出实质上关乎农民土地问题的措施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资产阶级领导的
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
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反帝反封建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使社会思想、经济、风俗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推动了亚洲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辛亥革命的失败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建立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政治方面
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背靠日本)
经济方面
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文化思想方面
尊孔复古思想猖獗一时
为了复辟帝制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
中国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
帝国主义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辛亥革命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努力挽救共和制度
1913年“宋教仁”被assassinate
孙中山发动
二次革命
失败
袁世凯复辟
1914年蔡锷等人发动
护国运动
讨伐失败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
孙中山发动
护法运动
失败
标志着孙中山个人的失败
也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
主观原因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局限性
没有彻底的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重要原因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软弱性、妥协性
革命性
客观原因
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阶级基础
民族资本的发展
理论基础
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
干部条件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反帝反封建
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1894甲午中日战争: 🍑使列强在中国的瓜分活动达到高潮 🍑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