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经济学——资本与剩余价值
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追求自身增殖的价值,它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更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要素。
编辑于2021-12-25 20:03:09资本与剩余价值
资本向货币的转化
资本的一般含义
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追求自身增殖的价值,它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更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要素
资本的一般特性
增殖性、运动性、返还性、风险性
资本流通与一般商品流通的区别
资本流通:G-W-G';商品流通:W-G-W'
形式不同:顺序不同,先买后卖与先卖后买;起点和终点不同,货币到货币与商品到商品;媒介不同,商品与货币
内容不同:资本流通是用货币换回更多的货币,流通的主体是价值;商品流通是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流通的主体是不同的使用
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得到更多的价值G’=G+△G,是为卖而买;后者是为了使用价值,是为买而卖
限度不同:前者以增殖为目的,连续、周而复始;后者以使用价值的消费为目的,完成消费后终止运动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剩余价值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
在商品流通领域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
如果离开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贮藏起来,不与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联系,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无从产生
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但又离不开流通
它必须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中找到一种能越使用越能增殖的商品。这种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能够解决总公式矛盾的这种商品就是劳动力, 因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劳动能创造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含义
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是人和社会生产的永恒 要素。劳动力必须和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现实的物质产品和劳务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
劳动者除了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计,即劳 动力所有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及其特点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
由生产或再生产劳动力这一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价值包含的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雇佣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
要受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个国家风俗习惯的制约
劳动力是活的劳动能力
生产或再生产劳动力这一商品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生产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的时间
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
维持劳动者自身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劳动者养活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商品商用价值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
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经过使用消费后就消失了,且价值也会消失或转移,价值绝不会创造新的价值,即不会发生价值的增殖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消费过程(劳动过程)中,产出阶段价值高于投入阶段价值G-W-G',其中G'=G+△G,其中增值部分△G是由劳动力使用价值在消费过程中创造
劳动力不仅创造价值,而且创造了比它自身还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劳动力在市场流通领域的自由买卖关系掩盖着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
资本只是创造价值的条件,其本身根本无法创造价值,只能参与价值的分配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它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劳动不仅能创造价值,且能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商品买卖的特殊性
在劳动力的买卖过程中,货币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是作为具有平等权利的商品生产者发生关系。他们都支配属于自己的东西,都是用等价物去换取等价物,等量劳动相交换这一价值规律的要求并没有被违反。
离开了劳动力买卖的流通过程,进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另外一番景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就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剩余价值的产生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
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
劳动过程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并创造出既定使用价值的过程,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关键是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覆盖劳动力价值
生产资料中旧价值的转移+劳动力价值的创造 = 预付总资本的价值
劳动过程的特殊性质
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因而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通过劳动力的买卖而实现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者雇佣期间失去了支配自己劳动力的自由
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劳动产品的所有权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
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实际上就是超过一定点(劳动力价值补偿的那一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用于再生产自身劳动力的价值的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是用于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是劳动者必要劳动以外的劳动,并非资本主义所特有的
剩余劳动时间的出现和增加,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产物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制度的剩余劳动比之以往的剥削社会有两个特点
剩余劳动时间占工作日的比重迅速提高
对剩余劳动的占有主要以对剩余价值占有的形式出现
资本、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
一部分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
一部分以劳动力形式存在
根据这两部分生产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区分
不变资本
(c)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量不变;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
劳动资料 如:机器厂房
劳动对象 如:原料、材料
劳动力 如:工资
可变资本
(v)是以劳动力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量增大。
意义
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提供了分析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科学依据
剩余价值率
商品的价值构成
c+v+m
剩余价值
在资本所有权与劳动力所有权相分离并且劳动力进入市场的情况下,由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归资本家占有的价值形式
剩余价值率及其计算
剩余价值率 m′是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100%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100%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绝对剩余劳动生产的限制——劳动日
劳动日的下限是必需大于必要劳动时间
上限取决因素
生理界限
社会和道德的界限
劳动日的长短
由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来决定
还取决于劳资双方的斗争
绝对剩余劳动生产的另一种方式——增加劳动强度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的缩短
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劳动时间的缩短
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劳动时间的缩短
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价值的关系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无数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不断提高 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追遂超额剩余价值是动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是结果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区别
一是提高剥削率的程度不同
绝对剩价值生产受劳动者生理和社会道德界限的约束提高的剥削程度受苦制约;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不受制约
二是所需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绝对剩价值生产受劳动者生理和社会道德界限的约束提高的剥削程度受苦制约;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不受制约
三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作用不同
绝对剩价值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出现在资本主义的早期,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出现在资本主义较为发展的阶段
关系
一在本质、方法和结果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二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只要是剩余价值生产,一定首先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现实中两种方法往往一起运用,难以区分,能区分的是往往以哪种方法为主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源泉
生产自动化使劳动过程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
在劳动过程中,机器操纵机器,劳动力劳动的重复性部分在相当程度上由机器所取代;在生产资本中,C的比重日益提高,V的比重日益下降
为什么说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不能创造价值?
工人的剩余劳动仍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一是机器人等再先进仍是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变资本,在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只是被转移,只是价值创造的一个物质条件,本身不能使价值增殖。
二是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人的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在自动化生产条件下,直接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的比重下降了,但从事科研、设计、管理的劳动者劳动者的比重上 升了,“总体工人”的队伍扩大了, “总体工人”的活劳动是价值的源泉。“总体工人”中脑力劳动的比重上升了,复杂劳动增多了。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从而凝结更多的价值。
三是运用自动化生产线的个别企业首先采用新技术,可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个别价值 低于社会价值,而获超额利润。
四是研发、 技术创新等脑力劳动是外部经济的重要源泉,是经济增长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