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基础篇
这是一篇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引论-基础篇的思维导图,包括了四篇的基础篇内容,具体详细逻辑清晰,适合大家学习。
编辑于2021-12-26 11:00:44对外汉语教学引论
基础篇X4
内容与目的:语言学基础
语言基本特征 &对外汉语教学启示7
一种符号系统,以语义为核心,依据组合/聚合关系运作
重视意义
分为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四大分支
本质是口头、文字第二性,听说先于书写
存在言语中,区分语言和言语
从言语入手学语言
从言语中接触语言事实,总结规律
有生成性,有限规无限造句
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语言
忌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人类的交际工具
交际是其本质功能,也是检验标准
课程要体现技能课、工具课特点
人类的思维工具
了解目的语的民族思维方式
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尽量用汉语教学
产生于特定团体并体现该团体文化
语言是文化载体,不能脱离文化教育
人类特有的生理基础
语言是可以学会的
要考虑到学习者的生理与心理因素
第二语言的习得是有规律可循的
言语 符号 生成 交际 思维 团体 独有生理
语言学发展 & 第二语言教学4
中国:始于训诂、文字学:秦汉际辞书《尔雅》-西汉杨雄《方言》-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印度《梵语语法》、希腊《希腊语语法》,与中国是语言研究三大中心)
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18-19C;德国;通过语音和词性对比发现语言间关系,建立谱系(琼斯-印欧语系>施莱尔-谱系树>洪堡特-普通语言学奠基人);局限性:忽视共时性研究 ——语法翻译法
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1916年;索绪尔《普通语言教程》;语言是符号系统(能所指的任意与约定性,言语与语言,重共时>历时- bloomfield美国描述语言学) ; 局限性:重形式结构,忽视语义——句型结构模范为主的听说法、视听法
西方: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Chomsky《句法结构》,区分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提出LAD(特有的语言习得机制),使语言学转向认知领域——重语法的认知法
西方:功能主义语言学:1960-70;欧洲英-韩礼德、法-马丁内;语言的本质是交际,语言学从形式转向功能——交际法
比较-结构 生成-功能
功能主义语言学( 形式与功能两大潮流)4
语言能力(Chomsky语言学:内化了的语言规则体系)=> 交际能力(Hymes文化学: 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现实性 -> 卡耐尔总结:1,语法能力-符合语法;2,社会语言能力-得体;3,话语能力-连贯表达;4,策略能力 => 既包含语言能力,有包含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言形式 (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结构体系)=> 语言功能(用语言完成交际)
会话分析(萨克斯“话轮替换”turn-talking) & 话语分析(discourse比句子分析更为广泛的句群关系,连贯性的表达能力=哈里斯的语篇分析)
言语行为(英-奥斯丁-说话是一种行为,言时有前后动作)& 会话含义(美-格莱斯-implicature-言外之意:会话双方4原则:质、量、关系、方式,后有利奇的“礼貌原则”、布朗和莱文森的“面子保全论”的发展)
汉语特点 & 对外汉语教学4
语法:形式简单,但寓意复杂
语音:基本音节少,但有声调,同音字多;
词汇:音节少、构词易,但词汇丰富
汉字:记忆难
内容与目的:文化学基础
语言与文化
文化分类:1内容:物质-行为-制度-观念;2 大C(政、经、哲、艺术科学及观念价值)和小c(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组织、人际关系等);3 是否影响交际:知识文化、交际文化
文化特征:源于实践- 民族性- 社会性- 系统性 -符号系统之上( 和语言是整体部分关系:相互依存、制约)- 发展变化;
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特点:1)文化差异与交际差异;2)交际原则和价值观念;3)母语文化思维定式及对异文化成见;4)交际过程中的相互接近与求同趋向;5)交际结果-文化的项目影响 —— 根本特征是如何发现、认识和对待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四个阶段:1)蜜月阶段;2)挫折阶段(文化震荡证/文化休克);3)调整阶段;4)适应阶段
跨文化态度:1)尊重;2)理解与适应;3)求同存异;4)外为我用;5)文化依附(入乡随俗)
外教中的文化教学
原则
1)为语言教学服务;2)针对性(文化差异在哪?);3)代表性(非某地域文化);4)发展变化(当代的);5)将文化知识转为交际能力 —— 语言、交际、对外的;
三层次
语言文化因素
语构文化: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的构成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反映了民族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语义文化:词汇中所含社会文化涵义,语言文化因素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语用文化: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规则和文化规约,由不同民族文化及习俗决定
基本国情及文化背景、专门知识
方法
1)注释文化;2)融到课文中;3)通过语言实践
方法和途径:教育学基础
基调:第二语言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1,目的语是新的代码,需要培养一种新能力;2,教育场所扩大,从学校到社会、跨国、跨文化;3,达到的效果超出一般学科;4,检验标准比一般学科更清楚-能交际。—— 基础理论与特殊教育结合
教育目的与教学:
教育目的:广义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狭义是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系统的培炎活动,其目的都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贯穿始终、智是核心、体物质基础、美身心健康),这个目的是通过教学实现的。
教学与教学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有计划和组织的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多种多样,教学是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也是核心;对教学活动规律的研究是教学论
教学过程和原则:
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总结其模式:1,传授式(系统,但满堂灌,学生少主动性);2,活动式(教师辅导,学生探究学习-杜威设计教学);3,发现式(学知识+活动发现规律);4,发展式(身心全面发展-苏联-赞可夫“一般发展”)——>多种模式+辩证法,防片面绝对。
教学原则:夸美纽斯的直观、自觉、系统、巩固、量力—— 教育学的,非二外教学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核心是课程设置,围绕其的课程论有两大流派:1,学科课程论(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中心);2,活动课程论(杜威-经验中心-“教育即生活”)
教学方法:在启发式替代注入式为指导思想下:1,语言教授(知识);2,观察为主(直观);3,训练(语言训练);4,陶冶(艺术)
方法和途径:心理学基础
语言的生理基础:
人脑分为前脑(大脑+间脑)、中脑、后脑;大脑皮层分为皮层感觉区、皮层运动区和皮层联合区(其中布罗卡区主说、写的运用言语,与语言表达相关;韦尼克区主听觉,与语言理解相关。
功能侧化:右半球形象思维(形象、知觉、空间)和左半球抽象思维(言语、概念、计算)—— 伦尼伯格语言习得关键期/临界假说:12岁前左右脑都参与语言习得,后分化
记忆与二外学习:
记忆类型: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肌肉记忆;按时间状态分为感觉/瞬间记忆(动画)、短时记忆(7+2数字);长时记忆
二外记忆过程:识记(无意识与有意识/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 保持(对识记内容的巩固)— 再认与重现(重现分为有意和无意,可通过联想:类似联想 - 对比联想 - 接近联想 - 关系联想 )
遗忘规律:识记内容不能保持或正确重现(部分和完全遗忘/暂时和永久遗忘),其原因为:1,衰退说(未得到强化而减退);2,干扰说(旧信息-前摄抑制和新信息-倒摄抑制),所以二外学习中要从识记的时间(艾宾斯浩遗忘曲线)、内容(兴趣)、数量(适当)、程度(150%以上为过度)、方式(多渠道)方面提高记忆。
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元素):1879,冯特、铁欣纳;内省+实验,研究人的直接经验(感觉-意象-激情)
机能主义(功能):美-詹姆士、杜威;内省法,研究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格式塔/完型(整体):20C,德-韦特海默、考夫卡、柯勒;强调综合方法(演示+主观报告),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影响视听法教学教学流派
行为主义(外部-经验主义):20C,美-华生典型形为的S-R模式、斯金纳的操作行为S-R-强化模式;否意识,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内省,主客观实验; 影响到听说法、视听法、程序教学法等
认知心理(内部-理性主义):1967,美- 奈塞尔《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的认知过程,主动的信息处理
精神分析(病人):奥-弗洛伊德 意识与无意识之分,人的行为源于本能的原始冲动
人本主义(常人):1960' 美-马斯洛,罗杰斯;整体分析法了解人,勿神话、兽化;需求五层,重情感因素,影响咨询法、默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