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动物病理1(1)
本章思维导图是关于动物病理的研究展开,是疾病的概论思维导图,方便掌握疾病概念,熟悉疾病发生的机理。
编辑于2021-12-27 10:41:25疾病概论
疾病的概念
(一)健康
(二)疾病
1.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病因作用于机体的结果
2.疾病是一种矛盾斗争的过程
3.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
4.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存在一定的规律
5.生产能力降低是动物患病的标志之一
(三)病理过程和病理状态
疾病发生的原因
外界致病因素
1.生物性致病因素
2.化学性因素
3.物理性致病因素
4.营养性因素
机体内部致病因素
机体防御能力的降低和免疫性因素
屏蔽功能
吞噬功能
解读功能
排出功能
免疫因素
变态反应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缺陷病
机体反应性改变
种属
品种有品系
个体
年龄
性别
机体应激机能降低
遗传性因素
直接治病
遗传易感性
疾病发生的条件
疾病发生的自然因素
疾病发生的社会因素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机理和规律
疾病发生的一般机理
致病因素对组织的直接作用
致病因素通过改变神经的协调机能而起的作用
致病因素直接作用于神经
神经反射作用
细胞和分子机理
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
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与转化
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潜伏期
前驱期
临床明显期
转归期
完全康复
不完全康复
死亡
濒死期
临床死亡期
生物学死亡期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充血
动脉性充血(充血)
概念: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动脉性充血一般简称为充血。 充血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病理变化:肉眼:充血脏器、组织体积增大、重量增加、颜色鲜红、 温度升高。镜下: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动脉性充血
病理性充血
生理性充血
静脉性充血(淤血)
概念: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瘀血。瘀血一般是病理性的,是一个被动过程。
病理变化:肉眼:充血脏器、组织体积增大、重量增加、颜色鲜红、 温度升高。镜下: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出血
破裂性出血
病理变化:血液积聚于体腔内称体腔积血。 在组织内局限性的大量出血,称为血肿。 少量出血时仅能在显微镜下看到。
原因及发生机理
破裂性出血:指心脏和血管壁的完整性被破坏引起的出血,可发生于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渗出性出血:是指微血管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扩大的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和受损的血管基底膜,渗出到血管腔外。渗出性出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出血。
渗出性出血
病理变化:瘀点:微小的出血进入皮肤、粘膜、浆膜面 形成较小的出血点称为淤点; 瘀斑:出血灶直径超过1~2cm 紫癜:介于瘀点和瘀斑之间的出血灶称为紫癜
贫血
局部贫血
病理变化:局部组织器官因含血量减少,器官体积变小,显露出器官固有的颜色,如皮肤、黏膜呈苍白色,肺呈灰白色,肝呈褐色。质地柔软,被膜皱缩,切面的血液量减少。由于局部供血不足,发生缺氧,机能代谢减弱,局部温度降低。如缺血持久,可导致实质细胞萎缩、变性,甚至
原因及发生机理
局部贫血 1.小动脉痉挛性贫血 2.动脉压迫性贫血 3.动脉阻塞性贫血 4.代偿性贫血
全身性贫血 1.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2.急性失血性贫血 3. 溶血性贫血 4.营养不良性贫血 5.再生障碍性贫血
全身性贫血
全身性贫血对机体的影响:全身性贫血时,由于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血液对氧和CO2运输障碍,引起机体缺氧,机体出现代偿适应性反应,同时又出现损伤性变化。但是,严重的长期贫血,由于缺血性的缺氧造成各器官系统发生相应的机能障碍。临床上动物会出现生长缓慢、精神沉郁、倦怠无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呼吸急促、脉搏增数、生产性能降低、抵抗力减弱等变化。严重时可导致动物死亡。
血栓形成
定义:活体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1.心、血管内膜受损2.血流状态的改变3.血液性质的改变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心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 引起心血管内皮损伤的原因: 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结节性多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血炎。 静脉:静脉内膜炎,高脂血症,吸烟,免疫反应。 毛细血管:缺氧,休克,败血症 心脏:风湿性心内膜炎,细菌性心内膜炎。
血流状态的改变
涡流形成
血小板进入边流 凝血因子局部堆积活化 产生离心力,损伤内皮细胞
血流缓慢
血小板靠边 局部凝血物不易被血流稀释,运走 流入局部的血液凝血物在局部滞留 促内皮细胞激活,增加WBC黏附
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多4倍 静脉多见的原因是 :1.静脉内有静脉瓣; 2.静脉血流有时甚至可出现短暂的停滞; 3.静脉壁较薄,容易受压; 4.血流通过毛细血管到达静脉后,血液的粘性有所增加。
血栓形成过程:血小板从流动的血液(轴流)析出黏附在损伤的血管内膜上,进而粘集成堆,随之有少量白细胞和纤维蛋白沉积形成灰白色的白色血栓(血栓头部),即,白色血栓形成后突入血管腔内,血流变慢产生漩涡,血小板继续大量析出凝集形成有分枝的小梁如珊瑚,小梁间血流变慢血液发生凝固,形成红白相间的混合血栓(血栓体部)。随着混合血栓进一步变大,阻塞血管,导致局部血流停止,血液继续凝固,形成暗红色的红色(血栓尾部)。
类型和形态
白色血栓 红色血栓 混合血栓 透明血栓
白色血栓形态:灰白色小结节或赘生物状,表面粗糙,质实,与血管壁紧密粘着不易脱落。
红色血栓形态:暗红色,新鲜时湿润,有一定弹性,与血管壁无粘连。经过一定时间后,由于血栓内的水分被吸收而变得干燥、无弹性、质脆易碎,可脱落形成栓塞。
混合血栓形态:呈灰白色和红褐色层状交替结构,称为层状血栓;粗糙干燥圆柱状,与血管壁粘连;镜下: 淡红色无结构的呈分支状或不规则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 充满小梁间纤维蛋白网的红细胞,血小板小梁边缘可见有嗜中性白细胞附着。
透明血栓形态:发生于微循环的血管内,主要在毛细血管,因此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又称为微血栓主要由嗜酸性的纤维蛋白构成,又称为纤维素性血栓,最常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血栓的结局: 软化、溶解、吸收 机化、再通 钙化 血栓钙化后称为动脉石或静脉石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方面: 止血,预防出血,防止炎症扩散 不利方面: 阻塞血管,栓塞、心瓣膜变形、出血
栓塞
栓子运行的途径:栓子的运行途径与血流的方向一致。
栓塞部位: 肺动脉栓塞 体循环动脉栓塞
栓塞类型及影响:
血栓栓塞
栓子来源:95%以上来自下肢膝以上的深部静脉,特别是腘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中、小栓子栓塞于肺A的小分支: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若在栓塞前肺已有严重的淤血,可引起肺组织的出血性梗死; 大的血栓栓子栓塞肺A主干或大分支:较长的栓子可栓塞左右肺A干,称为骑跨性栓塞。可引起患者猝死; 若栓子小但数目多,可广泛地栓塞肺A多数小分支,亦可引起猝死。
脂肪栓塞
主要影响肺和神经系统,少量脂滴,对机体无影响; 若进入肺内脂滴多,达9~20g,广泛栓塞于肺微血管,会引起肺功能不全。严重者患者可死于窒息或急性右心衰竭; 直径小于20μm的脂滴可通过肺进入左心,到达全身各器官,引起栓塞和小的梗死灶。尤其是脑,引起点状出血和梗死灶甚至脑水肿,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幻觉甚至昏迷等。
空气性栓塞
少量气体入血不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若进入静脉的气体超过100ml时,空气在右心聚集,因心脏搏动,空气和血液经搅拌,形成可压缩的泡沫血,阻碍了静脉血的回流和向肺动脉的输出,造成了严重的循环障碍 ,会导致循环中断而猝死。
羊水栓塞
患者常在分娩过程中或分娩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抽搐、休克、昏迷至死亡。过敏性休克 DIC 产妇死亡
梗死
原因: 血管阻塞 血管受压 动脉持续性痉挛
类型及病理变化: 1.贫血性梗死:组织结构致密、侧支血管细而少。梗死形成时,从邻近血管侧支进入坏死组织的血液很少。 2.出血性梗死:梗死处有明显的出血,又称红色梗死,多见于肺、肠等器官。
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1、梗死灶小:可溶解、液化、吸收而消散;也可肉芽组织代替形成疤痕。 2、梗死灶大:不能吸收,在其周围形成包囊;如梗死灶内含有化脓细菌,则形成脓肿。 3、心、脑梗死:引起动物急性死亡。 4、肠道梗死:导致坏疽,或肠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