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第一部分
这是一篇关于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第一部分的思维导图,介绍了媒介的场景和行为,以及媒介变化时角色为什么会改变。
编辑于2021-12-28 14:54:19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第一部分 作为变化原理的媒介 (提出了研究媒介和社会变化的总体框架)
第一章
论述了传统上侧重媒介内容对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的局限性
一、媒介和行为:被疏忽的关联(理论的提出以及来源)
子主题
媒介的变化怎样会改变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的变化可能对人的行为有何影响
”媒介理论“——对不同传播媒介创造的不同文化环境进行历史性的、跨文化的研究; ”场景主义“——研究”社会场景“塑造社会行为的方式
作为文化环境的媒介(媒介理论家的观点)
媒介并不单纯是两个或多个环境之间传递信息的渠道,而且也是一种环境。
对麦克卢汉、因尼斯、卡罗瑟斯等学者的观点进行评论,认为他们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观点来解释媒介怎样重塑某种行为
因尼斯
某种文化主流媒介的偏向,影响着这种文化的稳定程度、保守性,以及这种文化所覆盖地域面积的能力
信息越容易被修改越容易传播就会形成较大的不稳定的社会
新媒介对文化和意识模式的改变,是通过增加传播手段而不是破坏旧的传播手段实现的。当一种新媒介被引入某种文化的同时会改变原有媒介的性质、含义和效果。
为什么和怎样仅仅是在人际之间和地域之间创造出新联系的技术,能导致社会结构或社会行为的根本改变?
回答:消除联系——社会场景和交往分离——塑造社会现实
场景与行为(场景主义者的观点)
场景的规则具有”内部主观性“,即在某一文化群体或其子群体内,场景规则和角色是”客观存在的“,对于相同文化或群体的大多数而言,场景的规则是真实的。但这些规则对于其他文化或群体的人不具有意义。
每一个特定的场景都有具体的规则和角色。每一种场景定义也为不同的参与者规定和排除了不同的角色。
在特定场景内,某些人群或个人需要扮演哪些角色,这些角色又需要做出哪些行为。(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
对场景的定义
用来描述场景的复杂的动态情景及控制这些情景的规则
每个场景都有一个议程
在场景内,通常人们会做什么,有哪些内容
场景定义的影响(以及它们通常不可见的原因)
考察因素
在某个场景几乎总是发生的行为
在某个场景中几乎从不发生的行为
在某个场景中时有发生的行为
不可见的原因
人们常常集中注意到的是第三类行为——在某个场景中有时会发生的行为,而没有关注”几乎总是“和”几乎从不“发生的行为。
我们绝大部分人倾向于在我们的社会经历分析中将自己作为基本元素,倾向于关注从一种场景到另一种场景时行为的共同之处,而没有意识到场景改变时我们的行为的变化方式。
戈夫曼的”拟剧论“
”成为“某种类型的人通常需要恰当的社会环境和观众。因此,任何能够改变社会舞台结构的因素或者使社会观众重组的因素都会对社会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理论上的差距:媒介和场景
区别
媒介理论家描述了媒介如何塑造大的文化环境和组织结构
场景主义者更关注描述存在于某个社会中的场景和场景行为,关注面对面的交往
联系
都注重整个环境结构所受到的整体影响
都隐含了相似的理念:接触的模式
场景主义者:我们的行为和语言是如何受到我们知道谁会接触我们的影响
媒介理论家:媒介改变了接触的模式
第二章
使用了”信息系统“概念,并将它作为连接媒介环境研究与面对面场景研究的公共基础。概述了当新媒介或其他因素出现、或者信息系统被分隔时,社会行为变化的一般方式。从”后台“和”前台“的概念出发,描述了原有的各自独立的场景的融合如何导致了”侧台“或者”中台“的行为,以及一个场景分成两个以上场景时如何导致”深后台“和”前前台“行为。
二、媒介、场景和行为
超越地域:作为信息系统的场景
对人们交往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物质场地本身,而是信息流动的模式。
“信息获取模式”观念
信息的意义:指社会信息,即所以的人都可以知道自己和其他人的行为和活动。
信息的本质:社会行为——我们相互接触的社会表演
社会场景即信息系统
将其作为接触社会信息的某种模式,作为与他人接触的行为的某种模式
地点和媒介同为人们构筑了交往模式和社会信息传播模式
地点创造的是一种现场交往的信息系统
其他传播渠道则创造出许多其他类型的场景
电子媒介消除了现场交往与有中介交往的差异
新媒介、新场景
电子媒介跨越了以物质场所为基础的场景界限和定义
信息传递的模式,无论是直接的还是有中介的,有助于定义场景以及恰当的行为和风格的观念
新的传播媒介的引进和广泛使用,可能重建大范围的场景,并需要有新的社会场景的行为。
场景
通用内涵
交往场所
宗教礼仪
社会习俗
法律法规
新场景、新行为
在一个给定的场景中特定的角色间相互接受的能力常常取决于我们对在其他场景中相互之间有限的认识。
场景的分离使得行为分离
精神——社会的缓冲器
通过有选择的将自己暴露在事件和人物面前,我们控制了自己行为和情感的传递。
通过研究新媒介对场景边界影响
研究新媒介对行为的影响
可变的场景模式(对应于“行为总和”的场景模式的重要性)
社会现实存在于所有场景行为模式的总体之中
当两个不同场景之间的界限移动或消失之后,社会现实就会发生变化。
一个环境中社会信息的获取模式以及可获得社会信息的限制塑造了那个环境下的行为
决定一个场景与其他场景分离程度的主要因素
将场景和场景分开的边界的性质
社会场景的边界影响行为
媒介可以通过信息传递的传统的限制影响场景的定义
电子媒介改变社会场景的界限
使人们更迅速更详细地接近事件或行为
给了人们新事件和新行为
新的场合导致了新的行为和新的社会内涵
统一界定的条件(对单一的场景定义所需条件)
每个社会场景都有一个统一的基本界定
场景融合
短期融合
行为混乱
长期融合(文化逻辑)
新行为模式的诞生
场景边界的改变,能改变人们对平等和公平的看法,从而导致社会的不安定
总结
行为模式可以分成与不同场所同等数量的单个定义
当两个或多个场景混合后,他们各自的定义融合成一个新的定义
人们在不同的场景中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但是当两个场景融合后,就会得到一个新的综合定义
“中区”、“深后区”和“前前区”的行为
中区
以后区和前区观念为基础,在混合场景中出现的新行为可被成为“中区”行为
行为模式包括最初的台上和台下行为模式的元素
特点
缺少前区和后区的极端性
“后区偏向”
原因
生活中的后区包含许多不会消失的行为,前区的行为更加灵活多变
观察新出现的东西容易,观察刚刚消失的东西较难
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越来越明显
原因:无论是亲临现场还是通过镜头及麦克风,当人们被观察的时间越长越仔细时,他们的行为就会越多地剥去其社会的标志和姿态的外衣。
深后区和前前区
从场景的分离中产生的两类新行为
当一个场景分成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区域时,每个区域的行为变得更加具体和极端
当一个社会的主要媒介形成许多不同的信息系统时,它们同样会支持最前区和深后区的行为风格
行为系统的相互依赖关系
中区行为
概念
指任何两个或多个以往不同场景的融合所产生的行为
两个或多个场景之间的距离越大,一个人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的行为变化也就越大
场景的距离造成了行为风格的分离程度,这种“距离”是由时间和空间决定的。
新媒介倾向于分隔现存的社会信息系统,它允许个人形成“更深的”后台和“更前的”前台的行为风格;而新媒介具有的融合现存的信息系统趋势,导致了“侧台”或“中区”行为。
第三章
讨论群体感觉(群体身份)、角色转换(社会化)和权威(等级制度)三种分角色类别
三、媒介变化时角色为什么会改变
新媒介通过改变各类社会人群所接触的场景类型,改变了我们对各种社会角色的认识
隶属或者“作为”(群体身份)的角色 群体身份:共享且隐秘的信息
赋予角色“分离但平等”的地位,不同群体的成员不必处于某一特定的等级关系中或者是发展关系
变量
社会信息的相对关联/“我们的”经历与“他们的”经历
人类团体或群体的重要元素
对共享的但特别的经历的需求
一个群体是由其所具有的特殊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这个“特殊性”是由群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且不与其他群体的成员分享的信息所构成
群体身份包含”排他性“
一个群体要成为”我们“,则必须有”他们“存在
所有共同的经历、信息将两个或多个人与其他人分开,会使人们有一种共同身份的感觉。但是由于社会经历、信息和角色都是与场景相联系的,因此群体身份会随着场景的变化或参与者的“内部人”和“外部人”观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个人常常具有交叉的群体身份
联系和纽带的本质,无论简单或者复杂,都能通过与他人的对比将相似的场景和经历联系起来
由媒介或其他因素的变化所造成的场景结构的变化,会改变人们对“我们”和“他们”的感觉
新媒介对群体身份的影响
前提
媒介如何改变“谁同谁分享社会信息”
随着社会信息系统的融合与分离,群体身份也会随之变化
查尔斯·霍顿·库利
“看玻璃中自我”
乔治·赫伯特·米德
“一般化的他人”
后台/台上的区别/后台的团队
共同的经历是群体联系的基础,这也可以将前台和后台行为的区别联系起来。相同的群体的成员倾向于共同承担同样的角色或进行同样的表演。甚至可以在快速形成的群体中看到共享后台的权力。
共同拥有的后台使得一个群体或小组行动一致或者以相似的方式行动
一个群体的台上行为也要求其他群体的成员或者观众不去接触该群体的后台演练和修整
互补的角色常常依赖于对后台场景及其信息接触的严格控制
电子媒介的变化,通过为许多群体提供新的显示或者隐藏后台行为的方法,使得社会的群体身份有了新的排列
物质地点的关联/“我们的”地方与“他们的”地方
群体身份常常与对物质地点共同而特别的接触密切相连。个体因在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被“孤立在一起”而获取相似的经历。
群体身份和群体领地的关系受到了地点和信息渠道传统关系的束缚
物质地点传统的信息特征一度隔绝了参与者,创造出一种共享的特殊的信息系统,它将群体成员联系起来并把他们与“外人”区分开来。接触某一群体的领地曾经是加入此群体的基本手段。
电子媒介损坏了物质地点与社会场景的传统联系,电子媒介模糊了以前不同的身份群体,允许人们在信息上“避开”由地点所确定的群体并允许外人不用进入其中就能“侵入”许多群体的领地
转变或者“成为”(社会化)的角色 角色转换:对群体信息的控制接触
包含了“成为”的过程,也就是从一种角色到另一种角色的转变
变量
社会信息的相对关联/当你长大后我们会告诉你
任何社会化过程的目标都是为了获得那个群体“共享而特殊”的信息
一个被社会化的进入某一群体的个体与纯粹的外人(不同群体的成员)的区别在于,这种排除在群体秘密之外并不是永久性的或绝对的。被社会化的个体可以接触该群体的信息,但是这种接触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
对某个群体场景的显露将逐渐地将个体带进该群体中去
从一种社会角色类型转换到另一种角色类型引起了个体行为的变化以及其他人反应的变化
社会角色类型的转变是“真实的”,但也是“随机的”,接触场景或信息系统的模式,与“自然”阶段相比,常常在社会角色和身份的建立与维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社会化成为群体的阶段的程度取决于独立的信息系统的数量。人们对群体信息的接触,所分成的不同阶段的数量越多,社会化成为成人或者其他社会群体的阶段也就越多。相反,人们共享相似信息的数量越多,社会化的不同阶段就越少
后台/台上的区别/窥视帘子的后面
新媒介通过影响群体来控制对其后台行为接触的程度,并影响到社会化的过程。媒介给予的私下后台行为越多,它越是支持循序渐进的社会化阶段。媒介所暴露的原本私下的群体活动领域越多,它越是会危害到缓慢渐进的社会化过程。
物质地点的关联/地点和晋升
社会化过程中不同转变的“数量”部分地取决于人们可被孤立的不同“地点”的数量。为了使人们“穿过”某个阶段到达另一个阶段,并具有每一个阶段所需的不同的行为,则他们所扮演每个角色的场景必须是不同的。
物质隔离与信息隔离之间的关系对媒介的依赖越多,人们被分成不同的社会化“位置”对媒介的依赖也就越多。媒介越是允许人们在不离开旧的地点、不损害旧的会员身份的情况下,就获取信息,它就越能给出社会化阶段的同一性。
权力(等级)的角色 权威:神秘和神秘化
包含着“独立的、不平等的”一面
“权力”和“权威”的区别
权力指一个人劝服别人(通过物质的、经济的或其他手段)去完成自己请求的能力。一个人可以拥有权力的手段:身体的力量、武器和金钱。
权威需要表演,权威指一个人获得其他人的信任并且愿意遵从的能力。
权力依靠威胁,而权威靠激励。
变量
社会信息的相对关联/对知识的排他性接触
高的身份的展示和维持是通过对知识、技能以及与角色相关的经验的控制来完成的。
具体的场景常常会确定各种不同类型社会信息和知识的相对重要性,并由此场景来确定在场的人的相对地位。
当信息系统是孤立的时候,权威得到了加强;当信息系统融合后,权威就变弱了。
从单向交往向双向交往转变的运动,总体上反映了相对地位和信息控制的变化
传播媒介越是倾向于将社会中不同人的知识分开,该媒介就会支持越多地权威等级;传播媒介越是倾向于融合信息世界,媒介就会越鼓励平等的交往形式。
后台/台上的区别/隐藏后台的存在
等级角色比其他类别角色更加依赖对后台演练、练习和放松的保密。
扮演等级角色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对信息的控制以及限制下级只能接触少数信息的台上场景
权威依赖于隐私。形成领导人私人行为和公众行为之间清楚界限的媒介,通常会支持等级制度,而暴露权威隐私空间和新媒介,则会危害到等级制度。
物质地点的关联/地点的权威
高身份地位的人通常需要较深的后区,以便形成非常正式的前区角色。后区行为通常是不可见的。
高地位就传统意义来说与身体上的不可接触性相联系。
媒介的变化通过改变高地位人物的可接触性,也会影响到等级制度。支持物质隔离和社会不可接近性的媒介,会支持登记的神秘化;而危害这种关系的媒介,可能会降低许多角色的高地位。
传播媒介发生改变,社会角色构成也会改变
目的:媒介变化引起社会行为变化的原理或步骤,并指出当媒介发生变化时角色变化的普遍趋势
场景与行为需要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