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第二部分
这是一篇关于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第二部分的思维导图,介绍了媒介的场景和行为,以及媒介变化时角色为什么会改变。
编辑于2021-12-28 14:54:39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第二部分 从印刷场景到电子场景 (电子媒介影响信息系统的三种主要方式)
媒介类别
印刷媒介
书籍、报纸、杂志和小册子
电子媒介
电视、收音机、电报、电话、录音机和计算机等技术
方法
媒介作为某种类型的社会场所,它们以其特定的方式将人们包括排除、联合或分开。
问题
在一个社会中,有谁能获取这个环境的信息,有谁不能?
由于这种媒介,对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和教育背景的人来说,在获取相同或不同的信息系统后又能达到怎样的程度?
这个环境中能得到的信息类型和其他社会场景中得到的信息有何不同?
这种媒介的广泛使用是以何种方式影响着“谁知道关于谁的什么”?
第一部分
当场景的边界发生变化时行为是如何变化的
不同群体身份的数量、社会化阶段的数量以及等级制度的级别数量取决于不同的社会信息系统的数量,“后台”行为与“台上”行为保持分离的程度,以及物质地点与社会经验相关的程度。
四、公共场景的融合 (媒介在多大程度上将不同类型的人们分成或合并到不同或相同的信息世界中)
对不同的媒介来说,接触的类型以及获得接触所需的步骤是不同的。不同的媒介构成了不同类型和不同数量的信息系统。因此,新媒介的广泛使用可能会增加或减少社会信息的“共享”。一种媒介可能会为不同的人形成不同的信息系统,另一种媒介则可能会将许多不同的人包括进共同的场景中。
媒介的“接触编码”
在一种媒介中对信息进行编码或解码所需的技能和学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这个社会中谁能使用该媒介发送信息以及谁能获取媒介所携带的信息。
书写系统的模糊性越大,需要记忆的符号就越多,能够掌握它的人就越少。
印刷媒介
阅读和写作既是社会信息的获取手段又是限制手段
通过书写和书籍进行的传播“自然而然地”就局限在了掌握所需接触编码的人群中,哪怕是仅掌握基本编码的人;讯息可以通过编码讯息发杂程度的不同面向不同的群体。
印刷编码的复杂在各种年龄群体内和群体间隔离了信息系统。要掌握印刷媒介中复杂信息就要求分阶段地学习,这造成了许多不同的群体,每一群体社会化的许多阶段,以及许多不同层次的地位和权威、
印刷媒介的复杂、循序渐进的特征促进了广泛而相关的描述和分析的发展,但也会造成能接触某个信息系统的人和不能接触的人之间的严格区分。
电视
接触代码
图像和声音
不必为了“进入”传播的场景,穿过印刷符号所附带的复杂的过滤器
电视打破了不同领域间的障碍,但是更偏向于片段的信息,而非长篇大论,有内在联系的讨论和分析。
由于代码的不同,电子媒介打破了印刷媒介所塑造出来的专门的、互不相通的信息系统,现在各不相同的人群共享着更多的信息。
与电视相比,交互电视、计算机等媒介所承载的易于接触的编码对于显示给普通人信息的影响和其对普通人发送渠道信息的影响越来越趋近于平衡
获取讯息
物理的特征
作为物体,书必须被单独购买或借阅。每个或每组特定的讯息都需要人们主动将它们找出来,主动地带回家中
电子媒介中,成千上万条讯息可以用同一个接收器来获取
电子媒介的特征并不因为讯息特征的变化而变化
与阅读书籍和杂志相比,人们在看电视或者听收音机时更有可能偏离传统的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联合因素
”参与因素“差异
在印刷媒介中,讯息和媒介之间的联系为特定种类的书籍和杂志限定了特定的场景。但电视机却是单纯的,除非有内容从中播出。
参与的条件
人们必须主动寻找印刷讯息,而电子讯息却会主动出来接触人们
由于书中讯息的接触具有偏向性、选择性,因此在印刷媒介中编码的信息通常是从某个群体的某一成员传递给这个群体的其他成员。信息的有选择性传递,将人们划归到非常不同的信息系统,而创造出各个“群体”。
电子媒介具有信息的大规模共享的特性
电视通过改变不同阅读习惯所建立的信息获取模式,可能正在影响着许多群体身份,社会化程度和权威的级别。
作为一个共享的环境,电视倾向于包括我们的文化各个方面的一些特性。电视讯息比印刷讯息更具有包容性
电子信息资源的增加不会使我们返回到印刷媒介的分隔系统,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接触任何资源。新的亚群体可能会出现,但是它们的差异、稳定性和可识别性都较低。
书籍通常用来满足与“个人身份”有关的特定需求的,而电视则满足更一般化的需求。
电视社会意义的重点不是在与电视播放什么,而是其作为一种共享地点的存在。
印刷媒介会让个人具有一种“孤独感”,而电子媒介则创造一种“我与他们在一起“的群体归属感
不明确的接触与明确的接触
不同媒介所造成的不同信息接触模式
人口中不同成员可获取信息明确程度的变化,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即使人们接触信息的内容没有其他变化。
电视的公开和包容一切的特征使得原先不同的场景融合在一起用。在印刷媒介分隔场景所塑造的社会中,人们可能会偷偷地讨论禁忌话题,但是有了电视后,“禁忌”的意义就消失了。
与印刷相比,电视倾向于将各种年龄、教育背景、性别、职业、宗教、阶层、种族背景的人包括进相对类似的信息世界中。不同“类别”的人的区别消失了。
群体身份、社会化的程度和等级制度的级别之间的传统区别是建立在印刷媒介所形成孤立场景基础上的,从这种程度上看,电子媒介的广泛使用会模糊这些区别。
五、公开和私下行为的模糊 (媒介所能够允许的人们在非正式的、私下的“后台”的行为与他们在正式的、公开的“台上”的行为的最大差异)
电子媒介通过将原来私下的场景融合进原来的公共场景中,从而进一步整合了信息系统。
信息形式
电子媒介和印刷媒介传递的信息类型的差别
三对矛盾
传播与表情
表情
指姿势、符号、声音、标记以及某个环境中某个人出现所产生的运动
一个人所流露出的表情并不能提供有关事务的明确“说明”或“观点”,但是它们却提供了表情器官的信息
“后区偏向”
传播
使用语言或类似于语言的符号,有意识地传递“讯息”的行为
“传播”包括了对事物、事件和观点有意识地用符号的表述,或书面写出。
传播可以是抽象的
“前区偏向”
传播是有意识地进行,表情是无意识地“流露”
传播可以提供重要“事实”,而表情则用来形成基本的“印象”
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的区别
印刷媒介仅包含传播,而大部分的电子媒介也传递了个人的表情。
电子媒介将过去限于私下交往的信息全部公开了,将过去人们直接而密切观察时所交换的信息也播放了出来。
印刷媒介具有“前区偏向”,电子媒介具有“后区偏向”
抽象与表象
抽象的符号
如语言
抽象符号时抽象的、随机的,它们在物理上与所描述的物体或事件没有相似性
抽象符号是由不连续的单元组成的。
抽象符号的结构与现实的结构没有任何关系
表象的符号
如图画
表象符号与它所描述的事情有直接的联系
表象符号不能用来“讨论”具体的抽象的观点
印刷媒介祛除了讯息大部分的表象形式,它仅传递抽象的信息,但是大多数的电子媒介传递的信息除了抽象符号外还有大量的表象信息。
电子媒介比印刷媒介更倾向于将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联合进个人经验和感觉的亲密网络
数字与模拟
数字
数字符号
不连续的单元
如单词的数量
数字系统
基于连续的——是/否
传递了“内容”讯息
可能是总体事物
模拟信息
是连续的,基于多或少的原理
传递了“关系”讯息
倾向于显示人们如何表露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或对于他们所说或听到的数字讯息的感觉
印刷媒介传递数字信息,大多数电子媒介同时传递数字信息和模拟信息
个人对非个人的反应
印刷媒介的传播——抽象——数字讯息;电子媒介的表情——表象——模拟讯息
电子媒介的模拟讯息既是较直接的,又是较模糊的,而且更加“自然”,但缺乏精确度。模拟讯息直接来自发送者/主体;它表明了发送者/主体“真正的感受”如何。
通过抽象手段传递的讯息是高度“非个人化的”
电子媒介比印刷媒介更多地将个人的私下领地投进了公共场所
控制或假造表情信息的相对困难解释了为什么电子媒介比印刷媒介更亲密,更个人化和更富有表现力。
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的潮流,是由正式的社会前区讯息到非正式的、个人后区讯息的潮流。印刷媒介展示了经过修饰的有风格的讯息,而电子媒介展示了自发的和“自然的”讯息。
电子媒介传播信息的表情特征同化了对信息的获取,并且将不同人所展示的大众形象类型都融入了公共领地。
“印刷的”对“报道的”
编码的过程越是抽象、有阻隔和缓慢,则讯息越不像它们所代表的东西。讯息与现实越不相符,则媒介就越能用其来展示事件典型的和理想化的形象。相反,媒介越是无需花费大力气简单地就能“捕捉”到一个场景内所发生的的事情,则讯息越能真实地反应行动。
讯息与真实地行为和事件联系得越紧密,它们就越不容易被操纵和控制。
六、社会地点与物质地点的分离 (媒介在多大程度上支持或削弱了社会场景和物质地点的传统关系)
物质通道与社会通道
电子媒介出现之前,地点决定了大多数的社会信息系统。一个给定的地点——场景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其他地点——场景相隔离。
电子介入交往的结果,场景和行为的界定不在取决于物质位置。
电子媒介通过改变地点的信息特征,重塑了社会场景和社会身份。
通过电子媒介的交流并不等同于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在现场与他人的交往,但是电子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则比书和信传递的信息更类似于面对面的交往。
通过电子媒介与其他人建立“联系”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无需关心其物质位置和社会“位置”如何。
“媒介”朋友
唐纳德·霍顿和R·理查德·沃尔
副社会交往
新媒介引发了新型关系。虽然这种关系是有中介的,但是它在心理上类似于面对面交往。观众开始感到他们“认识”在电视上“遇到“的人,这与认识朋友和同事的方式是相同的。
这种副社会交往能够与”数百万人建立亲密关系“。
保罗·莱文森
人类利用媒介尽可能地重建”自然“与”符合人性“的传播手段。同时克服了传播的前技术限制(缺少永久的记录,不可能远距离看和说,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点,等等)
面对面交往不再是私人以及亲密交往唯一的重要因素。媒介的演化淡化了陌生人与朋友的区别,弱化了在”这里“与在”其他地方“的人之间的区别。
讯息混入上下文中
许多电子媒介加强了讯息与物质地点联系的某个方面
由于表情信息和表象信息总是涉及发出这些信息的人,所以它们也与发送者的物质地点联系在了一起。
电视将讯息产生的场景与讯息展示的场景结合了起来(并且常常还有讯息接受的场景)。
电子媒介将表情信息与物质场所相混合,并融合了许多原先各不相同的行为场景。
时间与空间的“饱和”
电子媒介破坏了时间和地点的特殊性,电视、收音机、电话,使私人地点更易于为外部世界所接触,从而将其变成较为公开的地点。汽车立体声收录机、手表电视、个人音响系统,使公共空间私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