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法律逻辑学
法律逻辑学复习思维导图,帮助理清知识脉络。法律逻辑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学术体系,个人的学术观点大量存在,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看见很怪异和很冷僻的研究。这种研究的困难正在于,法学家不愿意把精力放在一种方法论上,而仅仅知道方法论的人,未必对法律有什么兴趣。
编辑于2022-01-02 09:56:28法律逻辑学
第二讲:概念论
一、概念及特征
1.概念与法律概念
1.1观念与概念
1.1.1观念
1.1.2概念
(1)对象与属性
(2)共有属性与特有属性
1.2概念的表达式-语词和词项
1.2.1语词和词项
1.2.2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1.3法律概念及其特征
1.3.1法律概念及法学概念
1.3.2法律概念的特征
2.概念的内涵及其类型
2.1概念的内涵及其表达式
2.2概念的分类
2.2.1认识性内涵与规定性内涵
2.2.2合取式内涵与析取式内涵
3.概念的外延与归类活动
3.1 概念的外延
3.2归类活动
3.2.1归类与司法归类
(1)归类
(2)司法归类
3.2.2概念外延边缘的模糊性
二、概念的分类
1.单独概念、普遍概念与空概念
(1)单独概念
其一:专名
其二:摹状词
(2)普遍概念
(3)空概念
2.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2.1集合体与类
2.2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2.3集合概念的使用与非集合概念的使用
3.正概念与负概念
4.实体概念与属性概念
5.简单概念与复合概念
(1)简单概念
(2)复合概念
其一:合取式(并且型)
其二:析取式(或者型
三、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
(一)相容关系
1.全同关系
2.交叉关系
3.从属关系
(1)种属关系
(2)属种关系
(二)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
1.矛盾关系
2.反对关系
3.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的异同点
(三)概念的限制与概括
1.概念限制与概括的逻辑基础
2.限制与概括
四、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1.哪些概念需要明确
(1)内涵清晰,外延封闭
(2)内涵清晰,外延开放
(3)内涵不清晰,外延开放
(4)内涵不清晰,外延封闭
2.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下定义
2.1“定义”之界定
2.2定义的逻辑结构
被定义项
下定义项
定义联项
2.3定义的逻辑形式
Ds=df.Dp
2.4定义的类型
a.名义定义(语词定义)
b.实质定义(真实定义)
c.普通定义(日常定义)
d.专门定义
2.5实质定义的定义方法
2.6实质定义的逻辑要求(规则)
规则一:Dp的外延与Ds的外延之间必须是全同关系
定义过宽
定义过窄
定义交叉
定义全异
以比喻代替定义
规则二:Dp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Ds
同义反复
循环定义
规则三:不能用负概念去定义正概念
规则四:Dp必须清楚确切
2.7法律定义的结构特点
(1)合取式定义结构
(2)析取式定义结构
3.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3.1举例、列举、划分、分类与分解
列举
穷举
枚举
举例
划分
分类
分解
3.2划分的逻辑结构与逻辑形式
(1)母项
(2)子项
(3)划分标准
3.3划分的方法
(1)一次划分与连续划分
(2)二分法与多分法
3.4划分的逻辑要求
规则一: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外延
遗漏子项
多出子项
规则二:每一次划分都只能按同一标准进行,否则犯“多标准划分”
规则三:各子项之间必须互不相容,否则犯“子项相容”
第三讲 命题论
一、命题的一般特征
1符号、语句、命题与判断
1.1符号
1.2语句与陈述
1.3命题
1.4判断
(1)判断的界定
(2)判断与语句的关系
(3)判断和命题的关系
2.命题的不同分类
2.1.1描述命题
2.1.2评价命题
(1)对描述命题的评价是评价命题而非描述命题
(2)对评价命题的描述是描述命题而非评价命题
2.1.3描述命题和评价命题的区别
(1)性质不同
(2)产生的分歧及解决办法的不同
a.信念分歧
b.态度分歧
(3)作用不同
2.2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
2.2.1分析命题(先验命题)
2.2.2综合命题(经验命题)
2.3实然命题、应然命题、模态命题
(1)实然命题(是or不是)
(2)应然命题(应当or不应当)
(3)模态命题(必然or可能)
2.4命题的形式与其分类
2.4.1命题的形式
2.4.2命题形式的分类
(1)模态命题与非模态命题
(2)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3.命题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
3.1何谓命题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
3.2各种对当关系的含义及其逻辑特征
(1)等值关系
(2)矛盾关系
(3)反对关系
(4)下反对关系
(5)蕴涵关系
(6)逆蕴涵关系
(7)独立关系
二、关系命题
1.关系命题的定义
2.关系命题的逻辑结构
2.1逻辑常项
2.2逻辑变项
3.关系的对称性
3.1对称关系
3.2反对称关系
3.3准对称关系
4.关系的传递性
(1)传递关系
(2)反传递关系
(3)准传递关系
三、直言命题
1.直言命题的含义(性质命题)
2.直言命题的逻辑结构
2.1逻辑变项
(1)主项S
(2)谓项P
2.2逻辑常项
a.肯定联项(是)
b.否定联项(不是)
c全称量项(所有)
d特称量项(有的)
e单称量项
3.直言命题的基本类型
3.1按命题的“质”分
(1)肯定命题
(2)否定命题
3.2按命题的“量”分
(1)全称命题
(2)特称命题
(3)单称命题
3.3六种不同类型的直言命题
全称肯定命题(SAP)
全称否定命题(SEP)
特称肯定命题 (SIP)
特称否定命题(SOP)
单称肯定命题(SFP)
单称否定命题(SNP)
3.4A.E.I.O.U的常见非标准语句表达式
4.直言命题的词项周延性
4.1词项周延性的涵义
4.2六种直言命题的主、谓项周延情况
4.3应注意的问题
1词项周延与否,惟一地取决于一个直言命题的主、谓项相关,与命题的真假无关
2.词项周延性问题,仅仅与直言命题的主、谓项相关
5A、E、I、O的真值表
6.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
6.1直言命题间的对当关系
6.2E、E、I、O之间的对当关系原理
(1)SAP与SEP之间具有反对关系
(2)SIP与SOP之间具有下反对关系
(3)SAP与SOP之间具有矛盾关系
(4)SAP与SIP之间具有等差关系
(5)逻辑方阵
6.3命题之推导的真假与事实的真假
6.4关于单称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
6.4.1逻辑变项相同的SFP与SNP之间具有矛盾关系
6.4.2主项相同、谓项不同的两个单称肯定命题之间
(1)若谓项是矛盾概念,二者具有矛盾关系
(2)若谓项是反对概念,二者具有反对关系
6.4.3主项相同、谓项不同的两个单称否定命题之间
(1)谓项是矛盾概念,则二者具有矛盾关系
(2)谓项是反对概念,二者具有下反对关系
6.5直言六角
7.直言命题的隐含及其推导
7.1命题的预设与命题的隐含
7.1.1命题的预设
(1)语义预设
(2)语用预设
(3)问句的预设及复杂用语
7.1.2命题的隐含
7.2推导命题隐含的方法
7.2.1换质法
7.2.2换位法
7.2.3戾换法
a.换质位法
b.换位质法
第四讲:复合命题
一、复合命题概述
1、定义(含命题之命题)
2、逻辑结构
(1)逻辑变项:肢命题
(2)逻辑常项:逻辑联结词
3、五种常用的逻辑联结词
(1)否定词(并非)
(2)合取词(并且)
(3)析取词(或者)
(4)蕴含词(如果…那么)
(5)等值词(当且仅当…才)
4、复合命题的真假值与真值表
4.1复合命题的真值
4.2复合命题的真值表
二、负命题与直言命题的负命题
1、负命题的定义
2、负命题的典型模式
3、负命题的常见非标准语句表达式
(1)“假”“不可信”
(2)“不可能”
(3)“并不是”
4、负命题的真值表及其逻辑性质(矛盾关系)
5、负命题自身的负命题与双重否定律
6、直言命题的负命题及其等值命题
(1)否定特称得全称
(2)否定全称得特称
(3)否定肯定得否定
(4)否定否定得肯定
三、联言命题
1、定义
2、逻辑结构与典型模式(合取式)
3、常见非标准语句表达式
(1)“S1、S2…Sn是P”句式
(2)“S是P1、P2…Pn”句式
(3)“虽然…但是…”
(4)“不仅…而且…”
(5)“既…又…”
4、联言命题的真值表及其逻辑性质
5、合取交换律(P、Q换位)
四、选言命题
1、定义
2、逻辑结构与典型模式(析取式)
3、常见非标准语句表达式
(1)“S1,S2…Sn”中至少有一个是P
(2)“S只有N种可能,即…”
(3)“可能p,可能q”
(4)“要么p,要么q”
4、选言命题真值表及其逻辑性质
5、析取交换律
6、选言命题、联言命题的负命题与德摩根定律
(1)否定“合取”得“析取”,否定“析取”得“合取”
(2)否定“肯定”得“否定”,否定“否定”得“肯定”
7、关于不相容宣言命题
8、关于“选言肢是否穷尽”的问题
9、关于析取引入律
五、假言命题
1、定义(条件命题)
2、逻辑结构
(1)逻辑变项:假言肢
前件(条件或原因)
后件(推断或结果)
(2)逻辑常项:假言联结词
蕴含词(如果…那么…)
逆蕴涵词(只有…才…)
等值词(当且仅当…才…)
3、客观事物情况间的条件制约关系
3.1充分条件
3.2必要条件
3.3充要条件
3.4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4、假言命题的类型
(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3)充要条件假言命题
5、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5.1定义
5.2典型模式(蕴含式)
5.3非标准语句表达式
(1)只要p就q
(2)p就q
(3)假如p则q
(4)若p则q
5.4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值表及其逻辑性质(一个蕴含命题为假,当且仅当其前件真,后件假)
5.5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负命题与蕴含否定等值律(蕴否律)
5.6蕴含析取等值律(蕴析律)
6、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6.1定义
6.2典型模式(只有…才…)
6.3常见非标准语句表达式
(1)除非p才q
(2)必须p才q
(3)p才q
(4)某些不p不q
6.4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值表及其逻辑性质(一个逆蕴涵命题为假,当且仅当其前件真后件假)
6.5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负命题与逆蕴涵否定等值定律(逆蕴否律)
6.6逆蕴涵析取等值律(逆蕴析律)
7、“蕴涵”与“逆蕴涵”之间的等值关系
7.1前后件易位,逻辑常项互换,二者等值
7.2前后件同时否定,逻辑常项互换,二者等值
7.3前后件同时否定再易位,逻辑常项不变,二者等值
8、关于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
8.1定义
8.2常见语句表达式
(1)如果p那么q,并且,只有p才q
(2)如果p那么q,并且如果q那么p
(3)如果p那么q,并且,如果非p那么非q
六、多重复合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