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护理健康教育学
中级护理学相关专业知识第一章护理健康教育学思维导图,包括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人类行为、健康相关行为、健康传播等内容。
编辑于2022-01-06 13:44:58第一章 护理健康教育学
健康教育
1概念
⑴ 信心传播和行为干预
健康相关信息 学习者
把人类有关医学或健康科学知识和技术转化
⑵ 前提:调查研究; 目标:改善对象的健康行为; 主要措施:传播健康信息; 目的: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⑶ 1988年 第13届世界健康大会
2 概念的分解
⑴ 基础活动:信息传播(知识传播)+行为干预
⑵ 传递内容:健康相关信息
⑶ 前提(程序)第一步:调查研究
⑷ 目标: 改善行为—建立生活方式—疾病一级预防—促进康复
⑸ 主措:传播健康信息
⑹ 主要内容:知识学习+信念理解+行为改变
⑺ 最终目的: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⑻涉及学科:传播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医学科学
⑼ 研究领域分类:学校、职业人群、医院、社区
(10)手段:传播+教育+干预
(11)研究对象:患者、家属、护士
(12)评价质量重点:患者教育普及率与合格率
(13)意义:明确教育对象、目的、任务
3 与卫生宣传的区别和联系
1 区别
①健康教育:信息传播+行为干预
②卫生宣教:单项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泛化、无反馈
2 联系
目标一致,内涵不同,卫生宣传是健康教育的手段
健康促进
1 概念
维护和提高自身健康的过程,、协调人类与环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2 目的
改变群体不健康行为
3 行动领域(五大领域)
❶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❷创造支持环境 ❸强化社区行动 ❹发展个人技能 ❺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4 基本策略
倡导、赋权、协调
人类行为
1 概念
⑴行为:外界环境刺激~有机体产生反应(内外生理和心理变化)
⑵构成要素:主体、客体、环境、手段、结果(没有行为目标)
⑶特征:
①目的性:开展健康教育前提
②可塑性:学习和环境影响=》人类行为不断发展变化
③差异性: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2 分类
⑴ 本能行为
最基本行为:好奇、睡眠等
⑵社会行为
社会性决定:获得性和可塑性、行为多样性等
3 适应形势
⑴反射
最基本的反射方式
⑵自我控制
正负两种结果~自行控制~适应社会
⑶调试
个体与他人、群体与群体~相互配合、相互适应的方式和过程
⑷顺应
个体与群体不断接受新的经验、改变自己行为方式~适应客观变化
⑸应对
个体为适应需要而决定采取某种行为的形式
⑹应激
个体对紧张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适应性反应
4发展过程
⑴ 被动发展阶段(0~3岁)
遗传和本能的力量发展,如吸吮、啼哭等
⑵ 主动发展阶段(3~12岁)
明显的主动性、爱探究、好攻击、易激惹、喜欢自我
⑶ 自主发展阶段(12~成年)
通过对自己、他人、环境、社会的综合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
⑷ 巩固发展阶段(成年之后)
行为基本定型,但由于不断变化的环境、社会和个人状况,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加以不断的调整、完善和充实
5 影响行为的因素
⑴遗传因素
与人类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密不可分
⑵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⑶ 学习因素
学习是行为发现的促进条件
① 模仿
② 无意模仿
③ 强迫模仿
健康相关行为
1 促进健康行为
⑴ 定义
个体/群体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
⑵ 特点
有利性、规律性、和谐性、一致性、适宜性
⑶ 类型
①日常健康行为
易于健康的日常行为
②避开有害环境行为
避免将有害健康危险因素暴露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③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④预警行为
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健康事件的预防性行为及在事故发生后正确 处置的行为
⑤保健行为
有效、合理的利用卫生资源,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
2 危害健康行为
⑴定义
不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
⑵特点
危害性、明显和稳定性、习得性
⑶类型
①日常危害健康行为
对健康有害的日常行为习惯
②致病性行为模式
❶A型行为模式: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表现:不耐烦和敌意(核心行为),做事行动快,大声讲话、喜欢竞争、怀有敌意和戒心
❷C型行为模式:与肿瘤的发生有关
内心压抑怒火、生闷气(核心表现),情绪压抑,性格自我克制,表面依顺,回避矛盾
③不良疾病行为
在感知自身患病到疾病康复的过程中,个体表现出的不利于疾病治疗和健康恢复的行为
④违规行为
违反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并危害健康的行为
知(识)—信(念)—行(为)模式
⑴基础:知识
⑵动力:信念
⑶目标:行为的产生和变化
健康信念模式
⑴ 在采取某种促进健康行为或者戒除某种危害健康行为所具备条件
① 认识疾病/危险的严重性和易感性
② 认识到采纳或戒除某种行为的困难和益处
③ 对自身采纳/戒除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效能期待/自我效能)
⑵采取促进健康行为或戒除某种危害健康行为的步骤
① 认识到危害健康行为的严重性
② 坚信戒除危害会有有益成效,同时认识到行为改变出现的困难
③ 使其充满改变行为的信心
健康传播
⑴定义
利用各种方式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而收集、制作、传递、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⑵ 目的
改变个体和群体的知识、态度、行为,使其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转化
⑶特点
① 传递健康信息
②具有明确目的性
③过程有复合性
④对传播者有特殊素质要求
⑷层次
①知晓健康信息(最低)
②健康信念认同
③态度转变
④采纳健康的行为
传播
1 概念和要素
⑴概念
传递信息的社会性行为,个体之间,集体之间,个体和集体之间,交换、传递的信息过程
⑵要素
①主动发出者
②受传者
③信息与讯息
信息:泛指传播的一切内容
讯息:由一组相关联的有完整意义的信息符号所构成的具体信息
④传播媒介(传播渠道)
讯息的载体,健康传播的纽带作用
⑤传播效果
2 分类
⑴人际传播(亲身传播)
个体、面对面、最基本传播形式、反馈及时
⑵ 群体传播
非组织群体的传播活动
⑶ 大众传播
电子设备向大部分人间接传递信息。面广,速度快,时效性强,单向传播
⑷ 组织传播
公司之间内部信息交换。公共关系学
⑸自我传播
个体接受外界信息后,进行的加工处理过程
3 人际传播
⑴ 特点和形式
①特点
❶全身心传播
❷以个体化信息为主(情感信息的交流)
❸反馈及时
❹面对面传播(主要形式)
②形式
❶咨询
解答问题~明确观念~做出决策
❷交谈
与其直接交流,传递信息和知识
❸劝服
解决存在问题~说服改变态度和习惯
❹指导
传授健康的知识技术,学会自我保健
⑵ 特点技巧
① 内容突出
一次解决一个事
②重点突出
适当重复,加深理解和记忆
③语速适当
适当停顿,给对象思考和提问的机会
④注意反馈
观察其表情动作,及时了解理解程度
⑶ 提问技巧
①封闭式提问
适用收集对方资料
②开放式提问
适用获取真实资料
③探索式提问
适用对某问题深入了解
④偏向式提问
适用于提示对方注意某事场合
⑤复合式提问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提问方式
⑷ 反馈和非语言技巧
①反馈技巧
❶肯定性反馈
❷否定性反馈
❸模糊性反馈
②非语言传播技巧
❶无声的动姿
❷无声的静姿
如服饰的颜色艳丽、款式新颖,表示情绪兴奋、情感美好
4 群体传播
⑴特点
①双向性直接传播
②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③ 群体中形成共识~群体倾向~其压力会改变群体中个人的不同观点~从众行为
④“舆论领袖”切入点
⑵小组讨论
①步骤
❶明确主题
❷组成小组(6~10人)
❸时间地点(1h,舒适、方便)
②技巧
❶热情接待
❷说好“开场白”
❸建立融洽关系:开场后自我介绍
❹鼓励发言
❺打破僵局
❻控制局面
❼结束讨论
4 影响健康传播效果的因素及其相应对策
⑴ 传播者
⑵信息
⑶传播途径
口头、文字、形象、电子媒介
选择途径选择:准确性、针对性、速度快、经济性
⑷受者
⑸环境
健康教育
4 诊断
⑴目的
确定影响健康问题的因素
⑵六个方面进行诊断
①社会
②流行病学
③行为
④环境
⑤教育
⑥管理与政策
组织评估和资源评估(核心)
5 格林模式因素
⑴ 倾向因素
产生某种行为的动机、愿望,或是诱发某种行为的因素
⑵促成因素
行为动机和意愿得以实现的因素,即实现或形成某行为所必须的技能、资源和社会条件
⑶ 强化因素
激励行为维持、发展或减弱的因素
6 计划与干预
⑴ 确定优选项目
重要性(优先考虑对健康威胁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社区稳定影响较大的健康问题)
有效性(优先考虑通过干预能改善的问题)
⑵ 干预策略
指导、支持
⑶ 行政干预
除立法和司法以外的全部国家职能的总称
⑷ 干预方案的内容
目标人群、干预策略、干预活动的没内容、方法、日程及人员培训、评价计划等
⑸ 确定计划目的与目标
⑹ 目的
在执行某项计划后预期达到的最终结果,具有宏观性、远期性,一般用文字表达
⑺ 计划目标
是在计划目的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对象、时间、什么或多少等问题。
7 评价
⑴ 目的
①确定健康教育计划的先进性和合理性
② 确定健康教育计划的执行情况
③ 确定健康教育预期目标的实现及持续性
④ 总结健康教育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假设
⑵ 种类
① 形成评价
对项目计划进行的评价活动,完善项目计划,避免工作失误的过程
② 过程评价
起始于健康教育计划实施开始之时,贯穿于计划执行的全过程。
③ 效应评价(近中期效果评价)
① 倾向因素
知识、健康价值观、态度、对自身易感性、疾病潜在威胁的认识等
② 促成因素
卫生服务或实行健康行为的资源的可及性
③ 强化因素
获得的社会支持及采纳该行为前后自身的感受
④ 健康相关行为
干预前后目标人群健康相关行为是否发生改变、改变程度及各种变化在人群中的分布
④ 结局评价
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最终目的)
⑤ 总结评价
对各方面资料作出总结性的概括,可全面反映健康教育项目的成功与不足,为今后的计划制定和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⑶ 影响评价的五个因素
① 时间因素(历史因素)
发生的重大的、可能对目标人群产生影响的事件
② 测试或观察因素
❶ 暗示效应
测量者或评价者的言谈、态度,行为等,使目标人群受到暗示,并按照测量者的希望进行表现的现象,导致对健康教育目标人群的评价效果出现偏宜倚
❷ 霍桑效应
人们在得知自己正在被研究和观察而表现出的行为异乎寻常的现象。霍桑效应可能影响对项目效果的客观反应
③ 回归因素
由于偶然因素,个别被测试对象的某特征水平过高或过低,但在以后的测试中,可能又恢复到原有的实际水平的现象
8 医院健康教育
⑴ 概念
又称临床健康教育或患者健康教育
⑵ 整体思路
患者及其家属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
⑶ 中心人物
患者
⑷ 意义及作用
提高患者依从性、心理治疗、消除致病因素、密切医患关系、降低医疗成本
⑸ 最终目的
防治疾病,促进身心康复。
⑹ 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角色
计划者、教育者
6 患者健康教育
⑴ 目的
培养既有健康知识,又有健康行为的人。
⑵ 门诊教育
对门诊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
⑶ 住院教育
在住院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
① 入院教育
生活制度,探视制度,卫生制度等帮助患者及家属尽快熟悉住院环境,遵守住院制度配合治疗。
② 病房教育
所患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并发症,治疗原则,生活起居,饮食等知识。
③ 出院教育
医疗效果,病情现状,继续用药,定期复查,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等。
⑷ 5个步骤
评估教育需求,确定教育目标,制定教育计划,实施教育计划和评价教育效果。
7 门诊教育
⑴候诊教育
在候诊期间,针对候诊知识及该科的常见性疾病的防治所进行的健康教育。
⑵ 随诊教育
在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根据病情对患者进行的口头教育和指导。
⑶ 咨询教育
医护人员对门诊患者或家属提出的有关疾病与健康的问题进行解答。
⑷ 健康教育处方
在诊疗过程中,以医嘱的形式对患者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给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