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消化系统
影像诊断学之消化系统思维导图,主要是消化系统胃肠道部分内容,包括它的正常表现、基本表现、胃部病变、食管病变等。
编辑于2022-01-06 15:51:13胃肠道疾病影像学诊断
造影检查是胃肠道检查的首选方法
检查方法
普通x线
透视
胃肠道穿孔,肠梗阻
膈运动,胃肠道蠕动
胸腹联透
平片
立位
膈下游离气体,胃肠道积气积液
卧位
腹部实质器官轮廓,肠道气体多少和分布,不透x线的异物和钙化
侧卧水平位
不能站,或观察少量腹腔游离气体(左侧卧水平位)
造影检查
钡剂造影检查
普通硫酸钡(无毒,对比好,不被吸收)
双重硫酸钡(钡含量95%上,细小均匀或不同粒径,附着性流动性,悬浮稳定,耐酸)
疑似胃肠道穿孔,肠梗阻时不用钡剂检查。近期上消化道出血暂缓检查
检查部位
消化道
钡灌肠
碘水造影(复方泛影葡胺)
用于胃肠道穿孔,不典型肠梗阻
血管造影
查找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
CT检查
主要针对消化腺检查
1、准备,服用泛影葡胺
2、平扫
3、增强扫描
增加前后密度差;显示平扫不能检出的病灶;确定疾病性质;区分血管断面
静脉滴入造影剂、团注,高压注射器
动态扫描
同层动态扫描、近床动态扫描
CT血管造影(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
MRI检查
空腹,口服甘露醇,腹带包扎防伪影
ERCP检查(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针对胆道系统
正常表现
x线
食管
上咽到贲门;主动脉弓T8划分;主动脉弓、左主支气管、左心房压迹;食管入口、通过膈肌裂孔处狭窄;咽部
粘膜皱襞
2-6条纤细纵行透亮影,有时与胃小弯粘膜皱襞相连
蠕动
蠕动波上下对称,右斜视观察
胃
牛角型,鱼钩型,瀑布型,无力型
粘膜
明暗相间的条纹
粘膜皱襞
透亮的条状凸起
粘膜皱襞之间凹陷的沟
致密条状纹影
胃底部不规则网状;胃小弯皱襞平行整齐,胃大弯侧粗大而成横行或斜行,边缘锯齿状
双重对比时
胃整体边缘光滑连续线条状影
粗细密度任何部位都相同
无明显突出凹陷
胃胃皱襞影像
胃小区1-3mm
胃小沟1mm以下
概要胃黏膜表面有无数纵横交错的胃小沟,将黏膜分割成许多胃小区,形成薪膜微细结构,即胃小区。
胃蠕动
胃体上部到幽门;2-3个,加深
胃窦无,向心性收缩,细管状把钡排入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
球部,降部,水平部,升部
球部呈边缘整齐的等腰三角形或圆锥形,尖端和降部相连,底部中央为幽门开口,幽门管开放时呈小环行影,闭合时呈高密度小圆点,类似龛影,勿误诊。两侧称隐窝或穹隆角。粘膜皱襞系胃皱襞的延续,呈纵形集中于球顶。
降部向下行,而后反转向左上方至十二指肠悬韧带为升部,在L1~3后缘。 粘膜皱襞可为纵行、横行和羽毛状
空,回肠
空肠上接十二指肠,回 肠经回盲瓣连于结肠, 全长约6米,空肠约为上 2/5,空肠位于左中上腹 部,回肠为下3/5,回肠 位于右中下腹部及盆腔 ,它们之间无明显分界
为了便于描述,将小肠分为六组: 十二指肠 空肠上、下段 回肠上、中、下段子主题
空肠粘膜明显,多呈羽毛状,排空时呈点片状,扩 张时呈环状。
回肠粘膜稀疏,末端回肠粘膜常纵行走向,充气扩 张时呈空管状,连接于回盲部。
结肠
分六部分:盲、升、横、降、乙、直肠, 两个曲:肝曲、脾曲。肝、脾曲及直肠位置较固定,其余移动性较大 横、乙状结肠可以比较长,位置变化大。 盲、直肠较宽,约6CM
X线表现
特征是多数大致对称的结肠袋,之间是由半月襞形成不完全的间隔; 结肠袋数目、大小、深浅常因人而异,横结肠以上较明显,降结肠 以下渐变浅,乙状结肠渐消失; 粘膜多为纵、横、斜交错的花纹状图象;
蠕动为总体蠕动,表现为自右半结肠向左半结肠的急促收缩。 阑尾充盈时呈蚯蚓状突出于盲肠内下方,边缘光滑,移动性较大
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轮廓改变
龛影
壁溃烂形成的缺损凹陷,被钡剂充填后,于切线位观察,表 现为向外突出的含钡影像,称为龛影,轴位呈钡斑(点)。
憩室
管壁局部薄弱,在腔内压力增高或/和外在的牵拉下,形成的向腔外突出 的囊袋状或幕状含钡影像,称为憩室。
充盈缺损
管壁及管腔内形成的占位性病变,占据管腔一定空间,造影检查时,病变 部位不能被钡剂充填,形成轮廓局限性凹入,称为充盈缺损。
粘膜与粘膜皱襞的改变
粘膜破坏
表现为粘膜皱襞影像消失,代之以杂乱不规则的钡影。大多由于恶性肿瘤侵蚀所致。
粘膜皱襞平坦
表现为皱襞的条纹影变得不明显,严重时可完全消失。造成这种表现 的原因有两方面:粘膜和粘膜下层被肿瘤所浸润,粘膜和粘膜下层的炎性水肿。
粘膜皱襞增宽或迂曲
粘膜皱襞增宽又称粘膜皱襞的肥厚或肥大,表现为条纹透明影的增宽,是由 于粘膜和粘膜下层的炎性浸润、肿胀和结缔组织增生所引起,常与粘膜皱襞 黏膜迂曲同时存在。如慢性胃炎、静脉曲张。
粘膜皱襞纠集
表现为皱襞从四周向病变区集中,呈放射状。常见于慢性溃疡病
胃小弯及胃小沟异常
胃小区和胃小沟的异常在疾病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如胃小区和胃小沟的粗大、紊乱、破坏消失等,但胃小区和胃小沟不是总能显示,判断时要慎重。
管腔大小的改变
官腔狭窄
超过正常范围的持久性管腔缩小为狭窄
狭窄原因及X线表现
慢性炎症:广泛、分段、规则 肿瘤:局限、僵硬、不规则 外在压迫:一侧、整齐、移位 先天性狭窄:光滑、局限 肠粘连:不规则、动度受限
官腔扩大
超过正常限度的持久性管腔增大为扩大或扩张
扩张原因及X线表现
远侧狭窄:常有液体或气体的聚集,近端蠕动增强; 紧张力减低:蠕动减低。
位置及可动性改变
位置的改变原因:压迫或推移,粘连或牵拉,先天性异位等
可动性的改变原因:粘连或牵拉,腹水,先天性固定不良等。
功能性改变
张力
指食管及胃肠的平滑肌收缩和舒张的程度。
表现为管腔的大小:张力高,管腔小;张力低,管腔大。
原因:胃肠道本身痉挛:是局部张力增高和肌肉收缩,多为暂时性。
蠕动
食管及胃肠肌肉有节律性的收缩
蠕动的改变表现为蠕动波的多少、波的深浅、蠕动速度及方向的改变
蠕动增强,蠕动减弱,逆蠕动(反向蠕动),激惹征。
胃>3个蠕动波则为功能增强
运动力
指胃肠道输送食物的能力,表现为钡剂到达和离开某部位的时间,即到达时间和排空时间。
胃
服钡后2~3小时内排空 服钡后排空>4小时称胃排空延迟 服钡后排空>6小时则为胃潴留
小肠
服钡后2~6小时到达回盲部 服钡后7~9小时排空 服钡后<2小时到达回盲部为小肠运动过快 服钡后>6小时到达回盲部为小肠运动过缓 服钡后排空超过9小时为小肠排空延迟
分泌功能的改变
分泌正常时,钡剂可均匀涂布于胃肠道的粘膜上
分泌增多时可见分泌液增多,钡剂散在分布,呈团块状或絮状沉淀,钡剂涂布不均;
胃分泌增加造成空腹状态下胃液增多; 小肠分泌增加使粘膜皱襞模糊,或使钡剂分散呈不定形的片状; 结肠分泌增多肠管轮廓显示不清,或在粘液中呈线条状钡影;
小肠分泌液增多,肠黏膜钡剂附着差,钡剂呈分节状或雪花状表现
消化腺正常解剖
肝
肝脏的解剖:“H”字形沟 1)横沟:肝管门V,肝固有A。 2)右纵沟:胆囊窝、下腔V。 3)左纵沟:肝缘韧带、V韧带。
CT表现:正常密度均匀实质影,CT值40-80hu高于肾、脾、胰及血管。
MRI表现:正常信号强度均匀,T1中等信号与脊髓相仿,低于脾、肾有时有流空效应
胆道系统
胰腺
CT正常表现
(1)位置与周围毗邻关系:胰腺位于脾动脉的下方,脾静脉的前方。 (2)胰腺形态:胰腺在CT图像上呈带状形态;胰头至胰尾逐渐变细 。 (3)胰腺大小:胰头3.0cm,体2.5cm,尾2.0cm。 (4)边缘:胰腺周围有脂肪包绕,胰腺边缘一般清楚可见。 (5)胰管:正常胰管在一般CT图像上大部不能显示的。
CT辨认胰腺要点
①确认肠系膜上动脉:由腹主动脉前壁发出,与胰体 之间有一脂肪间隙。确认了肠系膜上动脉,其前方是 胰体部。②右肾静脉汇人下腔静脉处为胰头部水平。 右肾静脉汇人下腔静脉处,其前方为胰头部。③脾血 管对区别肿瘤来源的意义:脾静脉后方的肿瘤应考虑 左肾上腺或左肾来源。而脾静脉之前的肿瘤应考虑来 源于胰体、尾部。
MRI表现
胰腺周围的脂肪呈高信号,衬托出胰腺的轮廓。 胰腺的解剖标记—是脾静脉,紧贴胰腺背侧、与胰腺体尾部伴行; 肠系膜上动脉从腹主动脉发出的起始部指向胰腺体部,两支血管在SE序列均表现为流空的无信号。 MRCP检查可清楚显示主胰管
1、T1WI、T2WI胰肠系膜上动脉腺与肝相似信号 2、胰腺背侧为流空脾静脉的脾静脉
脾
脾CT值,约50HU。脾注入对比剂后,动脉期对比剂浓染不均,静脉期脾的密度变均匀。脾脏密度均匀,强化均匀,5个肋单元以内。
正常同一CT横断面肝的CT值应稍高于脾,反之则为异常
脾的血管在增强CT时显示清楚。脾动脉走行于胰腺上方。脾静脉走行于胰体、尾部后方。
MRI表现
脾的T1、T2弛豫时间比肝脏长;所以,脾的MRI信号在T1WI低于肝、T2WI则高于肝。正常脾的信号均匀。其大小的判断同 CT检查。
T1WI低于肝、T2WI则高于肝。正常脾的信号均匀
胃肠道疾病影像诊断
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食管疾病
食管静脉曲张
食管静脉曲张是门静脉高压的重要并发症,以呕血为主要症状。 X线检查是发现食管静脉曲张的有效、简便而安全的方法。
病因病理
任何部位的静脉回流障碍均可引起食管静脉曲 张,后者是门脉高压的重要并发症,因为在门 脉高压时,门静脉和上腔静脉之间有侧枝循环 形成。
具体的侧枝循环径路如下: 门静脉-胃冠状静 脉-食管静脉丛-奇静脉-上腔静脉。
临床表现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突出的症状是呕血,往往是突然发作,血色新鲜涌吐而 出,甚至呈喷射状。因而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如患者突然出现休克者,临 床上往往多见于门静脉高压所致的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如患者曾有肝炎、血吸虫病或慢性酒精中毒病史,体格检查见蜘蛛痣、腹壁静 脉怒张、脾肿大甚或腹水,而肝功能检验有异常,则往往提示是肝硬化并门静 脉高压。
检查方法
采用立、卧位或斜位透视下吞钡点片
X线表现
早期
食管下段粘膜皱襞增宽,有多发性小 凹陷或小结节,略为迂曲,食管边缘 光整。
中早期
食管下段粘膜皱襞增宽,略为迂曲,食管 边缘不光整或呈锯齿状。
中晚期
食管中下段粘膜皱襞明显增宽、迂曲,呈 蚯蚓状或串珠状充盈缺损,管壁边缘呈锯齿状。
晚期
病变累及食管大部,正常粘膜皱襞消失,粘膜 皱襞极度增宽迂曲,呈团块状充盈缺损,食管 张力降低,管腔扩张、蠕动减弱,排空延迟。
诊断与鉴别诊断
食管静脉曲张
食道吞钡显示粘膜增粗、迂曲,呈串珠状,食管壁伸缩自如,结合 肝硬化 病史可确诊
食道癌
吞咽困难,吞钡见食道狭窄,粘膜破坏,腔内龛影或充盈缺损,管壁僵硬 易鉴别。
与中下段增殖型食道癌鉴别
食管增殖型癌皇息肉状静或分叶状充盈缺损,管脉 壁僵硬,不能扩张,病曲变范围短并与正常食管分界清楚。但有时范围食 较长时需要注意,此型道食道癌有人称为静脉曲癌张样食道癌。
食道胃底静脉曲张
胃底静脉曲张表现为粘膜皱襞呈息肉状,即为卵圆形、类圆形或弧形充盈缺损,偶呈团块状。
CT表现
食道下段胃底和脾门静脉血管增粗、扭曲扩张
食管癌
病理病因
食管癌是食管鳞状上皮的恶性肿瘤,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以食管中下段较多,上段最少。 根据病理解剖和X线表现将食管癌分为四型:蕈伞型、浸润型、溃疡型及髓质型。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持续性和进行性吞咽困难,开始只是食物通过有些不适感,数月后 渐发展为食物受阻。先不能进食固体食物,以后只能进食流质,最后甚至完全不能进食。
癌肿侵犯喉返神经时可出现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现象 。如癌组织侵及气管形成食管气管瘘,则造成进食时呛咳,可继发纵隔炎、肺脓肿、吸入性肺炎及脓胸等
至晚期则出现腹水、消瘦、贫血等,呈恶病体质及癌肿转移的其他症状。
X线表现
早期
食管粘膜皱襞迂曲、中断 单发或多发小龛影 局限性充盈缺损 局限性管壁僵硬 钡流速度减缓或一过性滞留
以上均系早期食道癌的诊断或高度可疑征象 ,必要时须进一步作食管镜与脱落细胞检查。
食道上段后壁局限性狭窄伴小尖角突出影,钡剂通过尚好
进展期(中、晚期)食管癌总的表现
粘膜皱襞破坏 充盈缺损 管壁僵硬,管腔狭窄,钡剂通过受阻 软组织肿块
中、晚期食管癌各型的表现
蕈伞型:以肿瘤向腔内生长为主,呈不规则或菜花状充盈缺损, 合并偏心性管腔狭窄僵硬,肿瘤区与正常食管分界清楚,狭窄上方食管扩张。
浸润型:以环形狭窄为主要特点。有时呈漏斗状狭窄,病变范围短,管壁僵硬,肿瘤区与正常食管分界清楚,上段食管明显扩张
溃疡型:以长条扁平龛影为主,周围隆起,粘膜皱襞破坏,管壁僵硬,扩张度差,无明显梗阻。
髓质型:病变范围一般较大,管腔内可见显著的充盈缺损,使管腔闭塞,病变上方食管扩张。X线上见梭形软组织肿块影。
并发症
如纵隔脓肿、食管气管瘘、肺部感染
鉴别
食管癌与反流性食管炎鉴别
反流性食管炎常发生于食管下段,管腔持续性狭窄,有轻度扩张和收缩,粘膜皱襞无破坏
食管下端浸润癌,病变呈环形狭窄,管壁僵硬不能扩张,粘膜破坏,病变区与正常食管分界清楚。
食管下段局限性痉挛收缩,钡剂通过减缓受阻。 粘膜皱襞增粗紊乱,可以出现溃疡及假性憩室。 管壁有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或纤维化形成的食管狭窄。进而导致: 食管壁扩张受限,蠕动减弱。 食管缩短,合并裂孔疝。
食管癌与食管平滑肌瘤的鉴别
食管平滑肌瘤的腔内呈分叶状充盈缺损,肿瘤上下端与正常食管呈弧状压迹并呈锐角,肿瘤区粘膜皱襞撑平消失。
食管癌表现为腔内菜花状充盈缺损,管壁僵硬,粘膜皱襞破坏消失,病变区与正常食管分界虽清楚,但缺乏平滑肌瘤的病变上下端与正常食管呈弧状切迹并呈锐角的表现。
胃,十二指肠疾病
溃疡
概述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消化道常见的疾病,有慢性而反复发作的特点,好发于20~50岁,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多与胃溃疡。
急性溃疡常较表浅,X线不易发现;临床上常见的多是慢性溃疡病,X线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之一。
病理
主要是胃肠粘膜的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粘膜溃烂—缺损。 病变一般从粘膜开始并侵及粘膜下层,常深达肌层,直径约5~20mm,深度5~10mm,溃疡口周围呈炎性变,粘膜水肿明显。
临床表现
返酸,嗳气,上腹部疼痛(反复、周期、节律)等,胃溃疡可恶性变。
x线表现
归纳2累
直接征象—代表溃疡本身的改变;
间接征象—代表所造成的功能性和瘢痕性改变。
㈠胃溃疡
慢性胃溃疡常为单发,溃疡较深而易于发现,多见于胃小弯角切迹附近。
直接征像
龛影
切线位观察呈底宽颈窄的乳头状或小锥形钡影,边缘光滑,突出于胃轮廓之外,龛周炎症水肿,切线位可见“粘膜线”“项圈征”、“狭颈征”
胃小弯和胃窦部见多发性龛影,边缘光滑
正面观呈类圆形致密影(钡斑),因周围炎症水肿,正位可出现一环形透亮带即“月晕征”;
瘢痕形成,粘膜皱襞呈星芒状向龛影边缘集中为粘膜皱襞纠集,是良性溃疡的特征之一。
间接征象
1、功能性改变
痉挛性改变—胃壁上的凹陷(切迹),如B型胃等;胃窦或幽门痉挛 分泌增多 —空腹滞留液增加 运动力异常—蠕动增强或减弱,张力增高或减低,排空加速或减慢
2、瘢痕性改变
胃的变形和狭窄,“蜗牛胃”,“葫芦胃或沙钟胃”,幽门狭窄和梗阻等。 胃小弯溃疡致胃小弯缩短变形呈“蜗牛胃”,胃大弯光滑。
3、特殊表现
穿透性溃疡
溃疡穿透肌层,深达浆膜层,龛影深而大,深度和大小均超过1cm,龛影周围常有范围较大的水肿带。
穿孔性溃疡
溃疡穿破浆膜层而进入游离腹腔者为急性穿孔,后壁溃疡穿通浆膜易为周围组织包裹、粘连形成慢性穿孔。X线表现: 龛影很大,如囊袋状,立位可见分层现像:气、液、钡。
4、恶性变
慢性胃溃疡可发生恶性变,早期难以鉴别,若溃疡周围出现不规则的结节样充盈缺损,粘膜皱襞增粗呈杵状,粘膜皱襞中断、消失等时,应考虑到恶性变可能。 明显的溃疡恶变和溃疡型胃癌无法区别,统称为恶性溃疡。
X线表现
胃小弯角切迹溃疡周围出现不规则的结节 样充盈缺损,粘膜皱襞增粗呈杵状,粘膜 皱襞中断、消失。壁结节胃小区破坏消失
胃小弯溃疡恶变:粘膜中断成尖角征
十二指肠溃疡
绝大多数发生在球部,占90%,因球部腔小壁 薄易造成球部变形,X线易于发现,尚未有恶 变者。山字形,花瓣形,假性憩室,三叶草
直接征象
龛影,仅约30%可见, 球部溃疡常较小,直径 多为4-12mm,大多在龛影 后壁或前壁,因此多显 示为钡点,其周围常有 一圈透明带(月晕征) ,或有粘膜皱襞纠集。
间接征象
(1)持久的球部变形—山字形、三叶草、葫芦 形、管状畸形等,如局部袋状突出则称“假性憩 室”。 (2)其它—激惹征、幽门痉挛或梗阻、胃分泌 增多,胃张力、蠕动的改变、局部压痛等
诊断、鉴别诊断
依据典型病史和临床症状,钡餐表现为 球部变形或球部龛影,激惹征或球部压 痛,一般诊断不难。
胃癌
概述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男:女=2:1。一般发病年龄在40~60岁,青壮年发病并不少见。 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以胃小弯胃窦部最常见,贲门胃底区占第二位。
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特异,上腹部隐痛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常吐出棕褐色食物残渣。 晚期出现贫血、上腹肿块、恶病质、粪便潜血持续阳性等。
病理:按大体形态分
蕈伞型—又名息肉型、肿块型、增生型,向胃腔内生长,表面高低不平, 如菜花样,常有糜烂,与周围胃壁有明确的分界
浸润型—又名硬癌,沿胃壁浸润生长,常侵犯胃壁各层,使胃壁增厚、僵硬、 弹力消失。粘膜表面平坦而粗糙,与正常粘膜分辩不清,可侵犯胃的一部分, 也可累及全部,形成“革袋状胃”。
溃疡型—常深达肌层,形成大而浅的盘状溃疡,其边缘有一圈堤样隆起称 为“环堤”。溃疡型胃癌又称恶性胃溃疡
影像检查
长期以来胃癌诊断主要依靠上消化道钡餐及胃镜和胃镜下活检,但这两种方法 在显示病变的腔外扩散、淋巴结转移及远隔转移方面存在局限性
横断面 CT图象可清晰显示胃的解剖区域、前后壁和大小弯等,尤其与邻近器官的比邻关系非常清晰,具有独特的显示胃腔内面、胃壁本身和腔外情况的能力。
胃癌的CT检查从80年代逐步开展起来,近些年随着高分辨率CT、多层螺旋CT的出现及新的扫描方法及多种重建技术的使用,CT在胃癌的诊断、分期、术前评估等方面体现出暂新的价值
X线表现
1、充盈缺损 2、胃腔狭窄,胃壁僵硬 3、腔内龛影 4、粘膜皱襞破坏,消失或中断,肿瘤浸润常使 局部皱襞异常粗大、僵硬如杵状。 5、局部蠕动消失, 6、可扪及肿块,局部压痛
龛影的特点
①龛影大而浅,形状不规则 ,多呈半月形,外缘平直, 内缘不整齐而有多个尖角; ②位于胃轮廓之内; ③龛影围绕以透明带,宽窄 不等,轮廓不规则,称“环 堤”; ④龛影内侧边缘常见结节状 或指压迹状充盈缺损。以上 表现被称为“半月综合征
不同类型癌特异表现
胃窦部浸润性胃癌:胃窦部粘膜破坏,胃腔 狭窄呈“肩胛征”,胃壁僵硬,钡剂通过缓慢
食道下端胃底贲门癌:粘膜破坏,不规则性充盈缺损,轮廓不光 滑,钡剂通过困难,食道扩张。
良恶性鉴别
子主题
CT表现
胃壁增厚: 局限或弥漫,粘膜面凹凸不平 腔内肿块:表面不光滑,分叶、结节或菜花状,表面可有溃疡 溃疡:腔内溃疡形成的凹陷边缘不规则,底部不光滑,周边胃壁增厚向胃腔内突出 环堤 :环绕癌性溃疡周围的堤状隆起,外缘可锐利或不清楚,需要判断环堤与胃壁关系 胃腔狭窄:胃壁增厚基础上的胃腔狭窄,非对称性狭窄,胃壁僵硬且不规则
粘膜皱襞改变:粘膜皱襞在CT横断面图象上表现为类似小山嵴状 的粘膜面隆起,连续层面显示嵴状隆起间距和形态出现变化,间 距逐渐变窄、融合、消失标志着粘膜皱襞的集中、中断和破坏等 改变。
胃壁异常强化: 粘膜面病灶在注射造影剂35-45s即可明显强化,侵及肌层的病变,强化高峰时间在50-60s 之后出现,较正常胃壁强化明显且时间延长。
早期胃癌
概述
肿瘤局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不论病变范围大小或有无转移
分型
隆起型(Ⅰ型),高径大于5MM 表浅型(Ⅱ型),高径或深度均小于5MM 凹陷型(Ⅲ型),深度大于5MM
检查方法
胃双重造影 纤维胃镜 胃细胞学检查
X线表现
形态异常:限局性变形,胃角切迹开大 边缘异常:突出、直线状、凹陷、锯齿状 张缩性异常 胃壁硬化
粘膜面的异常: 表浅凹陷 限局性隆起 胃小区紊乱粗大不整,破坏消失,显示颗粒状凹凸 粘膜皱襞集中中断,尖端变细、变粗、融合等
诊断、鉴别诊断
早期胃癌:双重低张造影有助于发现病灶,结合 胃镜活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应与胃息肉、 平滑肌瘤、神经源性肿瘤、溃疡疤痕相鉴别。
中晚期癌:钡餐表现典型诊断多容易。不典型者 应与胃淋巴瘤、平滑肌肉瘤、良性溃疡、肥厚性 胃炎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