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思维导图,主要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两部分内容,适用于考前复习,也可以综合其他资料使用。
编辑于2022-01-06 23:00:58初中数学二次函数全攻略:掌握核心技巧,轻松解题!内容涵盖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基础、二次函数平移规律、解析式确定方法(顶点式/交点式/一般式)及实际应用。重点解析图像性质、对称轴公式(x=-b/2a)、顶点坐标求法,以及通过自变量取值判断a±b c符号的诀窍。教你三种比较函数值大小的方法,并强调建立坐标系实现数形结合的关键作用融合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几何知识,通过最值分析解决利润优化等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精讲:掌握核心,轻松解题!本文系统梳理反比例函数要点:从坐标系基础到k的几何意义(k决定面积),详解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的三步操作设式、代点、算k。重点分析双曲线特性:图象对称性(y=±x为对称轴)、象限分布规律(k>0在一三象限,k<0在二四象限),以及跨象限比较坐标的技巧。特别强调坐标法在几何问题中的高效应用,通过典型例题揭示如何利用图象特征快速求解函数解析式。
"初中数学整式与因式分解精华指南来啦!掌握这些核心知识点,代数难题轻松破解: 1 整式运算:从单项式到多项式,涵盖加减乘除步骤、幂的运算法则(零/正/负指数),重点突破去括号符号变化规律与合并同类项技巧。 2 因式分解:紧扣"一提二套"核心方法,运用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将多项式转化为整式积的形式。 3 求值策略:先化简再代入数值计算,代数式求解事半功倍。 附方法总结与符号变化口诀,基础考点一网打尽!"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全攻略:掌握核心技巧,轻松解题!内容涵盖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基础、二次函数平移规律、解析式确定方法(顶点式/交点式/一般式)及实际应用。重点解析图像性质、对称轴公式(x=-b/2a)、顶点坐标求法,以及通过自变量取值判断a±b c符号的诀窍。教你三种比较函数值大小的方法,并强调建立坐标系实现数形结合的关键作用融合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几何知识,通过最值分析解决利润优化等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精讲:掌握核心,轻松解题!本文系统梳理反比例函数要点:从坐标系基础到k的几何意义(k决定面积),详解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的三步操作设式、代点、算k。重点分析双曲线特性:图象对称性(y=±x为对称轴)、象限分布规律(k>0在一三象限,k<0在二四象限),以及跨象限比较坐标的技巧。特别强调坐标法在几何问题中的高效应用,通过典型例题揭示如何利用图象特征快速求解函数解析式。
"初中数学整式与因式分解精华指南来啦!掌握这些核心知识点,代数难题轻松破解: 1 整式运算:从单项式到多项式,涵盖加减乘除步骤、幂的运算法则(零/正/负指数),重点突破去括号符号变化规律与合并同类项技巧。 2 因式分解:紧扣"一提二套"核心方法,运用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将多项式转化为整式积的形式。 3 求值策略:先化简再代入数值计算,代数式求解事半功倍。 附方法总结与符号变化口诀,基础考点一网打尽!"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知道科学家运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与过程
运用图表描述地球内部,外部圈层的范围和物质组成,说明地球整体结构特点
知道岩石圈的构成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对自然环境形成的作用,简要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地球形成的过程(了解)
小行星和动荡的尘埃云形成原始地球
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热量+其他天体撞击
地球是个火球
太阳风+大规模陨石撞击,将地球上的气体吹向宇宙,地球处于真空状态
无大气保护,地球表面迅速冷却,形成玄武岩地壳
陨石撞击+频繁的火山喷发,玄武岩地壳被破坏
30亿年前,现代格局的地壳形成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研究方式
地震波
概念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分类
纵波(P)
传播方向和运动方向一致
传播速度快
8km/s
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因此海上只能感受到海浪的上下震动
引起建筑物上下震动
振幅小
危险性较小
横波(S)
传播方向和运动方向垂直
传播速度慢
4km/s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引起建筑物左右摇晃
振幅大
危险性较大
经过的物质性质不同,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会发生变化
应用
地震预警
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
破坏前广而告之
地震勘探
判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找石油、天然气等
物质组成
划分
依据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km
不连续面
地面下平均33km处
莫霍界面
地下约2900km处
古登堡界面
三个圈层
地壳
范围
地表和莫霍界面之间
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位于莫霍界面以外
组成
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
大洋部分薄为单层(只有硅镁层),大陆部分厚,为双层
特点(结构特征)
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平均17km
大陆部分平均33km,大洋部分平均5-10km左右
大陆最厚可达70km(高大山脉处)
固态
不连续面
地下平均33km处
莫霍界面
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地幔
上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80-400km),科学家推断这里为岩浆的主要源地
温度很高,压力很大,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横波和纵波可以通过软流层,说明软流层大多数为固态物质
下地幔
固态
占地球总体积的80%
厚度2800多km
组成
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不连续面
地下约2900km处
古登堡界面
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横波消失说明什么?
地核
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厚度约3400多km
依据地震波的变化
外核
液态的金属物质
铁镍等重金属元素
外核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
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超强的压力将铁原子和镍原子紧紧挤压在一起
以铁和镍为主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常考点
利用地震发生的位置判断地震波变化的情况
注意地壳的厚度
大洋平均5-10km
可看做大洋厚度10km
大陆平均33km
地震发生在陆地或海洋
超过10km或33km
地震发生的位置在地幔
地震波经过莫霍界面时,速度逐渐变小
未超过10km或33km
地震发生的位置在地壳
地震波经过莫霍界面时,速度逐渐变大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
概念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成分
氮气和氧气
作用
使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同时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
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厚度
2000-3000km
最厚的圈层
原始大气
陨石撞击
原始大气包含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氨气、甲烷等
大部分水蒸气和气体源自地球本身
部分水蒸气和气体来自外部空间
有氧大气
蓝细菌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
水圈
概念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组成
海洋(主体)
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作用
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最活跃的圈层
分布
地球生物的活动和影响范围涉及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贯穿其他三个圈层
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
作用
从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
促进太阳能转化
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
改变地表形态
四圈关系
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
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球的内部圈层
岩石圈
厚度100-110km
表面高低不平,被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覆盖
知识拓展
利用纵波和横波的时间差预报地震
纵三横一
黄金逃生时间
地震来时,先感受到上下震动,再感受到左右摇晃
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的主要理论依据
纵波传播速度快,破坏力较小;横波传播速度慢,破坏力较大
地震发生后,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到纵波时发出电磁波预警;
电磁波传播速度远大于横波,因此在横波到来之前向周边发出预警,为民众争取到短暂的避难时间
发布地震预警警报的作用
利于社会公众合理紧急避险,减少伤亡
为重要企业紧急制动提供信息支撑,减少财产损失
遇到地震引起的火灾
将毛巾、棉被等用水浇湿,堵住门缝或窗缝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采取低姿势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