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章 决策
决策是管理学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 分值大。实际状况和想要的偏差提醒管理者潜在机会或问题的存在。组织想要获得的结果,想要结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明确下来。
编辑于2022-01-10 10:24:022 第六章 决策
四、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过程
(一)诊断问题,识别机会。
实际状况和想要状况的偏差提醒管理者潜在机会或问题的存在。
(二)识别目标。
组织想要获得的结果。想要结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明确下来
(三)拟定备选方案。
管理者要提出达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
(四)评估备选方案。
价值或相对优势/劣势、成本、收益、不确定性、风险
(五)作出决定。
仔细考察全部事实、确定是否可以获得足够的信息以及最终选择最好的方案。
(六)选择实施战略。
要制定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和步骤。
保证方案的正确实施, 确保指令能被有关人员充分接受和彻底了解 把决策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执行单位和个人 建立重要的工作报告制度,了解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七)监督和评估
由于内外部不断变化,要不断修正方案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
影响六因素
(一) 环境
1:环境的特点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
市场相对稳定,昨天决策的延续、翻版
市场急剧变化,对经营方向和内容进行调整。
2:对环境的习惯反应模式也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
对于相同的环境,不同的组织可能做出不同的反应
(二) 过去的决策
今天是昨天的继续,明天是今天的延伸。
大多数情况下,采用非零起点
影响程度取决于过去决策与现任决策者的关系情况。
(三) 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
影响其对方案的选择
(四) 伦理
决策者是否重视伦理以及采用何种伦理标准会影响其对待行为或事物的态度,进而影响其决策
(五) 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影响成员对待变化的态度,进而影响一个组织对方案的选择和实施(欢迎变化的组织文化与抵御变化的组织文化)
(六) 时间
1:时间敏感型决策:必须迅速作出的决策
2:知识敏感型决策:对时间要求不高,而对质量要求较高的决策。
五、决策的方法
一:集体决策方法
(一) 头脑风暴法
方法
将对解决某一问题有兴趣的人集合在一起,在完全不受约束的条件下,敞开思路,畅所欲言
四项原则:
1:对别人的建议不作任何评价,将相互讨论限制在最低限度内
2:建议越多越好
3:鼓励每个人独立思考,广开思路,想法越新颖越好
4:可以补充和完善已有的建议,使它更具说服力
时间:1——2小时;参加者:5——6人为宜
(二) 名义小组技术
采用背景
对问题性质不完全了解且意见分歧严重。
方法
召集一些有知识的人,把要解决的问题的关键内容告诉他们,并请他们独立思考,要求每个人把自己的备选方案和意见写下来,然后按顺序陈述意见,再对所有方案进行投票。管理者最后仍有权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这一方案
(三) 德尔菲技术
——兰德公司提出的
主要用于:被用来听取有关专家对某一问题或机会的意见。
步骤:
1:设法取得有关专家的合作
2: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分别告诉专家们,请他们单独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对实现新技术突破所需的时间作出估计
3:在此基础上,管理者收集并综合专家的意见,再把综合意见反馈给各位专家。
4:让他们再次进行分析并发表意见。如此反复多次,最终形成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
运用该技术的关键:
1:选择好专家,这主要取决于决策所涉及的问题或机会的性质
2:决定适当的专家人数,一般10~50人较好
3:拟定好意见征询表
二: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
(一) 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 ——美国波斯顿公司提出
基本思想:大部分企业都有两个以上的经营单位,每个单位都有相互区别的产品-市场片,企业应该为每个经营单位确定其活动方向
横轴——相对竞争地位;纵轴——业务增长率
金牛:低增长,高市场份额(需要投资少,可以产生大量的现金)
明星:高增长,高市场份额(所需的和所产生的现金都很多)
幼童:高增长,低市场份额(需要大量的投资,转变或者放弃)
瘦狗:低增长,低市场份额(都低,应收缩或者放弃)
相对竞争地位往往体现在现有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上,它决定了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和速度,可以给企业带来较高的销售量和销售利润,给企业带来较多的现金流量。
业务增长率有利于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决定投资机会的大小
以“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增长和利润”为假设
(二)政策指导矩阵
市场前景取决于赢利能力、市场增长率、市场质量、法规限制等因素。
相对竞争能力取决于经营单位在市场上的地位、生产能力、产品研究和开发等因素。
三: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
(一) 确定型决策方法
在比较和选择活动方案时,如果未来情况只有一种并为管理者所知,则须采取确定型决策方法
1:线性规划
2:量本利分析
(二) 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法
(三) 不确定型决策方法——1:小中取大法 2:大中取小法 3: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三、决策的理论
一:古典决策理论
又称“规范决策理论”
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
观点
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主要内容:
1: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
2:决策者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
3:应建立一个合理的自上而下的执行命令的组织体系
4: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在于使得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假设:作为决策者的“管理者”都是“完全理性的”,决策环境的稳定与否是可以被改变的,在决策者充分了解有关信息情报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作出完成组织目标的最佳决策。
缺点: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不一定能指导实际的决策活动,从而逐渐被更为全面的行为决策理论取代
二:行为决策理论
赫伯特 西蒙提出“有限理性”标准 “满意度”原则
发现:影响决策者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个人的行为表现:态度、情感、经验等
主要内容:
1:人是有限理性的
2: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的影响,直觉的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
3:由于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决策者只能做到尽量了解各种备选方案的情况
4:在风险型决策中,与经济利益的考虑相比,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起更重要的作用
5: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寻求最佳方案
决策者不注意发挥自己和别人的积极性,只满足于现有的可行方案进行选择
决策者本身缺乏有关能力
评估所有方案并选择最佳方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得不偿失。
三:回溯决策理论/隐含最爱理论
决策事实上只是为已经作出的直觉决策证明其合理性的一个过程
二、决策的类型与特点
2、决策的类型
(一) 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1:长期决策:指有关组织今后发展方向的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
2:短期决策:为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短期策略手段。
(二) 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
1:战略决策:包括组织目标、方针的确定,牵涉组织的方方面面,具有长期性和方向性
2: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是在组织内贯彻的决策,属于战略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
3:业务决策:又称“执行性决策”,日常工作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作出的决策,只对组织产生局部影响。
(三) 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
集体决策:多个人一起作出的决策
优点
1.能更大范围的汇总信息 2.能拟定更多的备选方案 3.能得到更多的认同 4.能更好的沟通 5.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缺点
花费较多的时间、产生群体思维以及责任不明
个人决策:单个人作出的决策
(四) 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初始决策是零起点决策,是在有关活动尚未进行从而环境未受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的。
追踪决策是非零起点决策,随着初始决策的实施,组织环境发生变化。 当原有决策的实施表明,将危及决策目标的实现时,对目标或决策方案所进行的一种根本性修正。 (16章)
(五) 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1: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管理的“例行问题”
2:非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那些偶然发生的、性质和结构不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例外问题”
(六) 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
1:确定型决策:是指在稳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在决策中,每个方案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最终选择哪一个方案取决于对方案结果的直接比较
2:风险型决策:“随机决策”。在这种决策中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不知道哪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自然状态数量和发生的概率已知
3:不确定型决策: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决策者不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即便知道,也不能知道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3、决策的特点
1:目的性:任何决策都含有目标的确定
2:可行性:每个决策的方案都有一定的可行性
3:选择性:决策的关键是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
4:满意性:决策的原则是“满意”而不是“最优”
5:过程性:
a:是一系列决策的综合
b:每个决策本身就是一个过程
6:动态性: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一、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
定义:
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这一定义包含三个涵义:
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
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
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
原则:
1: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要使得决策达到最优,必须
a: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b: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据此控制所有可能的方案
c: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2:现实中上述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
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一切情况的信息
决策者的能力有限,只能制定数量有限的方案
人们对未来的认识不全面
依据: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