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动机、需要和意志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九章、动机理论、动机、需要、普通心理学、意志、马斯洛需要理论、多重趋避冲突。
编辑于2022-01-17 12:41:1410、动机、需要和意志
动机概述
含义、功能及过程★
含义
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灰内部动力
功能
激活功能
发动行为
指向功能
使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
维持和调整功能
体现在行为的坚持性上
过程
目标——诱因(外)——需要(内)——动力——行动
分类
根据动机的性质:
生理性动机
也称驱力,是以有机体自身生物学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包括饥饿、渴、性、睡眠
社会性动机
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如权利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识性动机
兴趣和爱好
兴趣
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爱好
当兴趣不是指向某种对象而是指向某种活动,这种动机就叫做爱好
根据动机的来源:
外在动机
学生为了得到父母、教师的嘉奖或为了避免父母、教师的责备/惩罚而学习
内在动机
儿童认识到了学习的意义或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外在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内部动力
在儿童动机发展的早起阶段,外在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往往先有外在动机,以后才逐渐发展出内部动机
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
倒U形曲线关系
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改变而改变: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提高
跑步,兴奋水平越高越好
随着任务难度增大,动机的最佳水平逐渐下降
下围棋,心如止水
考研,大目标切分成小任务逐一击破
需要
含义
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种类
根据起源:
自然需要
由机体内部某些不平衡的生理状态引起,对有机体维持生命、延续后代有重要意义,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
社会需要
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要求,对维系人类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
根据指向对象:
物质需要
指向社会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而获得满足
精神需要
指向社会精神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而获得满足
需要的层次理论(马斯洛)★★★
内容
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认知、审美)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事情,实现自己的理想
高空体验
观点
这五种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但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成人后才出现
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越高出现越晚;越低力量越强,又叫缺失性需要
前四个
高层次的需要不是必需,但高层次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又叫生长性需要;高层次必须具备更好的外部条件
自我实现
层次划分不绝对,不同人对需要的追求也不同
只有低层次需要满足或部分满足后,高层次需要才会出现,并成为推动个体活动的主要动力;而已满足的不再是的那个IQ安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层级性)
层次越低,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层次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
低级需要满足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
但这种关系并非绝对的,如舍生取义
意志
含义
人类特有的高层次动机
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亩的心理过程
特征
目的性、随意性(意识)、坚韧性
行动过程
准备阶段、执行阶段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双趋式冲突
两个目标都想获得,只能选择其一
双避式冲突
两个目标都想避开,只能避开其一
选择损失小的
趋避式冲突
同一物体对人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
多重趋避式冲突
人面对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作用,无法简单地选择一个而回避另一个,必须进行多重选择
意志的品质
独立性
受暗示性
武断
果断性
优柔寡断
草率
坚定性
动摇性
执拗
自制性
任性
懦弱
每一个意志品质均包含两个对立面
动机的理论★★★
动机的早期理论
本能理论
詹姆斯
人的行为依赖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动物本能外还有社会本能
爱是人的本能
麦独孤
(系统提出来本能理论,是本能论最著名的鼓吹者)
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源泉与动力
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
个体与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和形成的
人类有18种本能
洛伦茨
本能是有遗传决定的,受特异能量驱动的,特有的固定动作模式
行为是本能与学习交互作用的结果
印刻现象
洛伦茨养的鹅把自己当妈妈
弗洛伊德
心理活动的原动力是由与生俱来的本能决定的
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本能的核心是“性本能”
死本能——破坏
驱力理论
伍德沃斯
提出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概念,代替了本能概念
驱力是由于个体生理需要而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
驱力——行为——满足需要、消除紧张——恢复平衡状态
赫尔
驱力减少理论:P=DxH-I
P
行为潜能
D
驱力
H
习惯
I
抑制
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驱力给有机体提供能量——需要得到满足,驱力也就减少了
驱力给行为提供能量
习惯决定行为的方向
诱因理论
斯彭斯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
积极
消极
P=DxHxK-I
P
行为潜能
D
驱力
H
习惯
I
抑制
K
诱因
唤醒理论
赫布柏林
人们偏好最佳唤醒水平和中等强度的刺激水平
倒U形曲线
简化原理
个体经验偏好原理
动机的认知理论★★★
期待价值理论
托尔曼
关键词
目标期待
刺激与刺激的联系S1——S2或反应与刺激的联系S1——R——S2
主要观点
将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绝对因素,而非强化
期待是刺激与刺激的联系或反应与刺激的联系
补充
来源
托尔曼的“认知地图理论”——小白鼠走迷宫实验
自我决定理论
德西
关键词
自我决定行为与非自我决定行为
内部动机
主要观点
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
人类有机体争取自主性、自我决定感、他人归属感来满足胜任感、自主感、归属感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
自我决定行为基于对需要的认识,特点是设计和选择行为,有动机的
非自我决定行为受外在刺激控制,是无动机的
补充
德西的研究结果:
进行一项对于被试而言感兴趣、自发性的活动,如果同时提供外部物质激励,反而会减少对活动参与者的吸引力
结果:
外部动机使用不当会导致内部登记的抵消
自我功效理论
班杜拉
关键词
期待强化
两类期待
自我效能感
自信
主要观点
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
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
效果期待就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成就活动的一个重要维度
获得自我效能感的四种途径:
个体检验(直接经验)
最有效
替代经验
言语说服
情绪唤起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决定了人对活动的选择
决定了人对活动的努力和坚持
影响人与环境互动时的思维
影响人对困难的态度
补充
成就目标理论
德韦克、尼克尔斯
关键词
三标准
两观念
两目标
主要观点
成就目标是个体对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或意义的觉知
三评价标准
任务、自我、他人
两内隐观念
能力实体观(稳定的、不可控的)、能力增长观(不稳定的、可控的)
成就目标分为两种
掌握目标
任务标准、自我标准;能力增长观
成绩(表现)目标
他人标准;能力实体观
艾略特
关键词
区分成绩目标
主要观点
把成绩目标区分为:
成绩趋近目标
对成功更敏感
成绩回避目标
对失败更敏感
平崔克
关键词
引入掌握目标
主要观点
把成就目标分为四种
掌握趋近目标
掌握回避目标
成绩趋近目标
成绩回避目标
逆转理论
阿普特尔
关键词
需要对立
主要观点
人的心理需要是对立的,4种相反的原状态
目的——超越目的
顺从——逆反
控制——同情
自我中心——他人取向
每对动机状态都按相反方向对应排列,当前只有一种被激活
逆转理论试图解释人类动机状态是如何从一端向另一端转化的
归因理论
罗特的控制点理论
关键词
控制点
内外控
主要观点
个体对于强化的偶然性程度所形成的普遍x信念称为控制点
内控
强调结果由个体的自身行为造成或由个体稳定的个性特征所决定
外控
强调事情是由个体之外的因素导致的
补充
人的想法调节人的行为,增加人的行为频率的不是奖励而是人对于做什么会带来奖励的想法
海德的归因理论
关键词
内外因
两原则
内外控
主要观点
事情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内因和外因
归因时常用两原则
共变原则
某个特定原因在不同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联系,该原因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出现,即归因为该原因
排除原则
如果内外因中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人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原因
“内控型”
把成败归因于能力、努力等自身因素
“外控型”
归因于环境、天气、任务等外部因素
补充
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
关键词
三维度
影响力
稳定/不稳定
主要观点
归因三维度
内部和外部
稳定和不稳定
可控和不可控
内外源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
稳定性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
可控性影响个体的努力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强调内部、稳定、可控的维度进行归因,如努力
稳定因素:能力,问题难度;
不稳定因素:环境,运气
若新的结果和过去的结果不同,常归因于不稳定因素
一致则归因于稳定因素
补充
该理论主要说明归因的维度以及归因对成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