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评价类模型
针对数学建模中常用的评价类模型进行总结整理,包括层次分析法、嫡权法、灰色关联分析法、TOPSIS法、RSR秩和比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主要包含硬件平台、 增强适用性、 新颖的传感方案等。科研做这个方向的,可以参考一下!
数学建模思维导图,包括了预测分类模型,聚类算法、分类模型、预测模型、聚类特征选择,用于备战美赛。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评价类模型
层次分析法
基本步骤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目标层
指标层
n个因素
方案层
m个城市
构造判断矩阵
A层中的Ak与下一层中的因素的关系,Bi与Bj的相对重要性
从上到下构造
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
可以得到方案层对于目标层的权重
评价模型
优点
简单明了
定量化数据较少
缺点
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需要看文献构造判断矩阵
熵权法
数据归一化
正向指标
负向指标
计算各指标权重
计算指标变异性
计算信息熵
计算信息熵冗余度
计算综合得分
客观
忽略了指标本身重要程度,主要靠信息来确定权重的
灰色关联分析法
简介
找到各因素对于系统的影响关联度
针对时间序列
选择参考数列
能够代表整个系统的发展趋势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数据关联系数计算
数据关联度计算
参考文献
https://zhuanlan.zhihu.com/p/161536409
灰色综合评价
针对复杂大系统中信息不完备、不全面、不充分的情况
单层次灰色综合评价
确定最优指标集
指标值越大越好,则以各方案中的最大值作为最优标准
指标值越小越好,则以各方案中的最小值作为最优标准
构造原始矩阵
将最优指标集和评价对象的指标构成原始矩阵
确定评价矩阵
计算第i个评价对象与第j个最优指标的灰色关联系数
得到系数矩阵
确定权重矩阵
计算灰色关联度矩阵
权重矩阵*系数矩阵=灰色关联度矩阵
灰色关联度越大,说明对应的评价对象越接近于最优指标
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
模型评价
对数据量没有太高的要求
系统必须是灰色系统
TOPSIS法
充分利用原始数据
一个方案距离理想最优解最近,距离理想最劣解最远,认为这个方案最好
统一指标类型
都转向正向指标
负向指标转向正向指标的方法
取相反数
取倒数
max-a
标准化处理
增加权重
在标准化处理后,权重与标准化矩阵相乘,得到考虑了不同权重指标的标准化矩阵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OPSIS
权重的确定可以利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
https://blog.csdn.net/limiyudianzi/article/details/103410150
确定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计算距离
计算相对接近度
充分利用原始数据信息,定量评价方案优劣
没有用到权重
结合熵权法或层次分析法,可弥补
RSR秩和比综合评价法
中心思想
通过秩转换,获得无量纲的统计量RSR,以RSR值对评价对象的优劣进行排序或分档
列出原始数据表并编秩
整次秩和比法
得到秩矩阵R
计算秩和比(RSR)或加权秩和比
RSR是无权重
WRSR是加上权重的
确定RSR的分布
制作频率分布表,得到概率单位probit
https://www.docin.com/p-2211225521.html
计算直线回归方程
RSR=a+b*probit
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出相应参数
分档排序
https://blog.csdn.net/qq_42374697/article/details/106742248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用于测算效率
两种基本类型
CCR
假设产出效率不变,投入最小化
分析综合效率STE
BCC
投入要素不变,产出最大化
分析纯技术效率PTE
STE(CCR)=PTE(BCC)*SE
有效性
CCR模型的建立
每一决策单元都需要建立一个模型进行单独评价
BCC模型
从CCR模型得到BCC模型
求解模型
效率值指标等于1,就是有效的DEA,小于1的是DEA无效,评价对象的各项指标都需要改进
处理有效性评价具有绝对优势
所要求的样本量较少
对异常量相当敏感
回归分析法
主要用于模型评价,灵敏度分析
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
将数据标准化
根据标准化后的数据矩阵求出协方差矩阵或相关系数矩阵
求出协方差矩阵或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确定主成分,并对各主成分所包含的信息给予适当的解释
得到综合得分
前提
所有变量要与研究目的成正向关系
用SPSS实现主成分分析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a4y1i7Ui
因子分析
感觉主成分分析会了,因子分析应该不用会了吧, 因为主成分更精准
因为我看B站看主成分分析的视频有几万,因子分子才几千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755749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z411q7ht?from=search&seid=8386107130017158223&spm_id_from=333.337.0.0
对原始变量进行综合简化,客观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分析前,先进行相关性检验,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相关性,才能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
分层聚类法
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结合TOPSIS法
结合熵权法或层次分析法
暂时还没懂,等学之后的课程再说
确定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