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机制知识总结,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制度两部分内容。
编辑于2022-02-04 02:17:5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机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宏观调控
宏观经济运行与政府的经济职能
宏观经济运行
总供给和总需求
总供求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年的最终产品和劳务
社会总供给=国内供给+国外供给=国内生产总值+进口总值=消费+储蓄+政府收入+进口
总需求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社会总需求=消费+投资+出口+政府支出
扩展
投资,消费,净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的三辆马车,出口大于进口为贸易顺差,平衡时叫做贸易平衡,出口小于进口,叫做贸易逆差
价格因素对消费需求影响最大
价格弹性
等于0,无弹性
0到1,缺乏弹性
等于1,单一弹性
大于1,富有弹性
无穷大,弹性无穷大
社会总供求和社会总需求的三种状态
总供求平衡状态,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
扩展:宏观调控的目标
基本目标:社会总供求的平衡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
首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
扩展:宏观调控的任务
基本任务: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最主要的是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公平收入分配
首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最主要的是社会总供求平衡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通货紧缩
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
通货膨胀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
劳动力供给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向社会再生产过程提供的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供给受到社会人口及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等多种因素影响
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
就业不等于全部就业,就业率是就业人口与总劳动人口的比率
失业的概述
摩擦性失业(劳动者自己想换工作)、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转型产生的失业,劳动技能和工作内容不匹配)、周期性失业(经济萧条阶段产生的失业)
经济增长的方式
粗放型(增加生产要素,如增加工人,扩大规模) 集约型(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
经济发展周期:衰退、萧条、复苏、繁荣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概述
货币的发行量超过实际需要的引起的货币贬值
通货膨胀分类
需求拉上型:货币供应量过多
成本推进型: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导致物价上涨
供求混合型:需求拉上型和成本推进型共同导致
结构型:部分产品价格上涨
通货膨胀的影响:价格失真,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引起新的供求矛盾;对固定收入的人不利,对利润收入者有利;短时间促进就业;出口下降,外汇减少,本币贬值
金属货币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率一般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 GDP折算指数来衡量
通货紧缩概述
货币供应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
会加重债务人的负担,加大银行坏账风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必要手段
1.市场机制具有自发性(出现假冒商品)、滞后性(事后调节)、短期性、和不确定性的弱点
2.市场机制无法限制垄断
3.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
4.市场机制不能提供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特点
非排他性,非竞争性,非营利性
公共产品的分类
纯粹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
5.在外部不经济时表现失灵
外部经济
为他人受益,无需提供报酬
外部不经济
让他人受损,没有承担成本
政府宏观调控概述
宏观调控的特征
1.以总量调控为主要目标
2.以间接调控为主要调控方式
3.以物质利益激励机制为主要调控手段
宏观调控的含义
主体是政府 调控对象是国民经济总体,调控中介是市场
宏观调控的调控方式(是否有市场这个中介)
直接调控
间接调控
宏观调控的手段
计划手段
经济手段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汇率政策 价格政策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舆论手段
宏观调控政策和体系
财政政策的含义
是指政府通过调节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手段
财政收入:税 费 利 债
财政支出
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无偿的单方面转移,如社保) 一般性支出(因公出国,公车购买;公务招待)
预算盈余(收入大于支出) 预算平衡 预算赤字(收入小于支出,解决办法:向公众借钱;向央行借钱)
财政政策的手段
国家预算:主要手段
税收: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国债
财政补贴
财政投资
货币政策的含义
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的手段
利率
名义利率: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利率
实际利率:经过通货膨胀后的利率
基准利率:有普遍参照物的利率
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要拿百分比钱给央行)
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
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政府债券)
产业政策的含义
政府调节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结构
产业政策的分类
产业组织政策:鼓励和扶持具有竞争力高效益的产业组织形式的发展
产业结构政策:引导产业结构向优化方向变动和发展
收入政策
利率优先 兼顾公平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制度
国民收入
GNP: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本国国民的最终劳动产品或者劳务
GDP:一个国家领土的最终劳动产品或者劳务,多采用GDP指标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余额
GNP=GPD+国外净要素收入(NFP)
NI(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GNP)-资本折旧(就是机器在一步步被消耗,扣除的资金)-间接税净额
PI(个人收入)=国民收入(NI)-(税+未分配利润+社保)+转移支付
国民收入的分配
初次分配
再分配
国家预算(主要方式)
银行信贷
劳务费用
价格杠杆
个人收入分配(初次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就是劳动者提供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
按劳分配的原因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前提条件
劳动存在重要差别是直接原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是物质条件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资本分配
按劳动力要素分配
按智力要素分配
按技术要素分配
按管理要素分配
按信息要素分配
风险收入与机会收入
按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分配
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公平是效率的保障
十八大提出,初次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三大层次
社会保障的特征:强制性、公平性、全民性、最低保障性
社会保障的功能
保障基本生活:最直接的目的;维护社会稳定:安全网;促进经济发展:助推器,稳定器;保持社会公平:调节器;促进国民幸福
社会救助是最低层次
社会保险具有普遍性、强制性、互济性、储蓄性、补偿性
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低保障高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