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手冲咖啡机测试体验报告
手冲咖啡机测试体验报告,主要包括测试者信息、手冲咖啡基本知识、测试过程、情怀四部分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茶文化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总结了中国茶文化知识,大纲概览。喝茶有益健康,望大家都能喜爱我们的国饮。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手冲咖啡机测试体验报告
1. 测试者信息
I. 基本信息:女,30岁
II. 近期状态:控制饮食,健身
III. 咖啡知识与喜好度:新手,口味偏好luckin美式和生椰拿铁/starbucks的坚果拿铁;对速溶咖啡的喜好度不高
IV. 咖啡饮用频率:1-2次/周
2. 手冲咖啡基本知识
水温
深度烘焙:85-90
中度烘焙:90-93
轻度烘焙:93-95
水温过低,口味偏酸 水温过高,口味偏苦
水量(粉水比例)
一般是1:15或者1:16配比
如果冷萃比例需要更大一些
根据咖啡饮用者自身喜好度
研磨度
研磨方法
手磨:手磨可以人为掌握力度和速度,会降低机器对豆子的磨损和高速研磨对豆子口感和风味的破坏
机磨:对机器的要求,最好有个拨粉片,降低残留,保证精准度
颗粒大小
极细粉--适合意式咖啡
细粉--适合挂耳咖啡/冷萃冰滴
中细粉--适合手冲咖啡(白砂糖颗粒大小)
中粉--不容易萃取过度
粗粉--适合法压壶
原理
粗细度,影响咖啡本身的口感和风味。
研磨的越细就会加大萃取阻力延长萃取时间,提高萃取率
过度萃取会增加咖啡的浓度,降低芳香程度;苦涩感明显
萃取不足会导致咖啡偏酸,浓度偏低;口感轻盈,寡淡无味
萃取时间
三段式(按1:15粉水比)
闷蒸阶段,15-30秒--30g水
第一段:30-60秒--100g水
第二段:60-90秒--170g水
第三段:90-120秒--240g水
7/手冲到哪时候才停
整个手冲咖啡冲泡过程从温杯到装杯喝到口里的过程,时间不能超过2分钟,否则手冲咖啡的味道就会变酸、变涩,失去手冲咖啡本应有的香醇
闷蒸时间取决于豆子的新鲜度,越新鲜越适合拉长一点时间
三段式萃取
一段:酸(脂肪酸等)
萃取不足-口感尖酸
二段:甜(糖类等)
三段:苦(咖啡因等)
萃取过度-口感苦涩
手冲咖啡硬核比例
浓度:1.15-1.45%
萃取率:18-22%
咖啡过萃的因素
研磨过细,萃取越高
温度越高,萃取越高
时间越长,萃取越高
压力越大,萃取越高
粉水比越高,萃取越高
冲泡姿势与方式
冲泡姿势
点滴法:耗时,操作难度大,风味缺乏酸味和苦味,口感不够层次;易突出甘甜味避免酸涩苦味。
松屋法:源于日本,风味可以保持较长时间。
学院派:要求水流细腻垂直稳定均匀,无法形成风格和特点。
搅拌法:口感浓郁,容易过度萃取,使风味变差。
火山冲:源于日本,多次闷蒸,适合深烘豆
手势
水流90°垂直注入,越垂直的话,会越好控制注入点以及注入后的翻滚方向,从而达到更均匀
抓稳手冲壶,在中心以水滴浸泡咖啡,点滴速率视乎粉层反应做出不同的滴速。越新鲜的咖啡,粉层吸水膨胀的反应越强烈,这时可以适当减缓一下点滴的速度
冲泡方式
1. 三段式手法冲泡,由内向外转圈再转回中间,第一次闷蒸,接下来三次,最后定点向中间注水,目的是为了避免咖啡因为多次搅拌萃取后尾段产生杂质,容易造成涩味和杂味。
2. 将一次冲煮平均分为5段进行注水,第一、二段为总注水量的40%,决定了咖啡风味的走向(酸与甜之间的平衡)。而第三、四、五段为总注水量的60%,决定了咖啡的口感强度(醇厚度)。
3. Bypass,适用于咖啡豆品质不足的情况或者美式咖啡,即萃取过后加水(加水量不应超过咖啡水量)
萃取更多酸甜物质,苦味大量析出前完成萃取,增加粉量,减少注水量,短时间,高浓度,低萃取率
冲泡步骤
3. 测试过程
测试
测试定量
咖啡豆选用中度烘焙lavazza意式浓缩
测试结果
个人口感喜欢第二次萃取的口感,中等酸度,中等苦涩;多数情况喜欢先喝美式苦涩的口感之后加奶,使剩余咖啡口感丝滑,入口更温柔,减少结束后口腔中残留的苦涩感。并且会使心情放松。
器皿
鹅颈壶
我手感壶的大小和装适量水的重量正好
我觉得壶盖很简约比较好看,但是拿取放置有种少个支架的感觉
壶内的水位线稍微有点难以观察
内径4-5mm:壶嘴细且长,水流会比较细且比较稳定,适合新手;但也导致加大水量时,水流的冲击力道很强。
内径6mm以上:本次实验使用的壶嘴大概在6mm,鹅颈式细尖嘴设计,更有效的控制水流速度,流量及方向。
9/鹅颈直径多大才对
0.9L适用于2-4杯 0.5L适用于1-2杯
滤纸
温杯、洗纸,帮助贴合杯壁
滤杯
导流槽帮助排气
遇到的问题
1. 咖啡豆研磨机的残留和电子秤的精度可能会导致咖啡豆称重前后的分量。
2. 实验中因咖啡粉颗粒过细或者注水速度导致的滴滤过慢从而导致过度萃取影响口味。
3. 新手对于控制水流仍然不稳,会出现刚开始断断续续,后面因为时间不足选择大量注入的情况,加重萃取率。
4. 没有搅拌,可能会造成咖啡萃取不均匀
5. 每位测试者接受程度不同造成体验感不一致情况
6. 实验时间过长,咖啡萃取后时间放置过久,错过或者影响了咖啡的新鲜味道
7. 实验场地封闭,且次数过于贴近频繁,咖啡的香气相融合,影响判断
4. 情怀
研磨方式
磨豆机
咖啡豆历经日晒生长结果,经过无数工人的挑选和加工不应该在磨豆机无情的切割下失去原本的香气。且机器研磨会比手动研磨温度会稍微高一些,高温会破坏咖啡豆的芳香
手磨
花费时间和体力来手磨咖啡是对咖啡豆的尊重和爱护,也是对自己挑剔的口感的朝圣之旅。
立足点
全球
手冲壶
功能:精确加热,控温,保温,我认为如果立足于全球的卖点的话,还应该设置摄氏度和华氏度之间的切换
分享杯
咖啡vs茶
全球化趋势,使国内外风潮相互碰撞融合,西方有手冲咖啡,中国有功夫茶,他们虽然口感和香气不同,但是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都可以是独处时修身养性的伴侣或者是和朋友客户小聚时分享信息的佐料。他们对咖啡(茶叶),水,技术,都有一定的要求。我只分析中国市场,对于打工人来说喝咖啡的饮用场景和动机多是办公室和提神醒脑,而(奶)茶多是居家休闲娱乐和喜爱的口感。手冲咖啡的分享杯和茶里面的公道杯功能也差不多,都是为了公平,把多次萃取的咖啡相结合然后分享给三五好友,或者第二泡第三泡茶相融合分给在座。这样就不存在谁先喝到的咖啡(茶)味道更浓,后面喝到的更寡淡了。 当今,这两种也都各自有其各自的技术比赛,手冲和茶艺大赛。其中雅安蒙顶山的“龙行十八式”所用的长嘴铜壶也和鹅颈壶有些异曲同工之妙,他们既是一种娱乐方式,又是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