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济学常识-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思维导图,包括:1.微观经济学(个体经济学或小经济学);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3.学些微观经济学的好处;4.市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5.供给和需求(市场运行的左右手)。
编辑于2022-02-07 15:55:34经济学常识之微观经济学
1. 微观经济学(个体经济学或小经济学)
是以企业、家庭和单个市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供求行为与价格间的关系等经济行为
与宏观经济学互相补充,资源充分利用和资源合理配置
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2.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资源的稀缺性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要放弃的另一样东西
1、社会中的企业、个人、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 2、在做选择时一定要权衡机会成本
3. 学些微观经济学的好处
经济实惠之学(人人都能从微观经济学中淘到宝贝)
成功幸福之学(使人幸福)
1、指导经济实践、 精明的参与经济生活2、有助于了解生活的世界 3、用最低的价格买到更超值的商品
4. 市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
(市场)四个含义
商品交换场所和领域
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消费者之间各种关系的汇合和总和
有购买力的需求
现实顾客和潜在顾客
基本特征
平等性
竞争性
功能
促进社会分工
创造财富
增加社会财富
促进经济增长
原则
自愿(市场交易的基本)
平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
公平(市场交易的灵魂)
诚信(市场活动的基本精神)
5. 供给和需求(市场运行的左右手)
供给(生产者提供商品的意愿和能力)
生产成本的高低
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相关产品的生产情况
生产者对产品的预期
政府的相关政策
影响因素
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都指供给数量的变动
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变动
需求(消费者意愿和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能力)
商品本身的价格
相关商品的价格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消费者的嗜好
消费者对未来商品价格预期
人口规模
影响因素
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都指需求数量的变动
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变动
价格弹性
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明显,这种物品需求富有弹性,反之缺乏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大于1 富有弹性
小于1 缺乏弹性
等于0 没有弹性
需求弹性影响因素
商品的可替代性
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性
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占的比重
商品往往随着时间变长而需求更富有弹性
供给弹性影响因素
时间因素
生产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
产品的生产周期
不同物品的价格弹性系数
需求有弹性的行业买主不接受物品价格的上涨,需求取决于价格
需求没有弹性的行业,买主不在乎价格上涨(香烟)
6. 消费者
消费者效用
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意程度
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
基数效用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基数效用论的边际效用分析法)
序数效用无法具体衡量,不能求和,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者等级表示(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无差异曲线
冲动消费
容易受情绪因素影响、受人为气氛影响、态度倾向犹豫和动摇,形成过度消费
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边际是经济学的关键用语,增加的意思)消费者多消费一单位商品而得到的新增效用
总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
在效用未达到饱和程度内,随着所占有物品的增加,总效用是增加的,最后增加的那一单位物品所带来的效用是递减的,当效用达到极大值时,边际效用=0;超过极大值时边际效用为负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消费的变化(有相近替代品的物品需求弹性强)
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7. 沉没成本
已付出不可收回的成本
如何避免沉没成本
尽量避免决策失误
通过合资或双边契约减少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的门槛效应:高沉没成本的产业具备低边际成本的特性,从而形成了行业高进入门槛(庞大硬件投入的资本密集产业:能源、交通、房地产、医药等)
8. 生产成本分类
标准成本
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通过加工使之成为半成品或成品,使它的使用价值变成了另一种使用价值
人工: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资源、可用工资额、福利费等
费用
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厂房、机器、车辆及设备等设施及机物料及辅料,通过折旧计入成本
通过维修,定额费用,机物料耗用和辅料耗用
不可变成本和可变成本
不可变成本(固定成本):(短期内)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固定资产折旧、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
可变成本(变动成本):总成本中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项目-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值
平均成本
AC=TC/Q 总成本:TC,总产量:Q 降低平均成本是每个企业的目标
9. 产权
财产的实物所有权和债权
产权的三层含义
原始产权:对资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支配权
法人产权:法人企业对资产所有者授予其经营的资产享有占用、使用、收益与处分的权利
股权和债权:原始出资者(或债权人)能利用股东的各项权利对法人企业产生影响,但不能干预企业经营活动
10. 市场竞争
完全竞争:一个市场完全靠一只看不见的手即价格来调节供求
具备两个因素
所销售物品完全相同、
买方和卖方都很多且规模相当
四个特点
生产者所能提供的服务是无差别的
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
市场上各种资源能够自由流动
买者和卖者对市场的情况有充分的信息
垄断竞争和条件
生产集团中有大量的企业生产有差别的同类产品,产品有非常接近的同种替代品(如牛肉面、火锅等)
生产集团中企业的数量非常多,厂商都认为自己的影响很小,不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反应和报复措施
厂商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因此进入和退出生产集团比较容易(如修理、糖果零售业)
每个竞争对手可以彼此独立行动,互不依存。一个人的决策对其他人的影响不大,不易被察觉,不用考虑其他人的对抗
11. 差别定价
实现利润最大化
差别定价的方法
顾客细分定价(机票:商务票,经济票)、自来水、电:工业用电水,居民用电水)
严格支出管理
产品形式差别定价(彩电,硬盘;普通的裙子和镶了花的价格相差很大)
形象差别定价(品牌,外包装好看的价格高)
地点差别定价(火车上、中、下铺不同的价格;超市矿泉水和游乐场所的价格不同)
时间差别定价(寒暑期的机票价格比平日高)
12. 成本最小化
如何控制成本
重视技术进步
将无效消耗控制在最低点
成本控制阶段
内涵成本控制阶段(原材料、生产成本等控制,目的打好生产基础)
外延成本控制阶段(对销售成本、生产成本、行政成本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
13. 社会再分配
再分配的原因
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需要(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国防安全)
加强重点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需要
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需要(养老,医疗,失业等)
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应对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等)
再分配的手段
收入税(居民和企业等各收入主体当期得到的初次分配收入的税收)
财产税(居民等财产拥有者,根据财产状况依法缴纳的动产和不动产税,如:房产税,遗产税等)
社会缴费(居民为维持当前和未来的福利。如失业保险、退休金、医疗保险等)
社会福利(居民从政府获取的、维持最基本生活的收入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福利(退休金,医疗保险等)和社会救济金(困难补助、救济金)
其他转移支付(政府内部转移收支、本国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间的援助,捐赠,会费缴纳等)
税收
税收的基本概念
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税收分配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利
税收是用法律建立起来的分配关系
税收采取实务或货币两种征收形式
税收具备强制性、无偿性和相对规定性(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率与边际税率
税率: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或比例关系
边际税率:征税对象数额的增量中税额所占的比率
基本的税收
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
所得税(收益税)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20%,需要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10%
财产税(房产税、契税、车辆购置税、车船使用税等)
行为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
资源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