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思维导图,包括区分观察和评论、体会和表达感受、感受的根源、请求帮助、表达感激、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等内容。
编辑于2022-02-10 10:49:48非暴力沟通
让爱融入生活
所得:让对方知道我在努力得体会他的意思,他的感受;我要倾听他的情感和需要。
非暴力原则:乐于互助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观察结果,感受,感受原因,请求
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愿望,诚实清晰表达自己,尊重倾听他人。
是什么蒙蔽了爱
道德评判:不要将价值判断与道德判断混为一谈,直接说出我们得价值观,而非指责他人。
围绕人的需要来考虑问题
比较:
回避责任:以负责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强人所难: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这四类属于异化的沟通方式,这四种方式容易让我们忽略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导致爱被蒙蔽。而异化的沟通方式源自于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
区分观察和评论
不要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要不带评论的观察。
观察:具体依据的事件+个人感受(我认为)
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
体会和表达感受
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区分感受和自我评价
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更有助于我们清楚的表达感受
感受的根源
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反应
责备自己
指责他人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把愿望说得越清楚, 他人也就越可能做出积极得回应。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不如把批评换为需要,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较有可能做出积极回应。
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请求帮助
提出具体请求
请求越具体越好,不要抽象化:我希望你给我自由换为我希望无论我做什么,你都能点头支持我。
在这里面“自由”就是抽象的词语,把自由具体化到一件事上,对方更容易给你积极的反馈。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而不是不希望他做什么。例如:少花些时间在工作上换为多陪陪孩子。
明确谈话的目的:明确的请求配合上感受和需要,会让交流更加有成效。
请求反馈:请求反馈,能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让对方充分表达他理解的意思。
了解他人的反应
对方的感受:听到我说这些,你的心情怎么样?
对方正在想什么,具体哪方面的想法:我想请你谈谈我的建议是否有可行性,如果不太行,哪些因素会妨碍建议的实施。
这就是具体到对哪有什么想法
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在集体讨论时提出请求:在参加集体讨论时,说清楚我们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反馈,清楚发言的目的。
区分请求与命令:请求是在对方拒绝我们的请求时,我们愿意去体会他们拒绝我们的理由,而不是埋怨对方拒绝我们。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在表达时,要让对方明白我们也在乎着对方的感受。
请求越具体越好,避免抽象化的词语;把自己想要的回应讲的越清楚越好;请求他人的反馈,以保证自己理解的正确;在发出请求时,表达我们并不像强人所难。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
用全身心倾听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把注意力放在他人的需要上,而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给他人反馈:如果一个人说话时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
保持关注:在解决或询问他人的请求时,为他人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不要过早的提及他人的请求,否则可能会无法传达我们的关心。表达理解→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当我们痛苦的无法倾听时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大声提出请求
换一个环境,调整自己
倾听的力量
倾听是我们用于面对自己的弱点,预防潜在暴力
倾听可以让我们了解他人的“不”,了解沉默所反映的感受和需要。
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是培养对自己的爱
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行动/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处于责任,内疚,恐惧,羞愧
关于自责:出现自责,是因为我们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我们学会专注于自己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就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符合我们的心愿
处于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不是处于憎恨、内疚、羞愧
非暴力沟通的忧伤:了解自责所反映的需要,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然后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考虑如何满足自己的需要
爱惜自己的关键之一就是同时包容那两个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对过去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
自我宽恕:人们在做选择时,总是服务于自身的需要及价值观。当我们为某一行为感到后悔时,问自己:“我做那件事情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
在评价自己的行为时,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不在依赖羞愧、内疚、恼怒等心理来寻求改变,让爱主导学习和成长。
充分表愤怒
为什么我们会生气:生气的原因在于我们我们的想法----对他人的批判和指责。 我们要学会区分外在刺激、内在原因。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导致不同的感受,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生气时是哪方面的需要未得到满足。而不是一味的考虑别人的过错。
在愤怒产生时,学会看内在原因,去探索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如果意识不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一心考虑别人的过错,我们难免会生气。
合理的愤怒?:有时候家长或老师会认为自己的愤怒是合理的,不如孩子未认真对待学业的情况,其实这也是不合理的,所有的愤怒都是因为我们本身有些需要未得到满足。与
其沉浸在“合理的愤怒”中,不如倾听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依然记得要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慢慢地练习这样对待愤怒:我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对方极其行为。
暴力的种子:满脑子是非对错,把某些人看作贪婪的人,不负责任的人等,那么我们就很难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停下来,呼吸→避免指责→体会自己的需要→表达为满足的需要。
我们表达愤怒时不再是人们熟识指责对方甚至不再是歇斯底里地吼叫,而是说出自己的需要,那些为满足的需要。
先倾听他人:在表达自己前,先倾听他人的需要。因为对方如果还处在某种情绪中,他们是很难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的。一旦他们得到倾听,他们也会愿意静下心来倾听我们。
倾听他人,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不纠缠于他们的想法是否与自己相异,就会容易接纳对方的想法。在谈话时,如果对方觉得自己受到了指责,那就暂停下谈话,并去理解他们的痛苦。
因为人们如果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他们会很难体会别人的痛苦,这样谈话不会起到彼此了解体会对方感受和需要的作用。
给自己时间:短时间内我们可能无法自如的运用非暴力沟通,给自己足够的耐心,用这样的句子去练习:我不喜欢什么,是因为我什么样的需要未满足。这样我们就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的需要上,而不是考虑他人有什么错。
生气时,请静下心来,关注是自己的什么需要未得到满足,然后说出我们的需要和感受,而不是指责对方
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使用强制力的目的是出于防卫而不是伤害对方,比如抱住年幼的孩子不然他跑到公路上去。在使用防卫性的强制力时,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而不是评价对方及其行为。
比如在把跑到公路上的孩子抱到安全地方后,如果家长采取打屁股的方式或骂他:”跑到公路上是不安全的,你怎么这么不小心?“ 这种方式是在惩罚,违背了强制力的目的---保护孩子。
惩罚的类型
体罚,指责,否定他人、威胁
惩罚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满足需要,但惩罚会打消主动性,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而出于爱的改变会让人们主动的去满足彼此的需要,非暴力沟通看重每个人选择生活的自由。
重获生活热情
倾听内心的声音:突破社会文化的局限性,勇于把个人需要和想法表达出来
社会文化的局限性:把个人需要看作是消极的,具有破环性的。
解决内心冲突:把自己的内心冲突写在纸上,直观的去面对自己的矛盾想法
心灵环保:不要试图去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
表达感激
赞扬的动机:赞扬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因为一旦赞扬产生,即意味着我们可能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上。与其赞扬,不如表达对方的某一行为让我们产生何种感受,比如:对方做了什么事情是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我们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接受别人的感激,也要勇敢表达自己的感激:社会文化局限性,我们常常因为受到别人的感激而感到不自在,表现的过分谦虚。不如坦率的接受别人的感激,表达自己能够帮到他,自己也感到很高兴。
以往我在收到家长或朋友的感谢后,都会尽量的表达出自己这么做是应该的,让他们不必放在心上,对了这一章,我突然意识到这样 的表达不如说:能帮到对方,我感到特别荣幸。
生气的最终因素是我们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所以在我们生气时,请先不要发怒,尽量静下来,想想是我们哪方面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深入了解愤怒
倾听不意味着理解,在倾听时,我们并不需要分析问题,我们只需要一心一意的体会就可以
要倾听他人,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
多花些时间陪陪孩子是你的请求,说出自己希望对方做什么。
这就是不希望他做什么,不希望他在工作上化那么多时间,那他可以花费时间的选项还有很多,所以他做出的反馈可能不是ni'xiang要的。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