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50种认知偏差
50种认知偏差,防卫性归因:作为一名暗自担心自己发生严重意外事故的见证人,当我们与受害方共情时,我们会减少对受害方的指责,增加对攻击方的指控。
编辑于2022-02-15 21:44:2450种认知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常根据个性和性格来定义别人,但会用情境因素来帮自己开脱。
举例:小红上课迟到了,她就是懒;你上课迟到了,早上天气不好。
自利性偏差
我们的失败是形势所迫,我们的成功是理所应当
举例:你赢得奖项是因为努力工作绝非他人帮助或者运气;而你考试挂了是因为昨晚觉没睡好。
内团体偏私
相比于外部,我们会更偏爱同属一个内部圈子的人
举例:小明和你同属一个组合,所以相比于小红你会更喜欢小明
从众效应
思想、潮流和信仰会随着越来越多人的接受而增长
举例:小红相信指尖陀螺对她的孩子有益。于是小明也相信了这一点。
团体迷思
为了为群体中保持和谐一致,避免冲突,我们会作出非理性决策
举例:小红想去吃冰激凌。小明想去买T恤。于是你建议去买了冰激凌图案的T恤
光晕效应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有正面特质,这种正面的印象会蔓延到其他的特质上。(该效应也适用于反面特质。)
举例:小兰怎么可能会是个刻薄的女孩;她长得那么可爱!
道德运气
胜利源于拥有高尚的道德;失败则归咎于道德低下。
举例:文明X之所以赢得了战争Y是因为他们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
错误共识
现实中支持我们观点的人要比我们想象中的少。
举例:“大家都这么认为”
知识的诅咒
一旦我们知道某件事,我也会假设别人也知道这件事。
举例:小丽是一名教师,她很难站在她新学的角度来理解他不懂的地方
聚光灯效应
我们会高估他人对自己外表及行为举止的关注程度
举例:小红担心那个人都会注意到她穿的那件有冰激凌图案的T恤有多烂。
可得性启发法
做决定时,我们会依赖于脑海中直接浮现的例子。
举例:当试图决定去哪家店时,你会选择最近经常在广告上看到的那一家
防卫性归因
作为一名暗自担心自己发生严重意外事故的见证人,当我们与受害方共情时,我们会减少对受害方的指责,增加对攻击方的指控
举例:小红因为玩手机的绿故在绿灯前停留了太久,结果导致她的车被追尾了。小刚-大家都知道他也喜欢开车和用手机发短信,他下车后对撞小红车的人大喊大叫。
公开世界谬误
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个世界是公正的,我们认为遭受不公是活该。
举例:小红钱包被偷了,这是因为她嘲笑了小刚他们的T恤一所以这是报应。
朴素实在论
我们相信自己观察到的就是客观现实;而其他人则是不理性,不知情或者有偏见的
举例:我看到的是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一其他人都是白痴
幼稚的愤世嫉俗
我们认为自己观察到的就是客观现实,而其他人的所作所为都会更加以自我为中心且有所图谋
举例:网上最能体现朴素犬儒主义的一句话:“这个人,怎样怎样,不是蠢,就是坏”
弗拉效应(又名巴纳姆效应)
我们容易将我们的个性归纳为模糊的陈述,即使它适用于更为广泛的人群。
举例:这个星座运势太准啦
邓宁·克鲁格效应
知道的越少越有自信,知道的越多越不确定(无知者无畏)。
举例:“小刚自信地向大家保证,冰激凌里不含海藻提取物,他并,没有乳制品行业工作过。”
锚定效应
做决定时我们会依赖先前得到的资讯。
举例:现在是五折促销?这简直太划算了
自动化偏差
我们依赖自动化系统,有时候我们会过于信赖它,以至于其自动纠正过程会影响其原本正确的决定。
举例:手机的自动化纠错功能把”its“替换成“it's“于是你假定”it's“就是正确的
谷歌效应(又名数字失忆症)
我们倾向于遗忘那些容易通过搜索引擎得到的信息。
举例:大脑很聪明,选择性的记住那些有用、易失去的信息,至于随处可得的信息,只要记住获得方法就行了。
逆反抗拒
当被要求做某事的时候,我们会故意反着来,尤其是当我们感到个人的自由受到威胁时候。
举例:一个学生拒绝写作业,即使她的家人都要求她去完成
确认偏差
我们倾向于找到并记住那些能够证实我们认知的信息。
举例:你会根据少量的证据就佐证一个阴谋论,而无视其相反的证据
逆火效应
那些反面证据有时候会产生逆向效果,致使我们更加坚信自己之前的观点。
举例:政府很可能伪造了那些用来否认你所相信的阴谋论的证据
第三人效应
我们相信别人比我们自己更加容易受到大众媒体所宣传的消费习惯的影响
举例:显然你已经被媒体洗脑了
信仰偏差
我们判断一个论据的强弱,不是看他对结论的支持度有多强,而是看他在我们心中有多大的可信度。
举例:小红提到了她对你的阴谋论的支持理论,尽管她没有什么证据,你还是全心全意采纳了这一理论。
效用层叠
由于融入社会的需要,集体信念会通过公众传播变得更加可信。
举例:中国有一个成语叫:“众口铄金”。只要人足够多,威力就足够大。
衰落主义
我们倾向于对旧时光充满浪漫想象,而对未来充满消极态度,认为社会和结构大致上一直在衰退。
举例:在我那个年代,孩子们可不会是现在这种态度
维持现状偏见
我们倾向于让事物保持原状,而偏离原来的变动会被认为是一种损失。
举例:尽管这个应用的条款侵犯了小红的隐私,她仍然不会选择去使用另外一个应用。
沉没成本谬误(又名投入升级)
我们付出的成本的多少,会影响我们当前的决策。
举例:投入1分钱,就会再投入1块钱
赌徒谬误
我们会认为某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受到过去事件的影响。
例子:小丽掷硬币已经连输9盘,她下一盘一定会赢
零风险偏好
我们倾向于将更小的风险降低为零,而不是选择减少更多的整体风险的另一种方案。
举例:你或许应该购买保修服务
框架效应
针对同一个问题,我们常常会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举例:一个医院对一个重症的治愈率为99%,你会觉得这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很高。但是如果该医院对此重症的治疗历史是:在一万个治疗案例中有100个人死亡,你又会觉得这个医院医疗水平很低,其实是一件事情不同的表述而已。
刻板印象
尽管没有关于个人的信息,我们仍然普遍认为某个普遍群体具有特定的某些个性特征。
举例:中国人都会功夫、印度人都喝恒河水、伊斯兰教教徒都很暴力、美国人都很开放、德国人都很严谨、法国人都很懒散、韩国人都很好看。
外团体同质性效应
我们认为团体之外的某个群体具有同质性,而自己团体内部的成员较多元化
例子:小丽不玩游戏,可她认为所有游戏玩家都一个德行
权威偏见
我们更加相信并且经常被权威人士的意见所左右。
例子:我的老师告诉我这样做是对的
安慰剂效应
如果我们相信一种治疗方法会起作用,它往往就会产生一定的疗效。
举例:给小丽安慰剂在治疗她的疼痛,她的疼痛减轻了
幸存者偏差
我们往往会倾向于关注在一个过程中存在下来的事物,而忽视那些失败的事物。
举例:小刚告诉小丽她的钱包生意一定会很好,因为有一家成功的时尚公司采用了相同的策略。(但其实还有另外10家采用相同策略的公司失败了。)
精神活动过速
我们对时间感知会因创伤、药物使用和体力消耗而发生改变
举例:当那辆车要撞到我时,时间几乎停滞了
琐碎定律
我们经常会对琐碎问题过于重视,而往往回避了更为复杂的问题
举例:一个地方市政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讨论自行车道和自行车棚的问题,而不是想办法帮助无家可归的人
蔡加 尼克效应
相较于已完成的工作,人们更加容易记得未完成的工作
举例:在任务清单上的所有任务都勾销之前,小刚会一直为自己未完成任何任务而感到内疚
宜家效应
我们会对自己亲身参与制作的事物给予更高的价值
举例:你难道不爱一个花了我20美元的茶壶吗?它上面的涂绘可是我自己亲笔画的
本·富兰克林效应
我们喜欢帮助他人;相比于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更有可能帮助那些我们帮助过的人。
举例:我们帮助过的人,我们已经投入了很多时间、资源去帮助他们,我只会承诺升级,很难放弃。
旁观者效应
在一旁围观的人越多,挺身而出去帮助受害者的可能性越低。
举例:当有人在斗殴中受伤时,围观的那群学生里没人去打911求救。
可受暗示性
我们,尤其是儿童,有时会把提问者所提出的暗示想法误认为是自己的记忆
举例:你是在你妈妈打你之前还是之后摔下沙发的?
虚假记忆
我们会错把想象当作真实的记忆
举例:小刚清晰地记得小红说了一个关于菠萝的精彩笑话,而实际上这个笑话是从电视节目中听来的
隐记证
我们会错把真实的记忆当作想象
举例:小刚记得他参观了一个墓地,但他非常确定这只是他做的一个诡异的梦
集群错觉
我们会在随机的数据中找到模式和“集群"
举例:小丽,看那个云彩像不像你的猫?”
悲观主义偏差
有些时候我们会高估了产生不好结果的可能
举例:一切都不会好转
乐观主义偏差
有些时候我们对产生好结果的可能会过于乐观
举例:一切都将变的更好
盲点偏见
我们不认为自己有偏见,同时认为别人比我们自己更有偏见
举例:我没有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