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会成长
主要介绍成长过程中的思维,如投资思维、激励思维等。坦率地讲,我们大多数人即使拼命成长,也很难抵达金字塔的塔尖。我们如此努力,也不过是为了拥有一个普通人该有的体面生活而已。
编辑于2022-02-25 13:53:371)找个爱好,过好自己的生活。你必须为生活而工作,而不是为工作而生活。 2)他人如何度过休息时间、如何花钱、如何生活与你无关。聪明人会专心走自己的路,不去管别人选择了什么路线。盯着你要去的地方,不去理会别人在做什么。不去理会,你就更容易不去评判。一旦评判,你就会对自己进行分类,这就使你更难做到灵活,更难在各种情况下应对自如。评判别人反过来也会让你把自己关进鸽子笼——这可不是一个好地方。 3)得有一条线,你不能超越它。你得知道那条线画在哪里。别人不需要知道,但当他们要求你越过这条线时,你就可以告知他们它的存在。
1)历史上各种悲剧的源泉,不外混淆了别人的“无条件”与“有条件”。 2)只有当拒绝收下一笔钱比收下这笔钱让你感觉更好时,你才算是富有。 3)不要太过大声地抱怨别人对你的不公,你可能会提醒那些缺乏想象力的敌人该怎么做。
1)揭示我们共通的人性,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 2)拯救我们的不再是任何道理或技巧,只有直面的勇气。 3)承认本身,就是最隐蔽也最关键的改变。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1)找个爱好,过好自己的生活。你必须为生活而工作,而不是为工作而生活。 2)他人如何度过休息时间、如何花钱、如何生活与你无关。聪明人会专心走自己的路,不去管别人选择了什么路线。盯着你要去的地方,不去理会别人在做什么。不去理会,你就更容易不去评判。一旦评判,你就会对自己进行分类,这就使你更难做到灵活,更难在各种情况下应对自如。评判别人反过来也会让你把自己关进鸽子笼——这可不是一个好地方。 3)得有一条线,你不能超越它。你得知道那条线画在哪里。别人不需要知道,但当他们要求你越过这条线时,你就可以告知他们它的存在。
1)历史上各种悲剧的源泉,不外混淆了别人的“无条件”与“有条件”。 2)只有当拒绝收下一笔钱比收下这笔钱让你感觉更好时,你才算是富有。 3)不要太过大声地抱怨别人对你的不公,你可能会提醒那些缺乏想象力的敌人该怎么做。
1)揭示我们共通的人性,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 2)拯救我们的不再是任何道理或技巧,只有直面的勇气。 3)承认本身,就是最隐蔽也最关键的改变。
学会成长:爆发式成长的25个思维模型 粥左罗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6 ISBN 978-7-115-54036-2
坦率地讲,我们大多数人即使拼命成长,也很难抵达金字塔的塔尖。我们如此努力,也不过是为了拥有一个普通人该有的体面生活而已
很多人都会有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成长会自然发生。而现实是:时间流逝,你还是你,你不会自动变优秀。 你想在未来得到什么,你就要认真地规划行动——从今天开始要怎么一步一步靠近它。时间会给你答案,如果你不去做,最终时间给你的答案就是: 3年过去了,你跟3年前一样,还是不配得到那个结果。 所以,你要行动。人生所有美好的结果,都是靠你刻意行动得来的。 为什么很多人在一个行业里工作了三五年,既没有实现大幅加薪,也没有获得升职,而是整体状态趋于停滞?因为很多人都在追求自然成长,并且寄希望于按部就班的努力工作,认为自己工作两三年后就能变得很厉害了,这绝对是幻想。 时间带给你唯一的变化,就是你每天都在变老,其他的变化都需要你靠行动刻意为之
解题之前选对题
赛点思维:小机会随便错过,大机会死命抓住
何为赛点?赛点这个词是我从体育比赛中看到的,指的是比赛进入了关键时刻。此时,只要拿到赛点,抓住决胜机会,战胜对手,你就能笑到最后。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有所成就的人,并非一路走来都一帆风顺,更非时时刻刻有机会,很多人在成功之前跟普通人并无两样,有些人的境况可能比普通人糟得多,但这些人的厉害之处在于,当出现赛点时,他们会死死地抓住,鲤鱼跃龙门
战略思维:学会放弃,做“无情”的优先排序者
一个人在“得”的时候,你无法看清他,只有他面临“舍”的时候,你才能真正认识他。人这一辈子,就是一个得到的过程。但是想得到的太多太多,最终能得到的必然是少的。一些真正能大“得”的人都是“无情”的。对于你不敢放弃的、你不舍得放弃的,他们都敢,也都舍得放弃
设计战略时要做无情的优先排序者 培养战略思维的第一步是放弃,第二步呢?答案是排序。 为什么要排序? 一是因为你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都做到完美。 二是因为并非事事都会决定成败,所以你也没必要事事做到完美。 所以,先排序,再做事
其实对于每一件事,对方都能说出一个对我有利的利益点,所以我很容易就会答应。但其实做不做某件事,要看性价比,性价比怎么看?答案是比较,比较在这个阶段,在同样的时间内,是不是有更重要的事等着你做。所以,我无情地推掉了很多分享活动
顶级的战略,就是不断升级战略 先学会放弃,再学会排序,这是培养战略思维最重要的两点。不过,还有超级重要的第三点:不断升级战略。这也是战略本身,甚至是顶级的战略。升级战略才是真的重视战略,把战略工作放在了足够高的位置上
任何时候,资源永远稀缺。一旦确认一个破局点,就不要有任何犹豫,要把所有资源(尤其是自己的资源)投入破局点,想尽所有办法,努力到无能为力,把战略变成现实
借势思维:框架大于勤奋,所有成长均需借势
看清自己命运的局限性,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痛苦,转而在合理的范围内寻求突破
所谓借势,就是全面优化框架 所有成长,均需借势;所谓借势,就是全面优化框架。 第一,优化城市框架,借城市资源的势。 纵观历史发展,城市化是必然,城市化是资源最高效利用的必然要求。 尽你最大的可能,跑到相对最大的城市,这是优化框架。一辆能开200公里时速的车,在泥坑烂路上一样跑不起来。我在人生的前20年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就是来北京读书,其次是毕业后决定留在北京,我把个人发展放在了北京这个资源框架上,就已经比绝大多数同龄人更有优势。 第二,优化职业框架,借产业发展的势
原动力思维:你学得了别人的勤奋,学不了别人的动机
要改变原动力,你就要学会给自己“升阶”:“升阶”你的目标,“升阶”你的同行者,“升阶”你的社交圈层,这些“升阶”会不断强化你的原动力
“升阶”你的学习对象也是一条路径
解锁人生更优解
多维思维:为啥我比你强很多,但赚得比你少很多
每多一维,甩开一片 多维竞争是如何奏效的?竞争是多维的,你每多一维,就能甩开一片竞争者
多维竞争不要求你在每个维度上都很厉害,但你得愿意、也敢去拓展维度
如果你的核心技能一般,其他技能就只能作为一个赚外快的能力形式存在,它们并不会形成组合优势。如果你的核心技能很强,其他技能和核心技能就会形成很强的组合优势
变量思维:在同体量竞争中,能找到变量的人赢
变化靠什么推动?答案是变量。 变量服务于少数人,即最早发掘它的那批人。一旦所有人都开始关注变量了,它的变化红利就基本上被瓜分得差不多了,这就是为什么说“能找到变量的人赢”。越是被看得见的变化,越不是致命的变化;越是能被看得到的对手,就越不是真正的危险。 在常量竞争中,能找到变量的人赢
从常量竞争中找到变量之后,你就可以不跟竞争对手比常量了
竞争就是不断寻找变量的过程,而在寻找变量时,一定不能盯着常量,要去开辟新战场
李佳琦、薇娅、李子柒,他们寻找变量的方式都可以算是“同维度竞争,发掘新战场”。 第二种寻找变量的方式是:找到新战场,重新选择竞争对手。 竞争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自我成长,纵情向前。你通过变量重新选择竞争对手,同时甩掉原竞争对手,也是非常好的方式
第三种寻找变量的方式是:拓展品类,重新定义竞争方式
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要想持续成长,就要始终给自己留出培育变量的时间
透过现象看本质
激励思维:人被什么所激励,就会为什么去卖命
激励思维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还有什么用法?我认为,你可以用它来激励别人、赞美别人,让别人变得更美好。总之,你要愿意做一个点亮别人的人
他说:“你跟别人不一样,你不能要求自己以别人那样的速度进步,你要跑得再快一些,你要想想你粥左罗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要做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列出你的喜好。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在不热爱的事情上持续投入,你的选择要符合‘长期主义’,选自己热爱的最初未必是好选择,但从长期来看,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它能给你快乐,给你荣耀,给你内心的满足感,最终也会让你赚到钱
你情不自禁地投入大量时间去做的事情,就是你喜欢的事情。你的时间花在哪里,你是看得见的。你可以认真回想一下,过去几年,你最愿意在哪些事情上投入时间?喜欢一样东西时,你不是真的喜欢它,而是喜欢自己被取悦了的样子。喜欢那样东西时,你处在最好的状态。想想你过去做过的哪些事让你有成就感,让你取悦了自己,让你觉得自己特别优秀
复利思维:凡可积累,皆有复利
复利中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本金,另一个是利率。我们本金不多,所以要在利率上拼命,这样才能与高手过招。做事高标准,就是做事高利率。 利用复利制造重复收益 增强回路,针对横向复利。重复收益,针对纵向复利。 什么是纵向复利?纵向复利就是,你在做一件事时,能非常聪明地从多个维度重复获取收益
用一句话来解释“复利”就是:凡可积累,皆有复利。能积累的东西,基本上就会有复利效应。比如选择的复利: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是其所有选择叠加的结果。 任何选择,都不仅仅会对当下起作用,还会对未来起作用,而且会一直起作用。你可以把这一点理解为复利。从复利这个角度理解,上面那句话可以进一步阐释为: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是其所有选择“叠乘”的结果。 如果我们都享受 2 倍的利率,同样的时间,什么决定了我们收益的不同?答案是本金。如果你把做一次选择当成交一次本金,你每一次本金交得比别人都多,那么你的未来收益就是别人的很多倍,不是吗? 比如知识的复利。什么时候,你可以享受知识的复利?答案是你掌握的某一领域的知识总量足够多的时候。 有个词叫“知识体系”,更通俗地说,它叫知识网,它对应的是知识点。知识点不够多的时候,它们就无法织成一张网。没有知识网的时候,当你掌握一个知识点,就仅仅是掌握了一个知识点;而当你有知识网后,掌握一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会被缝合在那张网上,和其他10个、20个、50个、100个知识点碰撞,产生新知识,让这张网越来越来密、越来越大。 这就是知识的复利效应,你每掌握一个新的知识点后,之前掌握的很多知识点就会和它进行“繁殖”。知识的积累最初是相加模式,掌握的知识多了,知识的积累就变成相乘模式。 如果你在一个领域成长得不够快,你可以尝试一下这个方法:每天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每天学、每天学,直到有一天,你在这个领域掌握的知识总量突破了某个限度,知识和知识开始形成节点和网络,你的那条知识复利曲线就会突破拐点,你的成长就会大幅加速
什么东西可积累?答案是:选择、知识、能力、资源、人际关系、信誉、信任、品牌,等等。 复利是一种思维。希望这种思维能变成你的意识,融入你的血液。人生中的收获无法被精确计算,但认知的魅力恰恰在于它不是公式,无法直接被套用,它只让少数掌握这种认知的人在复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它服务的永远是少数人,因为大多数人对它不屑一顾
看见和相信共进
迭代思维:用鲁莽定律开局,用迭代思维持续行动
凡事先开局,不开局,就永远不得终局。开局可以不好,但要开,因为凡事靠迭代
如果你不开始干,你脑子里就都是在论证“要不要干”。而你一旦开干了,你就开始了对“怎么干好”的论证,也就是你一旦开局了,就进入了迭代模式,每多干一步就离成功更近一步,因为问题都是在做事的过程中一个一个被解决的,空想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所谓成事,就是用鲁莽定律开局,用迭代思维持续行动。 质量迭代:起步不求高分,持续迭代到高分 迭代实际上分为两种:一种是质量迭代,另一种是体量迭代。两种迭代,打法不同
在做那些时间窗口比较重要的事情时,你不要想着憋大招,起步不求高分,要持续迭代到高分,你要先卡位,吃红利
找一个体量暂时没那么大的、对稿件要求暂时没那么高的平台,去写大量的稿件,一篇一篇地发稿,迭代自己的能力,这样一年后,他可能就是一个很优秀的作者了。 我给他看了我2015年写的很多稿子,我当时的写作水平还没他高,但是当时我们平台的要求没那么高,所以我就可以在那里拼命地通过写稿练手。写了一百多篇文章之后,能力就迭代、提升了。如果我入行时就加入一个对我要求很高的平台,可能我也没机会迭代,甚至还会被判定为吃不了这口饭
质量迭代。它的特点是,起步不强求高分,持续迭代到高分。 体量迭代:起步不求规模,持续迭代成规模 如果你要开餐馆,你是会直接推出很好吃的菜,还是说管它好吃不好吃,先上了再迭代?你肯定会采用前一种做法吧。 开餐馆肯定不能用质量迭代法,菜品一推出就应该是85分以上的,否则客户和市场都不会给你迭代的机会
体量迭代的思路:起步不求规模,持续迭代成规模。靠什么启动体量迭代?答案是质量和口碑。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点不决定终点,我们要用迭代思维持续优化我们的人生。做事也不是一锤定音,开局不决定终局,我们要用迭代思维持续迭代质量和体量
动态思维:你看见的都是静态的,判断都应是动态的
汽车刚被发明出来时,就遭到了马车车夫的嘲笑,可是汽车被马车车夫嘲笑的地方一年一年改进后,马车就被淘汰了。 当做一件事需要A、B两种能力时,你可能A能力挺强、B能力也挺强,但有个人A能力超强、B能力很弱,他的综合能力竟然有超过你的趋势,这时,你就很容易瞧不起别人,心想:他先把B能力提升上来再说吧! 但我问一句:他把B能力提升上来之后,还有你啥事,你不就直接败给他了? 面对竞争对手时,不要笑话对方的弱点。如果你足够理性,你就要想:我现在之所以比他厉害,是因为他有那个弱点,如果有一天他克服了那个弱点,我还能赢他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能”,你还笑得出来吗?当然笑不出来,因为对方可能正在默默地克服那个弱点。 动态思维首先是一种判断思维,要求你学会在变化中看问题、看自己、看别人,以看清自己的位置,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历史学才是未来学,过程学才是结果学
长期思维:越对未来有信心,越对当下有耐心
时间系统:因为看见,所以相信 长期思维的第一个关键词是时间系统
人有耐心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你心无旁骛,你相信价值,你不焦虑、不急躁、不盲目地跟别人比较,你有自己的节奏,你愿意投入精力,做让自己骄傲的事情。 有耐心的人采用的是过程思维:相信时间的力量,明白真正的成长需要长期的付出,明白做一件事没有捷径,必须耐心地打磨每一个重要环节,明白一个人完成大的飞跃都需要一定的周期,明白结果是过程的结果。 没耐心的人采用的是终点思维:总是希望快点看到结果,不管最终效果怎样,总是希望更快地做完一件事,任何需要长期投入才能有收获的事情都会让他急躁。没耐心的人更看重短期效果,等不了长期价值
长期主义的累加策略要求你不仅要坚持你想做的事,而且不能中断,因为一旦中断,前功尽弃。 战略耐性:忘记短期稳定,追求持久繁荣 长期思维的第三个关键词是战略耐性。 耐性体现在持续做一件事的耐心上,战略耐性体现在,在当下做布局和选择时更面向未来。人的一生很长,职业生涯很长,长到让你可以遇见很多机会,长到让你知道一时的稳定是靠不住的。在时间的长河里,一切都在不断地被打乱、被重组
如果你未来想领先别人,你就必须自断稳定,不停地往舒适区外闯,用创新的先发优势及其核心竞争力去做一个领头羊,而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大胆地试错
你应该问:哪份工作中重复性劳动占比大?做哪份工作可以让自己一直增长新知识、新技能?这份工作是否能帮我找到下一份更好的工作?在找每一份工作时,你不应该贪图当下的稳定,而要看它能否培养你的未来竞争力。 比如在工作过程中,我们是否有这种意识:以最快的速度做完标准化的机械性、重复性工作,用剩下的时间死磕那些非标准性、可以无限逼近完美的工作?当然,工作性质并不是只有这么极端的两种,但它总有倾向性,我们也要有倾向性,以便为下一步做准备。 比如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这三点哪个最重要?我们总以为“做什么”是显而易见的工作职责,每天要想的当然是“怎么做”和“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但其实当我们做到一定水准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做什么”,即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看看再做些什么,看看除了岗位的要求,我们还要再做些什么,等等。 “怎么做”和“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关乎技巧;“做什么”关乎格局,体现了战略思考,是为下一步做准备
发展得好的人都有自己的铁饭碗,这样的人可能会换公司、换平台,但他们绝不可能失业。因为他们占据的不是一项能力外化的岗位头衔,而是掌握了一项能力的内核,这项能力外化后,他所在的岗位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在改变和创新,他都能“随风而变”,让自己依靠“土壤”再成长
周期思维:没有人能持续跨越周期,普通人永远都有新机会
周期有两面,它告诉我们:你混得风光时,别嘚瑟别骄傲,要低调,要谦虚。在这个时代,大多数行业的周期迭代速度可能超过你的反应速度。让你风光无限的行业随时可能被颠覆,你积累的技能可能随时变得一文不值。 你发展得不好时,也不要妄自菲薄。你要知道,不管是职业生涯,还是整个人生,都很长,你还会遇到很多翻身的节点。如果你一直处于做准备的状态,很可能下一个机会你就能抓住,下一个周期就是你的周期。 比竞争更可怕的是周期迭代
企业在获得成功之后可能会变得懒散和浮夸,这些特质会导致企业走下坡路,很少有企业能躲过这个怪圈。总有新公司会通过努力创新、积极进取、持续奋斗打败大公司,我们总以为这些新公司势头如此强劲,应该会把成功一直延续下去,但是这些新公司往往也会像它们之前打败的大公司一样,在取得优势之后变得松懈和懒散,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被一批新的公司取代。 其实人也是如此,我会思考如何才能继续提升我的努力程度、时间管理能力和学习新东西的劲头,至少不应该比过去三年差,否则就会过早进入自我衰败的境地。因为我明白,现在的成功其实不是当下的努力带来的,而是过去三年累积的,如果我现在放松了,那么三年后就注定衰败了
人生不如意时,是上天在给放长假,如意时努力奋斗,不如意时蓄能。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很长,一个人的一生更长。一个人会经历很多轮周期,你既不用太着急,沮丧于错过了人生中为数不多的机会;你也不要太得意,以为抓住了一次机会就能赢一辈子。将眼光放到整个职业生涯,最重要的是从很多轮周期中“活”下来,结果就是赢。 周期是不可控的,坚持修炼自我是可控的
投资思维:别因沉迷能赚钱的当下,失去更有价值的未来
创业公司分两种,分别是赚钱的公司和值钱的公司。赚钱的公司不一定值得投资,但值钱的公司一定值得投。 什么叫值钱的公司?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有两家餐厅,第一家有优秀的主厨,并且处于黄金地段,该餐厅开了两个月就实现了盈利;第二家花了上百万元研发了标准流程,但它既没有名厨掌勺,所处地段也很一般,开了一年多了还在亏钱。 在投资人眼里,第一家是那种能很快赚钱,但并不一定值钱的公司;第二家才是有价值的公司,因为它扩张起来更快、成本更低,所以即使它现在在亏钱,也比已经实现了盈利的第一家餐厅更值得投。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值钱的公司是那些更有想象力、更看重未来的公司。 个人也是如此,一个人的竞争优势不是今年赚了很多钱,而是未来还能继续赚很多钱。若要做到后者,就要让自己变成一个有价值且持续有价值的人,这就是个人成长中的投资思维
放弃一部分眼前的利益,是为了在未来获取更大的价值,这也就是,得到一样东西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如果你不信任我,不敢先打款再看大纲,因此不在我这里投放广告,我一点儿都不觉得赔了,因为这种情况说明我的实力不够,没有让你信服,所以我不会跟你废话,也不会求你,也不会说软话。 如果我靠软磨硬泡赚这部分眼前的钱,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和心力,这并不值得。我可以放弃这部分钱,把时间和精力用来投资自己,让自己的实力增强,让自己在未来更优秀,让自己配得上更大的成就
刻意花时间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投资就是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做投资时,你不会即时变现,不会马上看见回报。人总是陷于琐碎事务中,因为这些事做了就有效,当下就有回报,所以很多事情自己明知道很重要,却总是没时间做
个人发展靠经营
市场思维:不是成本决定价格,而是价格决定成本
如果你确信一年后自己的定价是月薪2万元,你就应该拿这个结果反推什么样的因才会导致这个结果。 你会突然发现,你要有很多改变,因为当下的因必然不会导致那个果。有可能从今天起,你努力的方向变了,你读的书也要变了,你听的课也要变,甚至你结交的朋友都要变,因为你成长的策略变了。因为先有价格,再有产品,而产品是让价格显得合理的工具,所以,你要让自己的定价显得合理。 给自己“定价”,然后推导出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一定不能做什么、不能怎么做。遵循这样的果因逻辑,你才会拥有真正好的市场思维,也才会拥有真正好的成长思维
品牌思维:一个人审视自己行为的底层逻辑
一流企业卖品牌,二流企业卖产品,三流企业卖劳动
你不要以为大家买东西就是买产品,买品牌同样是刚需。对有些人而言,即使你卖的高仿品的质量和正品的质量一样,甚至质量更好,我也不买,因为我就愿意掏更多钱买贵的、买品牌声誉好的
你做任何事情、经营任何关系、解决任何问题,甚至在任何场合进行自我表达,都可以用个人品牌的思维审视自己:我这种做法对个人品牌而言是加分项还是减分项?如果是加分项,那我就去做;如果是减分项,我就尽量不那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