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超级个体-1.2 职业规划底层逻辑
在一个个体崛起的时代,如何在未来职场中领跑?你需要重新理解新的职业模式,学会应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升级自己的各项职业技能,以及持续的学习和时间,抓住趋势,成为一个“超级个体”。这是一个关于个人成长的系列,本部分主要讲职业规划的底层逻辑(下)。喜欢的话请关注我,会持续更新
编辑于2022-02-28 19:37:33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七章,介绍了常用项目团队管理工具,包括了成人学习 Adult Learning,沟通管理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会议管理 Meeting Management,RACI矩阵,冲突解决 Conflict Resolution,力场分析 Force-field Analysis,群体思维 Group Thinking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六章 质量成本和财务管理,介绍了财务敏感性分析,净现值,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收期,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质量经济学,质量成本的分类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五章,介绍了常用质量管理和计划工具,包括SIPOC 图,SMART原则,三点估算法(Three-point Estimation)(计划评审技术 PERT),甘特图 Gantt Chart,活动网络图 Activity Network Diagram,因果图 Cause-and-Effect Diagram,流程图 Flow Chart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七章,介绍了常用项目团队管理工具,包括了成人学习 Adult Learning,沟通管理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会议管理 Meeting Management,RACI矩阵,冲突解决 Conflict Resolution,力场分析 Force-field Analysis,群体思维 Group Thinking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六章 质量成本和财务管理,介绍了财务敏感性分析,净现值,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收期,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质量经济学,质量成本的分类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五章,介绍了常用质量管理和计划工具,包括SIPOC 图,SMART原则,三点估算法(Three-point Estimation)(计划评审技术 PERT),甘特图 Gantt Chart,活动网络图 Activity Network Diagram,因果图 Cause-and-Effect Diagram,流程图 Flow Chart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1.2 职业规划底层逻辑
职业发展模型
一个观察
什么才算是一个终极合适的职业?
一个模型
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
个人能力
能力、学历、资源
个人需求
经济、成长、成就感
职业要求
结果、绩效、指标
职业回馈
钱、荣誉
成功
如果一个人的能力跟他的职位总是很匹配的话,他的绩效比较高、打分好、等级高......这就意味着组织对他很满意,简单来说就是比较“成功”
幸福
如果一个人总是很满意组织给他的回馈,他有成长、收入高、氛围好……他就会比较“幸福
一个策略
职场模型虽然简单,但是它透露出来职业的一个底层逻辑——等价交换
职业是一种通过持续地满足对方需求来自我实现的过程,因为是一个持续的等价交换,所以交换双方最好的状态,就是匹配
一旦这种匹配被打破,那么两者之间就有一个人需要改变,而如果持续地得不到改变,就会出现一种情绪,叫做抱怨
抱怨是一种无能的贪念
抱怨的人总希望自己不改,别人还要改,而且还要对自己有益
一个总结
职业发展模型和职业发展4要素:个人能力,个人需求,职业要求和职业回馈。这四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职业满意度,成功度和幸福度
我们提到职业的底层本质,是持续的交换、动态的匹配。
两种职业发展成功攻略
一个观察
人和职业的关系就像是一段舞蹈,是一种动态匹配
什么时候需要我们去跟随,主动适应职业;什么时候我们应该领舞,让职业来匹配我们?
一个概念
资源策略
从已有的能力资源出发,先做好手边的事情,能做什么做什么,能做好什么做好什么
现实主义的跟随策略
好处
效率很高
非常务实
马上能开始
立刻就有收益
压力很小
坏处
你做的事情可能不完全是你想做的
你收到的回馈也不一定你都喜欢
长时间的跟随会导致一个人的惰性
愿景策略
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倒推满足条件——要达到这个目标,我该有什么能力和资源?然后主动地去补
理想主义的领跑策略
好处
你终究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坏处
这可能需要很久
一个策略
不同职业类型需要不同的策略
资源策略
适合那些门槛不高,但实践经验大于知识学习的岗位
比如销售、市场、传媒、产品经理、行政、人力
这样的职位边练边学非常重要,一定要尽早开始做,练中学
愿景策略
需要大量完整的专业知识积累才能开始的岗位
比如说医生、律师、科研
一定要尽早选定,尽早开始,先学好再练。而且一旦选定,转换成本很高
很多人的职业发展不顺利,就是职业策略搞混了的原因
想当个作家,结果看了200本关于写作的书,却一个字也没有写。其实写作就是一件资源策略,需要练中学的事
职业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策略
刚进入职场,或者进入一个新的组织、圈子
最好的策略一定是跟随
先搞清楚需求,先适应,再求生存
等你度过了适应期
就需要你转换成愿景策略
长期跟随让你进步不多
这时你有了成功经验,有了话语权,也有了能力筹码。组织反而会主动思考如何满足你的需求,升职、调岗、还是内部创业的机会……你开始领舞了
一个总结
职业发展的2个策略,资源策略和愿景策略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策略。职业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策略。
职业是一个持续地通过满足他人需求来自我实现的社会交换手段
生涯发展三阶段
一个问题
理解事物的三个视角
显微镜
职业发展就是4个元素来回互动,最好的状态是动态匹配,不匹配找到原因调整就可以
平面镜
你和职业是来回互动的,到底这个阶段谁带领谁,你采用跟随还是带领策略,关键在你和现实生活的强弱关系,要懂得因时制宜
望远镜
一个人职业生涯从25岁就业到60岁退休,大概有35年,人的整个职业是怎么一回事?
一个概念
职业的三个阶段
生存期
对于职业的需求主要是生存手段,目标就是尽快经济独立
一般人的生存期大概3-5年
90后是中国第一批真正意义在小康社会出生的人,很多人不太存在生存问题,直接斜坡起步,进入发展期
发展期
需求不在收入上,而在迅速提升能力和发展上
最重要的特征是越过收入看增速,越过赚钱赚本钱
这个阶段收入只是你的现金流问题,更重要的其实是你的职业资产在增值
如果没完成这个转变,还在下意识重复使用一个能力赚钱,时间一长毫无进步,你基本就废了
事业期
主动进入事业期
你走到了所在职业的顶峰,外在成就感再也驱动不了你,手头也拿到了足够多的资源,你开始想做点有意思的事
被动进入事业期
一个人的职业在45岁左右达到高原期,发展放缓,他就会思考,我还有15年时间工作,为什么不做点自己真正想做的?
事业期的特征是找到成功的内在标准
事业期的英文叫做calling, 原意是“神的召唤”
我们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用自己喜欢的工作方式,确定自己的成功标准
最重要的特征是越过外界评价,回归自我内心
职业变成自我实现的手段
一般来说,一个人走完生涯三阶段需要20-30年
很多三阶段并不在一个人身上走完,而是在一个家族身上走完
这些家庭内部完成了生存期、发展期和事业期的分流,一代父辈完成生存任务,孩子中一些人发展,一些人尝试自我实现。
美国的华人第一代移民基本解决的是生存期的问题;第二代移民往往都有高学历,从事计算机、精算这些技术性工作,解决的是发展问题;到了第三代移民,开始有大量的子女读艺术、电影、音乐
一个策略
如何评估自己在哪个阶段?
给自己做个财务评估
生存期进入发展期的重要指标是经济独立,收入大于支出
发展期进入事业期的最好情况是你财务自由,完全不需要因为钱来工作
如果达不到也无所谓,你只需要确保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收入,能够满足自己的持续发展需求,这就需要你找到这方向,提前做能力、资源的储备
评估下自己的职业驱动力
生存期的核心诉求是收入
发展期的核心诉求是外在成功感和能力资源提升
事业期核心诉求是内在成功感和意义感
你今天早上起床,驱动你上班的到底是什么动力?
如果财务和心理指标不一致,听财务的,财务反映能力,能力提升才是这一切的关键
不管你的三阶段走得有多快,但是发展的规律并没有变——可以加速通过,但是不能跨越
诗和远方是一定要有的,但是要从理解和接受现实的第一个台阶开始
不管今天的你在赚钱谋生,还是在努力链接资源发展,还是在寻求实现自我的价值,你都在自我实现的轨道上
现实的理想主义攻略
目标性学习的思路
我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目标是希望成为某人那样,那么他的成功要素到底是什么?
我今天学习的东西和达到那个目标有关系吗?
如果有关系,现在的方式是我当前最好的选择吗?
那么下一步我该做点什么?
一个总结
职业发展有三个阶段:生存期、发展期、事业期
三个阶段可以加速通过,但不能跨越
评估自己处于哪个阶段
心在事业期,身在生存期,需要学会向理解和接受现实
四条职业发展路径
一个问题
很多人开年的时候会拿到一个职位目标,比如绩效是多少,要完成什么任务,然后冲着这个就开始埋头工作了
但是为什么完成?为什么给这个任务?期间自己到底有没有增值?完全没概念——我们一直在低水平的勤奋
最大的时间管理,其实是方向上的管理——我们要学会自己做定位,结合组织要求来工作,这样才是上班,不是让班上你
一个概念
看懂组织透视图
玻璃金字塔
从上到下分三层,每层分8个片区,中间有一个电梯
8个片区意味着8个不同的部门
三层则对应执行、管理、决策的三个组织形态
金字塔的平面图
市场:品牌、广告、公关、商务合作等
销售:直销、分销、电销、会销渠道、代理等
研发:研究、开发、设计、产品经理等
生产:生产、制作、写代码、种植等
服务:客服、提供服务、知识服务等
财务:管钱、算账、避税、资本运营
人力:人的选用育留、薪资福利、企业文化
行政:场地、物品采购、行政事务
金字塔的截面图
越是核心的部门越容易上电梯
各部门越核心的人距离中心越近,越容易上电梯
核心并不需要你最专业,一个销售团队里的负责人,并不一定是业绩最好的人。但是他往往业绩还不错,并且愿意花时间、精力带别人和做管理的人
任何公司和管理层接触多,更亲近的人更容易上电梯
最好的上楼方式就是,在核心部门、在团队头部、常常和高层接触的人
一个策略
向上发展
在组织内承担更大的责任,带更大的团队,做更大的事
向深发展
专业发展,在团队里做得更加精深
一方面专业本身是一种专业竞争力,在足够专业的公司里,专业岗可以一直做下去
另一个方面,更专业也是靠近管理岗的重要手段
左右发展
转换职能,进入更适合你的领域
向外发展
如果你当前的核心价值暂时没法在组织里获得,向外是个好方式
你的时间和生命才是最重要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浪费就是走弯路
“角度——深度——高度——角度” ,找到个切入点,让自己专业,然后在管理上一个台阶,然后继续找角度,做专业……遇到发展受阻,就向外发展提高综合能力
一个总结
看懂组织金字塔
职业发展四个策略:向上发展、向深发展、左右发展、向外发展
“角度——深度——高度——角度”
加速职业发展
能力三核
一个观察
能力的修炼是个漫长过程,但是行业却在飞速地变化,那么这两者如何协调统一呢?
我们很容易关注到新事物的价值,却时常忽略当前拥有东西的价值
当你需要迁移,不管是房子还是工作,你都不需要全部重新来过——你应该从现有价值里拆分出来最有价值的部分,然后带到新的领域里继续增值
在不确定的时代,我们的职业需求时常要迁徙——一种迁徙是空间的,从一个行业到另一个行业;另一种是时间的,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
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大家买账的点就不同,喜欢的教学方式也不同
2002年前后,最火的教学方式是大班教学
那个时候核心技能是公众演讲能力
后来市场有更多人进入
核心技能变成了产品研发能力——你必须不断地创新
第三个阶段,大班慢慢变成了小班
这个时候几个老师不够用了,招生能力和老师的运营能力成了重点,这是时间的迁移
一个概念
在一个领域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转化可以迁移到另外的领域,因为解决问题的技能是可以迁移的
能力三核
知识
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概念、做事情的流程,通过学习记忆而来
比如说我做这个栏目看的书、遵循的流程就是知识
技能
我们能熟练操作和完成的一系列动作,通过训练而来
比如写作、解决问题、英语、信息搜集、时间管理
才干
才干是我们通过大量练习,内化到无意识使用的一些技能、品质和特质,是先天天赋和后天大量练习的混合,通过大量训练,从技能内化而成
比如说:乐观、幽默感、直觉
牛人们虽然总在各个领域之间迁移,但他们只是重新学习了知识,技能和才干都是同一套
CEO都是由市场总监或销售总监来做,因为CEO的工作跟销售极其类似,做销售你需要向别人销售产品,做CEO你需要向商业伙伴贩卖你的商业概念,向员工销售愿景,向投资人销售商业计划
我们经常说隔行如隔山。其实真正相隔的,只是底层入口售票处,越往上走,运用的能力、才干都越来越接近而且越熟悉。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说——一切努力都不会白费,都是相通的
《法华经》说“ 功不唐捐 ”,就是这个意思
自我成长修炼者的鄙视链
T型组合 > 精专练习一门 > 看精选信息 > 看书 > 刷朋友圈
全才鄙视专才,专才鄙视只看不练的,只看不练鄙视乱七八糟看的,看书的鄙视刷朋友圈的,刷朋友圈的鄙视看直播的?
一个总结
我们提到了每个人的能力中间,都隐藏着可以被回收再造和迁移的技能。这些技能我们称为可迁移能力
能力是由3个部分构成:知识、技能和才干。隔行如隔山的是知识,技能可以在不同职业领域迁移,而才干可以在生活工作各个方面延伸。
能力可以组合,就可以分拆。分拆出来的技能、才干可以迁移到新的领域继续修炼,所以你并不需要重新开始
能力萃取
一个概念
如何找到自己可迁移的技能,并且把它迁移到新的领域中去?
能力萃取
从你过去的成功事件中,提取出来能力精华,然后放到另外一个领域去的能力
能力萃取是所有跨界者的绝招之一
在上世纪70年代,管理是个新兴领域,所有管理大师都是原来领域的萃取和跨界者
一个策略
技能萃取三步走
想想你之前做得很不错的一件事是什么?
从之前的工作里面挖
比如说你帮公司选择电信供应商,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如果你真的对比了几家报价,还电话过去讨价还价,帮公司省了2000元一年的电话费(说30%的电信费用更有想象力),是不是证明你有“数据分析能力”和一定的“谈判能力”,同时还显示你很有责任心呢
从爱好里面挖
一个特别会找片子的人,他的搜索能力一定非常厉害;
如果你喜欢下棋、德扑,说明你的策略性思考能力也许会很强;
如果你喜欢张罗事,说明你的社群运营能力也许不错。
从生活里面挖
你是个全职妈妈?优秀的全职妈妈的可迁移能力简直和CEO差不多——家庭财务的“预算建立与控制”技能、孩子的“共情、教导”技能、和婆婆住在一起还不能撕下面子的“高难度沟通”能力、自我调控的“压力管理”能力
给自己的能力封一个对方能听懂的名字
日本生涯专家大久保幸夫的《12个工作的基本》
反应力、亲和力、乐观力、目标发现力、持续学习力、语境理解力、专业建构力、人脉开拓力、委任力、商谈力、传授力、协调力
落地到一个新领域
当你去一个新公司面试,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或者你在面临一个其他情景时,回看一下这张能力表,想想今天我还有什么能力可以被萃取和迁移过来的?
忽悠 V.S. 萃取
两者的差别在于,你有没有把一件事真的做得不错。这件事中间,你下了聪明人的笨功夫,然后你可以把这个能力带到新的领域去。如果你做过,那就叫萃取;如果没做过,那就是忽悠。
即使你不喜欢工作,这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有没有拼命地玩,拼命地生活?
如果你连玩都是初级选手,连玩和生活都不努力,你的生命又有什么值得萃取的呢?你面对生活、工作和爱好的态度,就是你面对人生的态度
一个总结
萃取能力三步走
找到一件成就事件
萃取一个能力名词,最好是不明觉厉的
落实到一个新的领域去
能力萃取的前提,是你真的在下聪明人的笨功夫,让生命中有精华可以提炼——做得认真,玩得努力,生活得全力以赴
乐高式能力结构
一个观察
技能迁移有没有坏处呢?
一个概念
技能迁移
正迁移
如果两个技能输入一致,输出一致,就很容易正迁移
比如,蝶泳就是蛙泳派生出来的——都是腰部发力,四侧对称
如果能把蛙泳学好,蝶泳比较容易学
负迁移
如果两个技能输入一致,但是输出不同甚至相反,就会形成负迁移
比如,羽毛球选手转网球,很多时候比初学者更加难
羽毛球是用手腕发力的,网球是整个手臂发力
仅仅这一点就让羽毛球和网球互相干扰得非常严重,一个人很难同时学这两种球
一个策略
迁移三步走
只有一个扎实的技能才可能迁移
做好手头事,好好练功
接触陌生目标的时候,先不着急动手,而是清晰思考下这件事的目标和结果
反推一下——这个事情需要用到什么能力?哪些能力可以迁移,而哪些能力是会负迁移的,需要调整?
尽量避免同时学习太多技能
如果你实在是学习控——尽量避免同时练习太多相近的技能,否则你可能容易互相产生负迁移,什么都没学会
乐高式能力结构
未来不确定的职场,最好的能力模型是乐高式能力结构
今天的职场千变万化, 但是我们也有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就是技能迁移和重新组合。组合技能的能力,是更加重要的一种能力
超级个体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不同任务里面能拼装成不同的能力;在不同角色中间,也能组合出不同的能力。家里一套、工作一套、现在一套、未来一套,然后隔段时间还增加一点新模块——你的形态是流动的,你的样子永远是最新版的
通用技能 VS 专业技能
如果是门槛低、竞争大的领域,建议先培养通用技能
比如市场、销售、策划类的
如果是门槛高、领域窄的领域,建议先培养专业能力
比如说技术、研发、艺术类的
一个总结
如果两个技能输入一致,输出一致,叫正迁移;如果输入一致,但是输出不同甚至相反,叫负迁移
能力的三个策略:
(1)能力练好了才能迁移
(2)一定要找到新旧能力之间的关系和类比,要清楚哪些能力要迁移,哪些能力不要迁移
(3)尽量避免同一时间学习太多技能,这样会造成技能之间的互相干扰
用技能迁移打造竞争力
价值链分析法
一个问题
如何跳出企业的局限性,站在行业的高度,从创造价值的角度重新给自己定位?
一个概念
价值链分析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
公司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为了创造价值——这些环节叠加在最后的产品上,形成了整体的客户价值
组织可以从整体价值分拆出每个环节的价值,找到突破点,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比如,京东的核心能力是物流
沃尔玛的核心能力是利用信息化系统达到零库存
两个问题
“你所在行业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你提供哪个环节的价值?”
“做好这个价值链,需要你有什么能力?”
“我是通过……能力在……行业创造……价值的人” ,这个定位不会变。 抓住了价值链,也就抓住了本质
例子
媒体的核心价值是 更快、更准 地让大众知道发生了什么
“更快”就是 响应更快、传播更广 的反应和表达能力
“更准”则是 一手信息和专业眼光
更准”又比“更快”更有价值。
因为快是体力活,天花板明显;准是积累,有复利
基于价值链的职业定位的好处
1. 好迁移
你的价值不受不同公司、职位的影响,可在行业内自由迁移
2. 能力提升得快
你不会被今天或明天的一个任务搞蒙,不是学学这个,搞搞那个,而是专注几门——清晰自己的目标和专业度是刻意练习的第一前提
3. 能力可带走
能力是自己能带走的,职位、关系、资源却未必能带走
一个策略
怎样找到价值链背后的能力?
问自己一个问题
如果一年以后你离开团队,工资翻了一番,那是因为你这一年有什么长进(隐性能力),创造了什么结果(可识别的显性指标)?
这个能在公司间通用,还能让你身价倍增的能力,一般就是行业通用的核心价值了
操作方法
直接把自己的工资乘以2,然后在招聘网站上找找对应的工作要求。这个要求和你之间的差距,就是行业价值链的核心能力
盯着职位,越盯越怂。盯着本质,越盯越强
一个总结
用价值链分析法从创造价值的角度重新给自己定位
“我是通过……能力在……行业创造……价值的人”
找到价值链背后的能力
直接把自己的工资乘以2,然后在招聘网站上找找对应的工作要求。这个要求和你之间的差距,就是行业价值链的核心能力
进入行业的最好机会
一个概念
行业生命周期图
曙光期
觉得有需求,一群理想主义者划一片地,吭哧吭哧做完了苦逼的基础设施
朝阳期
需求增多,第一拨人发现商机,新产业出现。
行业扩张,第二波人涌入,进入残酷的竞争。
行业成熟,第三拨人努力挤入,分食剩余空间
成熟期
行业稳固,第四拨人接盘,获取微薄利润
夕阳期
行业下滑,有人留守,有人迁移找新机会。
进入一个新行业最好的时期,是朝阳期
第一波获得50%溢价,第二波抢到30%溢价,第三波瓜分10%
等到第四波的时候,只有微薄利润,没有太多溢价了
人一辈子遇到好的机会,大概有3-4次
一个技术
怎么判断什么时候是好时机呢
曙光期谨慎入场
第一批的机会是留给在机会旁边看了很久的人,你现在才进去太晚了
所有你能在公众视线里看到的领军人,都不是从头做起,而是从类似的领域技能迁移过去的
咪蒙是搞文字的、PAPI酱是学编剧的、各种知识IP人家是有很多年积累的
关注子产业
你应该直接跑到这些人没有空做的、更加细分的市场,也许就是子产业
关注二级市场
既然大家都在淘金,不如我们来卖水和牛仔裤吧
横向迁移
中国非常大,在一线城市做过的市场,完全可以在二线、三线城市继续再做一遍,然后是四五线城市
一个总结
行业生命周期
曙光期、朝阳期、成熟期、夕阳期
进入一个行业最好的时期是朝阳期
建议
曙光期谨慎入场
关注子产业
关注二级市场
关注横向迁移
把握行业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