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管理统计学作业(孙钰博)
这是一篇关于管理统计学作业(孙钰博)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3-01 22:44:09管理统计学(方法类课程)
为研究行为提供方法类理论知识
组织行为学
生存负载(事)=外部+内部, 生存力量(人)=内部+外部 生存余力=生存力量/生存负载
个体,群体,组织的行为分析
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即应试教育,需要熟读和硬背知识; 但是成人的学习,更应该是以自我导向型的学习。
提供了经济类知识,以便熟练掌握各个个体的经济转化
经济学微观
张瑞敏在海尔公司推行的“日清工作法”,成功拯救公司的业绩。 这种工作法是收到书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启发, 要求公司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事事人人管,人人都管事, 形成目标、日清与激励的良性循环体制。 得出结论,职场人要主动学习对自己工有实际用处的知识。
经济学宏观
①自我导向,即要从依赖型→自我导向型
②要学会关联以往经验;
③强调实践,做事的“准备度”分为能力水平和意愿水平; 选择学习内容的判断:是否用得上;学习效果的判断:是否用得上。
④要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未来应用→立即应用。
⑤关于内在驱动的比较,内在因素驱动型的学习会更开心, 外在因素驱动型的学习比如考试考证,这会不快乐。
研究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将他们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分配
培训=图书+X,X=A1+A2+A3,(A1,方式判断;A2.规划应用;A3.规划演练), X是拆为己用,这是真正帮助学习者把核心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的元素。
为管理统计学提供一些意见与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思想政治与法律
①把书本当做权威,认为学习的主要任务是从材料中找到答案;
②为了考试,为了拿到证书而读书;
③把书籍阅读数量直接视为收获,崇拜获得各种竞赛奖项的人;
④瞧不起致用类的书籍;
⑤睡觉和起床不够早,玩手机较多。
近代历史学
①判断学习的目标、读书的类型
②把知识类书籍当作老师;兴趣类书籍当作导游;致用类书籍当作医生;
④不对书本负责,只负责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升自身能力;
⑤拥抱新知,到会辨别而信,并整理分析接收到的信息,能够经常追问和反思。
提供纸面上的方法
运筹学
目的是在决策时为管理人员提供科学依据
实现有效管理、正确决策和现代管理
作为成人的学习法,应该更注重反求诸己, 以自我为中心的应用型学习,求取书籍有帮助的部分, 并用3张便签法进行实现。
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快速阅读并找到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进行记录和总结,整理为I便签, 贴在书籍当页;将这块知识与自己切身的经历相对照,并写成A1便签, 贴在I便签旁边;最后要产出A2便签,也就是自己通过I知识, 想要做的改变,还有未来的规划和行动记录下来,贴在冰箱上, 时刻提醒自己是否做到。
奠定了理论基础,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管理学
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生产的
是一种较为抽象的学科
类有两套学习机制吗,分别是从知识中学到的知识(K知识)和 经验中学到的知识(E知识)可以用便签法,将两项知行合一。,
提供了工具,以便阅读
英语
为管理统计学打好计算基础,提供方法和数据。
经济数学(上)
经济数学(下)
线性代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用历史数据推断现在和未来)
管理统计学的思想发展史
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早在19世纪就已经开始,但应用统计原理与方法来解决社会经济及管理问题这一方法论的形成,却是在20世纪。
据史料记载:早于公元前21世纪夏禹治国时期,人们运用统计方法记录当时的国土面积,农耕面积,人口数量等国家基本情况。
管理统计学的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指的是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期间。在这一阶段,统计学开始被用来解决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某些问题,但是应用领域不够广,而且比较零散,使用的方法主要是初级统计分析方法。处理和计算统计数据主要依靠手工或机械式计算机
直至1912-1935年,在费雪等人的研究下,推断统计发展日益成熟,现代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开始形成。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1917年,美国国防部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急用军用品的规格和尺寸设计问题。军用品的规格和尺寸因个体不同而不同,具有随机性。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军人军衣和军鞋尺寸的分布都类似正态分布,根据这样的分布规律设计的军衣和军鞋,其规格符合了大部分军人的需要。
1924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研究人员休哈特将统计方法应用于产品质量管理,发明了产品质量控制图,有效地解决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此后,管理统计学被广泛地应用于解决各种经济管理问题。
管理统计学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指的是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之间。在此阶段,统计学成为管理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被广泛地用来解决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应用领域涉及行政管理和商业管理等诸多方面,并且同管理理论相结合,形成了统计应用专题,如财务报表分析、投资决策等;使用的方法不仅涉及初级统计学,而且涉及高级统计学和决策论。
自从1945年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州大学问世后,电子计算机不但被广泛地应用于科学研究的数据处理,而且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管理和其他方面的数据处理,成为数据处理的主要工具。
在此期间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1953年创立的国际通用的国民收入账户(A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and Supporting Tables,国民账户体系及辅助表),及1968年创立的以国民收入账户为主,包括了投入产出表、资金循环表、国民资产负债表、国际收支表的新SNA体系。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统计学家戴明提出的企业管理PDCA和费根堡的全面质量管理也促进了管理统计学的发展。
管理统计学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硬件方面,高集成度、高处理速度,多CPU并行的计算机已逐渐普及;在软件方面,出现了以SAS,SPSS,Splus等系统的统计软件包。软件包的商业化、社会化又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处理和计算统计数据的速度,使管理统计学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在统计理论方面,20世纪70年代可以认为是规范化线性模型的时代,80年代的前期侧重于渐进理论的研究,90年代对“复杂性”研究较为瞩目,特别是对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理论(Markov chain Monte Carlo)的研究对建立可实际应用的统计模型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统计学的应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统计学受到了信息科学发展的影响,出现了许多依靠以往的统计学理论所不能解决的新问题,比如对于非常庞大的数据集,怎样进行筛选和提炼有效信息,如何对各种数据进行有效的检索处理等,都是难度很大甚至是不能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为适应实际的需要,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又发展出一门数据挖掘(datamining)技术,用以解决上述问题。也就是说,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数据处理及数据采集挖掘的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统计分析方法也相对复杂化和专业化。
因而,统计学的应用不仅要不断提高理论统计学的基本素质,还要注重掌握经济学的理论、金融交易制度及金融理论、管理科学的理论与计算机的技术方法,统计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显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迫切、更加重要。
在现代技术飞速发展和全球化大生产的环境下,管理统计学可谓是在发展中不断学习和突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