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成果
这是一个关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成果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3-02 19:34:1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和最高服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 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 独自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论十大关系》确定了基本方针:努力把党内党外, 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 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对立统一的十大关系
1.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论述如何开辟出一条与苏联有不同 的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开始涉及经济体制改革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和非党的关系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 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党的八大
正确认识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
党的八大前后,特别是毛泽东在 1957年所作的《关于如何正确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 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 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的特点
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 完成后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是要求 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 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性质 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前者是 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 的问题,分别采用专政和民主的方法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是一个总方针
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 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 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
对于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
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 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等等。
提出划分敌我和人民两类矛盾的界限, 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 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 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 我们的新国家
毛泽东强调,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论断的 根本着眼点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 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移到 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 社会发展的动力,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宝 库,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 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指出,处理好农、轻、重的关系, 总方针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顺序发展国民经济 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即重工业与轻工 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区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 时并举,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同时并举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独立和 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我国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
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
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 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建成-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在综合平衡中稳定前进的方针
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在科学技术方面,党中央提出来“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 要实行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 在教育事业方面,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刘少奇提出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 一种是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全日制的教育制度; 一种是半日制的劳动制度,半日制的教育制度(即半工半读)。 在文化工作方面,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这一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必须重视知识分子的工作
周恩来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 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
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 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 生产的补充
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 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两参一改三结合
刘少奇:提出了使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灵活性的主张, 以及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思想
陈云:提出了要建立“适合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市场”的 思想
毛泽东:要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两参 一改三结合”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与劳动,改革不合理的规章 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技术工人三结合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 代表大会等观点
初步探索的意义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 物质基础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初步探索的教训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 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 速度要与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工业化是指以手工劳动为基础 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 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民主的方法就是讨论的方法、 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 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 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 对抗性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