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效学习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高效学习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3-04 19:41:00
内容提要
失去知识体系的我们就像漂浮不定的浮萍,永远在追逐新信息。
思维导图+知识卡片(新型可视化学习方法)
帮助精选学习内容、增强知识记忆,打造学习体系
前言
01 应对盲目焦虑,建立学习选择标准
一是与当前工作联系得最紧密的学习项。
二是有利于未来长期增值的学习项,为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做铺垫。
三是兴趣相关的学习项,比如摄影。
02 “导图+卡片”学习法,解决知识记不住的问题
二者功能
思维导图:就是一张网,要做的就是把一篇文章不同重要层次的信息编织在一张网里;
知识卡片:网中重要节点,承载了核心关键信息,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也可以单独作为一个独立内容来编织一张新网。
导图卡片法原理
创建联系
以教促学,方便传播
第一章 系统:知识骨架是关键
01 学习树:构建知识体系的雏形
学习树的意义:明确学习目标与意义
构建知识体系的关键步骤是知识结构的精细搭建(精细耕作,有序排布)
精耕细作的做法是慢慢地耕种好当前的一亩三分地,让土壤渐渐肥沃,然后从周边开始种植新的秧苗,一点点扩大自己的种植边界
让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长在一棵树上,知识才不会丢失。
不断记录、发散、沉淀,建好的大夏可以为你遮风挡雨,解决问题。
学习树的好处: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构建系统
学习树起到聚合作用,聚合所有碎片时间,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系列输入与系列输出,从而使学习效果得到叠加。
学习树的步骤:3步搭建学习树
第一步:画一级主干——素质、知识、能力、技能
第二步:三大问题确定二级分支
第三步:利用“岗位描述学习萃取法”细化学习树,完善分支
学习树的应用:系统性地壮大自己的知识库
系统的输入
系统的输出
自上而下地规划,自下而上地修葺
随时调用解决问题
02 知识输入:因需选材让学习更高效
明目标,让学习价值最大化
SMART法则
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度量的,Attainable——可实现的,Relevant——(和其他目标)有相关性的,Time-bound——有时限的。
OKR工作法
选渠道,根据你的目标来定
事、网、书、人
选教材,做更少而更好的事
选方式,充分利用时间
学习方式主要分为视、听、说、想、写、画。
同时刺激多个感官,这样记忆会比较深刻。
03 知识加工:在脑中构建知识结构
学习三大误区:盲目、求多、求快。
知识无法进入长时记忆系统
明原理,大脑的记忆系统
记忆系统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容量是4±1个组块,如手机号。
长时记忆
寻结构,发现知识森林中的那条路
混沌大学(互联网创新大学)创办人李善友教授曾说:所谓认知升级,不是认知内容的增多,而是认知结构的升级。
不能只学习What,要思考Why,背后的逻辑推理论证过程
知识的分类
英国著名科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提出,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是显性知识。
未被表述的,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隐性知识。
写作指导书《风格感觉》里有句至理名言:“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04:知识输出:骨架式输出让输出更高效
SECI模型
日本知识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4个过程,叫作SECI模型。
群化(Socialization):通过共享经验产生新的意会性知识的过程。
外化(Externalization):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融合(Combination):显性知识组合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过程。
内化(Internalization):把显性知识转变为隐性知识成为企业的个人与团体的实际能力的过程。
画图学习,把知识结构显性形象化表达
常见的3种输出方式
摘抄式输出
骨架式输出
画逻辑结构图
必要难度理论
学习的过程比较困难,记忆的效果会更好,需要用的时候,知识也更容易提取;而那些轻松学完的知识,往往会很轻易地被忘掉,再用的时候怎么也想不起来。这个现象被描述为“必要难度理论”。储存力和提取力呈负相关关系:储存易,不容易进入长时记忆系统,提取困难;储存难,容易进入长时记忆系统,提取方便。
写作式输出
启动你的多个感官学习
心到、口到、眼到、耳到、手到
启动全脑思考
图形、线条、符号、颜色,把知识或者语言图像化
骨架式输出同时启动了我们的左右脑,用左脑梳理逻辑、理解知识,用右脑发散、想象、进行图像化表达。
第二章 拆解:新思维导图学习法
01 思维导图发展的三个阶段
只要是有助于思维发散、思维整理、思维呈现的图,就可以统称为新思维导图。
思维发散图:是思维从0到1再到N的过程,核心思维是发散思维,目的是发散出更多的想法。(头脑风暴)
思维整理图:思维整理是思维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核心思维是逻辑思维,目的是有逻辑、有条理地呈现思维。
思维呈现图:思维呈现是把思维作品化的过程,核心思维既包括逻辑思维,也包括设计审美思维。
02 电子思维导图的优势
思维导图的3个基础元素
关键字/词/句
主题框
中心主题、分支主题、子主题
线条
主题与主题间呈现的关系多为因果或者总分关系,还有流动关系、对比关系、包含关系等。
03 思维发散:借助思维模型让发散更全面
自由式发散
框架式发散
用5W1H分析法做活动策划(why\who\what\where\when\how)
思维导图+复盘模型
目标回顾、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思路回顾)、总结规律。
思维导图+工作清单/生活原则
思维导图+学习计划图
04 思维整理:找到知识的结构
理解:明白写作的本质
拆解:搭建大骨架
按图索骥法
1.拆书:看目录
2.拆文章:看标题
3.拆段落:寻找连接词
4.拆句子:识别关键动词和关键名词
关键名词的提炼会使内容更加精练。关键动词则可以用一些视觉符号和箭头表示。
向上总结法
1.贴标签
这些标签是概念、方法、案例、问题、现象等。
2.定框架并进行标签分类
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如何做);问题—原因—解决;道—法—术;过去—现在—未来;宏观—微观。
3.补充细节知识
思维导图读书笔记法
1.确定阅读目的
2.选择学习方式、渠道、图书
3.快速浏览一遍判断图书的价值
4种笔记方式:确定读书笔记的颗粒度
共振导图
目录大纲图
知识地图
逻辑结构图
其中提到的一些关键名词、概念之间的联系比较模糊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逻辑结构图来做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制作注意要点
1.单线程工作
建议先①了解整体、把握全局,再②聚焦核心工作,做重点信息的提炼萃取,最后③聚焦结构排版和美化呈现。虽然看起来工序流程增多了,但是最后的效果会比较好。
2.不搬运,重理解
3.视觉逻辑=内容逻辑
4.上下左右法来判断信息取舍
5.有问题必有答案
05 思维呈现:导图的思维价值
第三章 记忆:知识卡片学习法
01 知识卡片的前世今生
定义
在碎片化时代,把核心知识抽取出来,进行逻辑结构可视化编码记忆,形成可保存、分享、传播的记忆卡片的学习方法。
原因
1. 必要难度理论
2. 提升创意密度
3. 卡片拼接式创作
重点知识点如果放在一堆文字或者大篇幅的思维导图中,很快就会被埋没在其他信息中。如果想更好地调用和记忆它们,就需要把一个很小的知识点抽离出来,找一个单独的容器来承载。
知识卡片笔记与思维导图笔记的区别
内容范围:思维导图是系统的,知识卡片是局部的。
可视层级:思维导图是多层级的逻辑可视化,对应的知识容量比较大,通常是对整本书、整篇文章的通篇学习梳理,用框线来连接,结构单一;知识卡片是单层级或者双层级的,聚焦于对一篇文章中的某个知识点进行单点拓展,把一个一个的知识点用图表示出来,更侧重知识内部结构的精准描述与定义。
用途不一:思维导图注重通过梳理逻辑关系帮助理解,知识卡片注重核心知识的理解、记忆与复用。
调用灵活性
呈现的大小
知识卡片的类型
单点卡(概念、清单、原则、金句卡、模型卡登)
这个知识点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模型、一个方法、一个原则、一个清单等,原则是卡片的知识点是独立的,可以单独传播。
组合卡
由几个核心知识点组合而成,比如概念+现象、模型+应用、模型+金句、模型+案例等
地图卡
从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中提取出颗粒度比较大的内容来进行呈现,目的是可视化整本书最高一级信息的逻辑结构
02 知识卡片制作的具体方法
工具的选择
PPT
尺寸为30cm×40cm,52cm×93cm的卡片比较常用,能确保字号为18号时依然看得清。
知识卡片的制作步骤
卡片的标题
标题一般放在卡片的上方,并用图形或者颜色做强化处理。
多标题:主标、副标,得明确标题的层次,视觉区分。
卡片正文
识别核心—提取关键词—结构化—补充细节—美化
结构就是各个要素之间的链接关系,这中间不仅仅包含简单的逻辑关系,比如因果关系,也包含相交、重叠、阶梯等其他复杂的关系。
美化
配色尽量使用三色,选一个主色(浅色)、一个辅色(第二底色)、一个跳色(强调色)。
层次分明
其他信息
卡片一定要标注内容来源,一方面是方便自己第二次阅读卡片的时候有很好的索引,快速确定知识源头在哪里,如有必要回归源头去查找信息,很快就能找到。
03 脑内作图,增强知识结构化的响应速度
04 不同应用场景的知识卡片制作
个人学习创作卡:注重个人学习
把需要记录的知识记录下来即可,能做成多少张卡片就做成多少张卡片。
第四章 融合:导图+卡片的造楼式创作
01 导图+卡片的造楼式创作
生产砖块1:拆解
生产砖块2:激发
砖块运用/存储
要不定时地翻看你的知识卡片库,也可以制作卡片索引表格,还可以用Eagle这个软件来管理你电脑里的知识卡片。
钢筋架构
所以,好的知识创作,逻辑(思维导图)、素材(知识卡片)、文笔(文字),三者缺一不可。
02 组块式创作
定义:组块式创作是指利用萃取出来的知识卡片,进行小单元的知识创作。组块式创作可以分为描述型创作和联想型创作。
03 框架联想式创作
知识描述:用语言把卡片内容描述一遍,根据卡片复述,可检测知识吸收率,及卡片独立传播可读性。
向上思考:向上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理论或现象,其更底层的原理是什么,是谁提出的,经历了哪些演变?
横向思考:你能联想到还有哪些知识点与这个知识点相关,其核心思想和什么类似?
向下思考:把知识还原到具体的应用中,思考这个知识点还可以解释其他什么现象。
经历联想:由这个知识点可以联想到自己的什么经历。
指导行动:学完这个知识点后,对于自己的行动有什么指导意义?
第五章 模式:让学习可持续
01 学习系统的4条回路
因果链、增强回路、滞后效应、调节回路。
因果链:学习动机与学习成果之间是因果关系。
滞后效应:学习行动带来学习成果,但是在行动到成果之间,还存在着滞后效应。
02 强化增强回路,让学习持续进行
你的一个小行为就像一只蚂蚁,你的整个人生就像蚁群,一个小行为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每一个微小的努力都可以叠加,让整个系统发挥更大的威力。其实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小行为,而每一个小行为做好之后,美好就会不期而至。
03 对抗学习惰性,学习先完成再完美
不是没有时间,只是没有计划
碎片输入,系列输出
无网环境创造整块时间
克服完美主义,先完成才能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