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诊绪论
中医诊断学绪论内容思维导图,包括:发展简史、基本原理、学习方法、基本原则、主要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绪论
发展简史
先秦时期
《黄帝内经》奠定了四诊辨病、辩证的基础,《难经》望闻问切、神圣工巧的技能、提出诊脉“独取寸口”的诊脉法
汉、晋唐
西汉淳于意 现存最早的病案记录,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创始人,东汉华佗诊病思想载于《中藏经》、其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之法
西晋王叔和《脉经》现存最早脉学专著,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
宋金元时期
陈无择《三因极一辨证方论》,施发《察病指南诊法专著》,敖继翁《金镜录》第一部舌诊专著(元代杜清碧增补为36图,《敖氏伤寒金镜录》)
滑寿《诊家枢要》脉学专著、提出举按寻三种指法、载脉30种,刘昉《幼幼新书》,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论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脉”,刘完素重视辨识病机,李杲重视四诊合参,朱震亨重视从外知内,张从正重视症状的辨别诊断
明清时期
张介宾《景岳全书》、“脉神章”“二纲六变”、李时珍《濒湖脉学》27种脉的脉体、主病和同类型脉的鉴别
吴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四言歌决简要介绍四诊的理论与方法,汪宏《望诊遵经》全面论述望诊的专著,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
近现代
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
赵金铎《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
朱文锋《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证素辩证学》
基本原理
司外揣内
病藏于中,证形于外
诊察、观察外表,推测内脏
见微知著
指机体的某些局部的、微小的变化,常包含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这些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生物全息、缩影
以常衡变
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辨别、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比较判断法
以我知彼,以观太过不及的诊断原理
因发知受
根据机体在疾病中所反应的证候特征,确定是寒是热,是风是湿,这种寒热或风湿,不是根据气候变化或气温、湿度高低做出判断
主要通过对证候的辨别确定的
审证求因
通过审察临床所表现的证候推求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和本质
学习方法
注意中医诊断基础理论的学习
注意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
强化临床实践与技能训练
基本原则
整体审察
整体观念的体现
诊察疾病,整体、局部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生理、病理
四诊合参
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考虑病情资料
保证临床资料的全面、准确、详尽
病证结合
全过程、基本规律,当前阶段、主要矛盾
明确诊断,防止误诊、误治,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治
辨病基础辩证有利于缩小辩证范围,先辩证后辨病有助于对疾病全过程认识,二者有机结合能从广度和深度认识病证
动静统一
通常情况下,一种疾病具有贯穿始终相对固定的基本病理
在疾病不同阶段,又有不同的证候变化
中医的辩证思维充分的体现了对健康状态的动态把握,在明确疾病诊断的同时,要注意观察证候的变化,把握病情发展的趋势,及时调整治疗的法则和方案
主要内容
诊法
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通过四诊收集到的资料主
症状(症是疾病所反映的现象,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型的主要依据)
体征
病史
诊病
病因
机体阴阳失调
脏腑功能失衡
与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遭到破坏
每一种疾病往往有一些疾病的共同特点与发展规律
辩证
证
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并未、病性等所做的病理性概括,是指机体对致病因素做出的反应状态,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做的结论
证名、证型、证候、证素
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病历书写
是对患者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的翔实记录
医案是中医记录、解析个案的诊疗全过程的叙议结合的传统临证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