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感觉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五版第四章感觉知识框架,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等其他感觉的对比表格以及各种理论的表格。
编辑于2022-03-16 19:19:02感觉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由体内、外刺激影响感觉器官引起的) 感觉测量的相关概念: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用感觉阈限表示,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绝对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觉器官能够察觉到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增量(也叫虽小可觉差JND) 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用差别感觉阈限来表示 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 颜色的相关概念: 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决定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取决于彩色里掺杂灰的多少 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对光源来说,占优势的波长不同色调就不同 色光混合——将具有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是相加的混合 颜料混合——颜料在调色板上混合,是相减的混合 互补色——每种颜色都有另外一种颜色同它相混合而产生白色和灰色 三原色——从光谱上任取三个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起来,就可以产生一切彩色和非彩色 空间特性相关概念: 视觉对比——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明暗、颜色) 明度对比——当某个物体反射的光亮相同时,由于周围物体的明度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明度经验 颜色对比——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例如一个灰色正方形在蓝色背景上,正方形将略显黄色) 马赫带——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通常用侧抑制解释——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抑制的现象) 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视力) 时间特性相关概念: 视觉适应——由视觉刺激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转暗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早期的暗适应由视锥与视杆细胞共同完成,后期只有视杆继续起作用。共约30~40分钟)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转亮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过程(约5分钟)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闭上眼睛之后) 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 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 听觉的相关概念: 音调——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 音响——是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 声音的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①纯音掩蔽②噪音对纯音的掩蔽③纯音和噪音对语音的掩蔽)
相关概念
意义
①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人能够认识外界的物体,并且能够认识自己机体的各种状态,从而进行自我调节)
②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③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编码
由于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或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编码。
感觉测量
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绝对感受性越大;E=1/R 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即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越大。
信号检测论
人对信号的检测不仅依赖于他的感受性,而且依赖于所设定的反应标准。信号检测论是一种数学方法,用来评价个体的感受性和反应标准对信号检测论做出的不同贡献。 根据信号的有无和观察者的反应,将被试的反应分为四种:击中、漏报、虚报、正确拒绝
韦伯定律 差别阈限随原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但是差别感觉阈限△I与原刺激量I之比是一个常数K(感觉强度)
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 假定JND在主观上都相等,那么感觉强度K与刺激强度I的对数成正比 (当刺激强度按几何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上升)
仅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斯蒂文斯定律(幂定律)→数量估计法 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幂成正比
视觉
视觉刺激
光波,可见光是波长为380~780nm的电磁波
越长的越红,所以超过780nm的光波为红外线
生理 机制

折光机制➡眼球
眼球壁

眼球内容——晶状体、房水、玻璃体(屈光介质)→三者加上角膜为屈光系统
感觉机制➡视网膜
构造
最外层
日追夜赶
视锥细胞(600万)——短粗锥形/感受细节和颜色/昼视器官/视网膜中央凹最多/对光谱中央部分最敏感
视杆细胞(1.2亿)——细长棒状/感受明暗/夜视器官/视网膜边缘最多/对光谱短波一端更敏感
视觉感受器
第二层——双极细胞和其他细胞
内层——神经节细胞
换能作用➡视觉色素——是具有换能作用的物质(视杆细胞中的视觉色素叫视紫红质)
原理——当光线作用于视觉感受器时,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某些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它所释放的能量能激发感受细胞发出神经冲动(光能→视觉神经冲动)
传导机制
第一级——视网膜双极细胞
第二级——视神经节细胞
第三级——神经元的纤维从外侧膝状体发出
中枢机制➡枕叶的纹状区(直接投射区)
基本现象
明度
普肯耶现象
普肯耶现象——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可能显得同样亮,而夜晚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 原因——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白天或夜晚),人们的视觉机制不同,当人们从视锥视觉(昼视觉)向视杆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变化
颜色
基本特性
明度——决定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饱和度——取决于彩色里掺杂灰的多少
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
颜色混合
色光混合(相加的混合)
颜料混合(相减的混合)
色觉理论
三色说
对立过程理论
空间特性
视觉对比——明度对比、颜色对比
马赫带
视敏度
时间特性
视觉适应——暗适应、明适应
后像——正后像、负后像
闪光融合
视觉掩蔽
听觉
听觉刺激
声波,人耳能够接受的振动频率为16~20000Hz
生理 机制
耳朵构造和功能
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主要是收集声音
中耳——声音经过中耳的传声装置,声压提高20~30倍,这条传导途径是生理性传导
另外还有空气传导和骨传导
内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耳蜗是人耳的听觉器官 (基底膜中的柯蒂氏器包含大量支持细胞和毛细胞,是听觉感受器)
传导机制➡同侧和对侧输入,以对侧为主(一耳的声音两脑听)
中枢机制➡核心皮层在AI或布鲁德曼41区
基本现象
音调➡理论
频率理论(拉瑟福德)
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
共鸣理论(赫尔姆霍兹)
行波理论(冯·贝克西)
音响
声音的掩蔽
其他感觉
嗅觉
皮层部位:海马回、沟内。嗅觉是唯一不通过丘脑,直接进入大脑的感觉。
味觉
皮层部位:没有精确定位
肤觉
肤觉的概念: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肤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身体部位不同,各种点(触温冷痛点)的分布也不同
触压觉
温度觉
痛觉
内部感觉
动觉
平衡觉
内脏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