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新兴领域,积极心理学是揭示人类的优势和促进其积极机能的应用科学,致力于识别和理解人类优势和美德,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和生活的更有意义。本书由积极心理学的两位开创者撰写,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第一部综合性的教科书,也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积极心理学专著之一。本书既适合于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积极心理学,也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学者的必备手册,同时还可以帮助普通读者发展个人优势、增进幸福感和建立丰盛的人际关系。
编辑于2022-03-21 21:28:19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
第一编 从积极视角审视心理学
第一章 欢迎学习积极心理学
本书要旨:关注有意义的人生经历
积极心理学是揭示人类优势和促进其积极机能的应用科学
积极心理学及其实践致力于识别和理解人类优势和美德,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快乐和更有意义。
如果把心理能量花在一些避免一些不想要的结果上,会造成人们对他人和事物的过度反应。另一方面,思考我们希望发生的事情会帮助我们远离消极事件。
第二章 积极心理学的西方视角
着眼于来世的宗教希望有可能变成在现世采取行动的无意识障碍
个体关注合意的未来,而不是现在必须要做什么才能到达那种状态,致使个体的注意力和努力无法集中于当下所要做的事情。
愿望(wish):想象改变的可能性,但是没有采取行动;一种被动的欲望。
文艺复兴是一个转折点,促进了主动希望的出现
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开始把世俗的实现看得比死亡准备或死后的实现更重要。
启蒙时代反映了希望的本性,因为它强调理性动因和理性能力。
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加了每个公民的物质利益。让文艺复兴时期的希望(当下的繁荣和幸福)对多数人来说成为可能
在西方文明的价值和承诺中,希望是信念的本质
希望是相信生活可以更好的信念,以及因而让生活变得更好的动机和努力。
第三章 积极心理学的东方视角
东方文化认为,最佳生活体验是一种 包含超越和开悟的精神旅行
儒家思想
培养美德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仁义礼智信。持续追求这些美德让孔子的追随者迈向开悟或美好生活
道教
获得生命的自然性和自发性是道教哲学最重要的目标。
在这一哲学体系内获得超越的个体不必思考最佳功能,自然的行为即合乎道德。
佛教
佛陀教导人们,苦难是存在的一部分,起源于人们的欲望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在佛教中,获得这些美德需要人类消灭欲望,以终止苦难
慈、悲、喜、舍
印度教
印度教的主要教义是强调所有事物的互相关联
印度教传统中的美好生活会降临在那些持续获得真知以及持续与人为善的个体上
各种东方哲学,都涉及在追求美好生活(即超越)时人类表现出的各种美德和人类优势的重要性
当东方遇上西方
价值体系
多数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取向。个体的重要性高于群体。文化强调竞争和个人成就。
多数东方文化受集体主义引导。群体重于个体,强调合作。
时间导向
西方文化,经常展望未来。
东方文化,更多关注过去。
思维过程
东方人眼中的世界本质:循环往复,不断变化(太极阴阳)
西方人是直线思维,目标是达成永久的幸福
达成积极结果的不同方式
同情:体会他人感受和帮助他人的能力,是每种传统下获得美好人生的核心
同情的行动会促进群体幸福
同情要求人们思考自己之外的世界和与他人进行联系。随着个体开始理解他人,他会变得更接近自己我理解。这是获得超越的另一个关键成分
积极心理学中的同情
被同情者的困难是严重的
被同情者的困难不是自我加害的
我们作为观察者能够认同被同情者的痛苦
和谐:一种共识或平衡状态。和谐原则是东方生活方式的核心宗旨,是幸福的必要部分。
第四章 人类优势和积极结果的分类与测量
优势:即一种能力,拥有这一能力的人感受、思考和行为的方式有助于他们在追求重视的结果时实现最佳功能。
盖洛普的“克里夫顿优势识别器”
才干:自发地重复出现且可被高效利用的思维、情感或行为模式。特征是渴望、快速学习、满意和不受时间限制,可以有效应用和表现在生活经历中。
现在使用的版本包括180对条目和34个主题。
“价值实践”(VIA)优势分类
VIA优势量表被设计用来在一个连续体上描述品格优势的个体差异,而不是把它们描述为不同的类别。
研究中心的40种发展资产
这份测量工具(适合儿童和青年)描述回答者的40种发展资产,以及8种蓬勃发展指标、5种发展缺陷和24种冒险行为
幸福感的维度
情绪幸福感(也就是幸福感)的主观描述以及心理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的客观描述构成了心理健康的完整框架
情绪幸福感:由感受到幸福和生活满意,以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均衡所构成。
心理幸福感:自我接纳、个人成长、生活目标、环境掌控、自主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
社会幸福感:一致、整合、实现、贡献和接纳
完整的心理健康概念应该整合高水平的情绪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
这些方面水平高的个体被描述为丰盛的
没有心理疾病但是幸福感较低的个体被描述为衰弱的
第二编 不同背景下的积极心理学
第五章 在文化背景下发展优势和幸福生活
文化:信念、准则和价值观的共同遗产或体系
重视文化,并将其视为人类优势发展和展现及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心理优势是普遍存在的
不同时间、地点和文化中,大多数人都发展出了许多超常德品质,以增进适应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不存在普适性的优势
尽管大多数人会表现出优势,但展现优势的方式在不同时间、地点和文化间存在着微妙或显著的差异。
生活环境影响着优势如何发展、界定、展现和增强,我们对这些环境的理解有助于人类能力的多样化呈现。
历史、时间流逝、文化、情境和背景、专业观点及人类潜能均在相互影响中确立下来。
文化是人生目标的反映也是其决定因素,我们推崇并追寻这些目标。
美好生活存在于个体的头脑中,对于什么是有意义的看法,指引着我们的人生追求。
第六章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幸福
儿童期的韧性
韧性:一类在明显不幸或危险的背景下积极适应的模式为特征的现象
外在适应:一个人满足社会的社交期望、教育期望和职业期望的能力
内在适应:个体获取情绪和心理幸福感的能力
家庭中的保护性因子
与负责养育的成人的亲密关系
权威型的家庭教养(高温暖、高结构性/监控性及高期望)
父母之间分歧很少的积极家庭氛围
有组织的家庭环境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
父母具有保护性因子的品质
良好的认知能力,包括问题解决和注意力管理技能
适应性人格
积极的自我知觉;自我效能感
有信念和生活中的意义感
对情绪唤醒和冲动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有被自己和社会重视的才干
良好的幽默感
对他人普遍的吸引力或魅力
父母参与儿童教育
社会经济优势
教师策略:通过逐级的教学成功设计建立自我效能感
积极的青少年发展
为将来设置目标和计划是应对不幸的有利因素。可以将不幸减到最小。
健康发展的标志
带来收益的联结
提升社会、情绪、认知、行为和道德能力
鼓励自我决定
培养精神感悟
培育一个清晰和积极的同一性
建立对将来的信念
认识到积极的行为
为亲社会发展提供机会
建立亲社会的规范
致力于将大学发展为积极的社会化系统,将在总体上提升大学教育至于学生和社会的价值。把优势发展方案整合入大学经验,亦可提升高等教育的积极效用
使方案有益的建议
越多越好。对青少年投入越多的时间,结果就会越好。
越早越好。方案参与者年龄越小,它就越有可能发展出能力。
方案越结构化越好。越具有目的性和系统性的方案越容易得到推广应用。
成人期的生活任务
儿童期的高智商并不能保证成人期的成功以及更好的心理健康
成人发展的六个任务
1. 同一性
一般是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形成的,此时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兴趣开始成为他们自己的,而非其养育者信念的反映。
2. 亲密
随着同一性的发展,个体会更可能寻求和他人建立相互依存、彼此忠诚的关系,因此达到亲密。
3. 职业稳定
是需要社会同一性发展的生活任务。
个体投入某种以满足、有偿、能力和忠诚为特征的职业。
职业适应性已成为职业稳定的先决条件。
4. 繁衍感
人们会通过“学会付出”而建立一个更广泛的社交圈子。这可能包括对下一代成人的指导。
随着年龄增长,社会目标会变得比成就导向的目标更有意义。
5. 意义坚守者
意义坚守者对世界和人的运作方式持有一定看法,并且愿意与其他人分享这些智慧。
保护传统和礼仪并将其传给下一代。本质上,意义坚守者是将过去与将来联系起来的人
6. 整合
需要培养生活满足感和安宁感的生活任务
通常伴随不断增强的精神感悟
这些任务的掌握的是成人期的目标。有意地致力于每一个任务就会依序产生下一任务。掌握所有任务就是成功老龄化的实质。
成功老龄化
成功老龄化的三个成分
1. 避免疾病
2. 投入生活
社会支持
相互的社会支持最为有效,支持性的付出和支持性的接受彼此平衡。
社会情绪支持:为他人提供友谊、友善和爱的支持
工具性支持:当某些人需要时提供帮助
男性主要从配偶那里得到情感支持,而女性更多地从其亲戚朋友及子女那里得到情感支持。
生产力
持续不断的身体活动(生产性活动的一个方面)有助于保持健康。
身体活动习惯被打乱通常会导致整体幸福感的急剧下降。
3. 保持高水平的认知与身体机能
这三个成分是“保持一种正常的、有价值的和有益活动的生活方式”的表现。
成功老龄化的特征是快乐、爱和学习。
健康老龄化的生活方式预测因子:
不吸烟,或者在年轻时戒烟
用成熟的防御机制适应性地应对——最有利的预测因子
不酗酒
保持健康的体重
稳定的婚姻
锻炼
接受教育
第三编 积极情绪状态和过程
第七章 快乐的原理
情绪术语的界定
情感(affect):个体对刺激的本能反应;以唤起感为特征。
情感被认为是感受的最基本元素,常涉及对刺激的好坏评价。
情绪(emotion):一种由对外部客体评价而产生的感受状态,这些客体对我们自身的幸福感很重要。
情绪有一种具体的、“鲜明的”特性,正如每种情绪都有一个客体一样。
心境(mood):比情绪持续时间更长的,一般性、弥散性的感受。
不指向任何客体。
根据心境可预期将来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幸福(happiness):是一种个体主观界定的积极情绪状态。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个体对自身社会地位的个人化判断。经常作为幸福的同义词使用
区分积极和消极
当体验到适度的积极情绪时,我们更可能:
帮助他人
思维更具灵活性
想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积极情绪:不仅仅是快乐
快乐让我们有许多新的思想和行动,而消极情绪抑制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快乐也增加了我们对他人做出积极行为的可能性,以及与他人发展更积极的关系的可能性。
快乐引发了游戏活动。孩子通过游戏
形成依恋,发展了持久的社会资源和智力资源
培养了高水平的创造性
促进的脑的发展
积极情绪的“螺旋式上升”
积极情绪的初始水平预测了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的总体提高。应对的改变也预测了积极情绪的进一步提高。
积极情绪可以帮助获取资源,保持一种活力感(即更多的积极情绪),创造更多的资源。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不相容
消极情绪体验产生的副作用能被快乐和满足这样的积极情绪所抵消。
幸福和主观幸福感:快乐生活
需要/目标满足理论:幸福在于通过目标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少紧张
紧张的减少或需要的满足会带来幸福
我们的感到幸福是因为我们达到了目标
幸福的过程/活动观点:在从事向目标迈进的某些活动或工作中产生幸福感
投入到特定的生命活动产生幸福
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流畅感的人通常非常幸福。
流畅感:由奇克森特米哈伊提出,指从事与自己技能或能力匹配的或有挑战性的感兴趣的活动而产生的快乐体验。
幸福的遗传和人格倾向理论
有40%的积极情绪和55%的消极情绪是遗传而来的。
主观幸福感:个体对自身社会地位的个人化判断
积极情感和一般生活满意度的结合
经常作为幸福的同义词使用
主观幸福的决定因素
在贫穷人群中,收入和幸福感之间有很强的相关;而在富有的人群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不显著。
主观幸福感和婚姻之间、与婚姻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
好的社会功能是幸福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21世纪的幸福定义
个体长期的幸福水平受三个主要因素控制,即遗传决定的幸福起点、与幸福相关的环境因素以及与幸福相关的活动和实践。
遗传能解释幸福总体变异的50%,而生活环境(包括好与坏)和个体的意向活动(健康生活和积极改变的尝试)分别解释了幸福变异的10%和40%。
完全的心理健康
情绪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拥有积极情感且对生活满意,少有消极情感
社会幸福感:包括社会接纳、社会实现、社会贡献、社会一致、社会整合
心理幸福感:自我接纳、个人成长、人生目标、环境掌控、自主、与他人有积极关系的结合。
完全的心理健康:高水平的情绪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整合,且最近没有心理疾病。
在你的生活中提升幸福感
认识到持久的幸福并非来自成功
控制好时间
快乐行动
从事能够发挥你技能的工作和休闲活动
参加真正的“运动”,有氧运动
充足的睡眠
重视亲密关系
不要只关注自我
心存感激
培养精神自我
走向积极
生活提升策略
爱
让幸福的人围绕着你。他们的积极情感和情绪会让你从痛苦中振作。
告诉你身边的人,你爱他们。真诚地表达你的爱,会让你们之间的关系更长久,并让他人也产生积极情感。
工作
对同事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会提升积极情感,激发创造力和好的决策。
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
游戏
参加你喜爱的游戏和娱乐活动
在一天中做一些小的放松活动。放松能让你的身心对日常的快乐时刻保持敏感。
第八章 有效利用情绪体验
情绪焦点应对:发现情绪趋近的适应性潜能
情绪趋近:主动地靠近而不是远离压力性或情绪性事件
情绪回避:主动地远离而不是靠近压力性或情绪性事件
存在控制趋近和回避行为的两种神经生物系统。
行为激活系统调节着我们的欲求性动机,它有助于我们获得情绪性或行为性奖赏;而行为抑制系统的功能在于帮助我们回避消极事件和惩罚。
趋近取向的情绪应对中包含两个相关的不同过程
情绪加工:试图理解某人的情绪
情绪表达:自由和有意的情感表达
在压力时偏好表达情绪的个体,在允许他们宣泄情绪而不是接受事实的条件下,会表现的更好。
在面对压力不倾向于表达情绪的个体,处在信息条件而不是情绪应对条件下时,会表现得更好。
与应对相关的情绪偏好可能会与环境中的偶发事件交互作用,共同决定事件所带来的心理后果。
从短期来看,大多数人似乎可以通过用有意义的方式表达情绪来获益。
当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此刻的感受和此刻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时,情绪加工似乎会带来更强的适应性
情绪智力:学习重要的技能
情绪智力四因素模型
维度1:感知情绪
根据个人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来识别情绪的能力
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
准确地表达情绪以及表达与情绪相关的需要的能力
区分真正的和伪装的情绪的能力
维度2:利用情绪来促进思维
根据相关的感受来重新引导思维和对思维按优先次序排序的能力
产生情绪来促进判断和记忆的能力
利用心境变化来领会多种观点的能力
使用情绪状态来促进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能力
维度3:理解情绪
理解各种情绪之间关系的能力
感知各种情绪的原因和相应后果的能力
理解复杂的感受、混合情绪和对立情绪状态的能力
理解情绪之间相互转变的能力
维度4:管理情绪
愿意接纳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情绪感受的能力
监控和反思情绪的能力
投入、延长或脱离一种情绪的能力
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情绪智力告诉我们了人格特质和分析智力所不能解释的一些社会功能。
好的教师一定是高情绪智力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
好的教师能弄清楚课堂中的情绪信息,从而对他们的教学方法做微妙的调整,以便能有效的与学生分享知识。
社会情绪选择:在晚年关注积极情绪和情绪相关目标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少地关注消极情绪,更深入地感受情绪内容,享受生活中的积极方面。
情绪故事讲述
情绪故事讲述,即彭尼贝克范式:在短时间内通过书写进行系统的自我表露
对情绪波动进行系统的书面自我表露,通常包括几次定时的阶段。
那些不能很好处理生活中情绪事件的人,会从这种处理强烈消极情绪的方法中获益最大。
当体验到创伤性情绪的人分享其故事时,去抑制、认知加工和社会互动在起作用。
“把这种难受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会让人们停止抑制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开始组织自己的想法,并可能就在创伤中找到意义,重建社会网络”
可以概括为在社会情境中有策略地狱情绪共处
第四编 积极认知状态和过程
第九章 通过自我效能、乐观和希望看待我们的未来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相信自己的技能和能力足以达成特定情境中的合意目标。
针对特定情境的自我效能思考,被认为是人们发动目标导向行动之前最后的和最关键的认知步骤。
效能预期比结果预期重要。
效能预期:个体分析其完成必要行动的能力。
结果预期:基于对达成合意目标所需要做的事情的检查。
社会认知理论:人们的自我效能(对他们能力的自信)影响他们的行动和思维,以至于自我效能会塑造人们周围的环境。
人们主动地塑造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动地对环境力量做出反应。
人类拥有强大的符号表达能力,能够创造自身经验的认知模型。
通过观察自己与这些认知模型的关系,人们在经历正在发生的环境事件时,环境力量又反过来塑造随后的思维和行动。
人们(也就是他们自己)以及人格是思维→环境→思维这种特定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自我效能的发展性前因包括:
先前在类似情境下的成功(调用关于个体在先前环境中做得多好的积极思维)
模仿在类似情境下的他人(观察特定场景中成功的其他人,复制他们的行动)
想象自己有效的行为(想象行动有效可以达成合意的目标)
接受有权威的、值得信赖的、专家型和有吸引力的他人的言语说服(受帮助者的言辞影响以特定方式行动)
唤起和情绪(当生理上被唤起并体验到消极情绪时,我们的自我效能可能遭到破坏;而这种唤起与积极情绪结果结合时,会强化自我效能感)
实际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减轻心血管反应和降低血压,从而促进应对。
自我效能在生活场景中的影响
心理调适
自我效能在应对心理问题时起保护作用,帮助人们“选择和组织他们的环境以设定成功的路线”
身体健康
高自我效能增加健康相关行为,减少不健康行为;并且自我效能有助于维持这些变化
自我效能影响与良好身体健康相关的多种生理过程
心理治疗
通过设定目标和逐步实现这些目标构建成功
利用榜样教导人们克服困难
容许个体想象自己有效地行动
由一名值得信任的心理治疗师进行言语说服
教授降低生理唤起水平的技术,以增加更具适应性的自我效能思维的可能性
集体自我效能:一群人相信他们能够一起工作达成共同目标的程度
乐观
习得性乐观:其特征是使用一种灵活的解释风格,个体学会对失败作外部的(自己之外的)、可变的(不是一贯的)和局部的(局限于特定情境)归因。相反,悲观者学会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自己的特征)、稳定的(一贯的)和全局的(并非局限于特定情境的)原因。
习得性乐观的儿童期前因
遗传
环境(学习)原因
乐观的父母给给他们的孩子提供了乐观的榜样
悲观个体的父母通常也是悲观的
经历过儿童期创伤会造成悲观
父母离婚也会破坏习得性乐观
还有一种可能的悲观来源是看电视——预置和强化无助的解释风格
习得性乐观解释风格想关联的结果:
更好的学习成绩
优秀的运动成绩
更有效率的工作记录
更高的人际关系满意度
更有效地应对生活压力源
不易发生抑郁
身体健康
乐观:个体预期好事而不是坏事将会发生。它是一些人的稳定特质,独立与自我效能。
乐观的儿童期前因:
遗传
儿童早期经验中的培养信任以及对父母的安全依恋
乐观预测什么
当应对压力源时,乐观者采用问题解决途径。
乐观者倾向于采用趋近导向的应对策略,积极重组和发现情境中最好的方面。
乐观者更多根据潜在成长和紧张减弱来评价日常压力。
当面对确实无法控制的环境时,乐观者倾向于接受他们的困境。
希望(hope):目标导向思维,个体认识到有能力发现通往合意目标的路径(途径思维),以及使用这样路径的必要动机(动因思维)。希望并非由遗传决定,而完全是习得的、审慎的思维方式。
只有对个体有相当价值的目标才被认为适用于希望
当初始路径受到阻碍时,途径思维与替换途径的产生有关
成功达成合意目标,特别是当克服了障碍时,会带来积极情绪和持续的目标追求努力(即积极强化)
个体的总体希望水平不同,对压力源的解释也有所不同
高希望者由积极情绪驱使前行,通常绕过障碍体验到成功。
低希望者往往因无法找到其他途径而不能继续;反过来,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迷思会阻挠他们追求目标。
希望的儿童期前因
希望没有遗传基础,完全是一种习得的、关于目标导向思维的认知集合
与照料者之间的强依恋是传授希望的关键
希望能预测什么
希望量表分数能够预测学业、运动、身体健康、适应和心理治疗的结果。
例:在学业领域,大学开始时的高希望量表分数预测更高的累积平均成绩以及学生是否仍然在学。
希望被认为是心理指标发生积极变化的一个共同因素。
集体希望:目标导向思维,一群人认识到他们有能力找到通往合意目标的路径,以及他们有使用这些路径的必要动机。
采纳未来时间观
过去导向:个体在思考时间时,强调过去发生的事情、愉快的经历或先前的关系。
现在导向:个体强调此时此地,依靠当下体验快乐和满足需要。
未来导向:一种强调未来事件和行动结果的视角。未来导向的人们关注计划将要发生的事情。
平衡三种时间观的关键是,你在最适合你所处情境的时间导向上的操作能力。
灵活导向适宜的时间观的能力,可以带来最有生产力的生活方式。
时间观的文化差异
美国的主流白人文化群体和其他西方文化要求优先掌控未来,并且强调行动导向或目标导向,以及强调个人而不是集体视角。
土著美国人把时间看做是一种流动的、相对的资源,需要集中关注;他们并非“按时间表做事”,而是按需要做事。
对人的关注使得时间关注在东方文化下远没有那么重要。
第十章 智慧和勇气
智慧和勇气:同类的两个美德
智慧和勇气都可以让人了解选择和推动追求,从而导致个体机能和集体利益的提高。
勇气也有助于克服那些让其他美德难以实践的障碍。
智慧理论
内隐理论:考察一个概念的性质或本质的理论,例如勇气,这些性质无法直接看到或揭示出。内隐理论或“民间”理论寻求通过描述特征、性质和/或期望建构的维度来做出解释。
三个维度:
情感的(同理心和同情)
反思的(直觉和内省)
认知的(经验和智力)
六个属性:
推理能力
睿智(渊博的知识和理解)
从不同观点和环境中学习
判断力
有效利用信息
洞察力
五个因素:
超凡的理解
判断力和沟通技能
一般能力
人际技能
社会谦逊
五个表现:
解决重要/困难的生活问题
涉及专门或出众的知识、判断力和意见
反映可应用于特定生活情境的知识,其范围、深度和均衡程度非常出众
计划周密,结合了心智与美德
非常难以获得,但是容易识别
外显理论:外显理论考察一个概念外部可见的方面。例如,在智慧研究中,外显理论考察被认为反映了智慧的行为,例如问题解决能力。这些理论集中于一个概念可观察的特征。
毕生理论:智慧反映了成熟,表现为对集体利益的关注超越了对个人利益的关注。
均衡理论:斯腾伯格提出的一种理论,详细说明了用来平衡个人利益与环境背景以达成共同利益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使用隐性知识和个人价值观来对竞争的利益形成判断或达成解决。
柏林智慧范式:巴尔特斯等人发展的一种理论,认为智慧需要知识和在文化背景下对自己和他人的洞察,是“计划、管理和理解美好生活的方法和手段”。
毕生情境论:要求根据情境理解一个问题。这些情境可能是生活的某些方面,例如爱、工作和游戏,也可以是文化和时代背景。
价值相对论:涉及理解不同人、社会和时代的价值观和优先级是不同的。任何观点的价值可能会随着它出现的环境有所不同。
管理不确定性:使用这一技能意味着理解任何问题解决策略或方法都有局限性并需要决策的灵活性。
获得智慧并保持智慧
发展智慧
智慧建立在知识、认知技能和人格特征之上
智慧需要理解文化和周围环境
通过接触有智慧的角色模型,智慧得以逐渐发展
随着人们学会灵活思考以解决问题,智慧得到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根据地点和文化识别想法。反过来,通过认识到问题的答案依赖于情境因素和许多利益的均衡,人们的思维变得越来越灵活。
与所爱的人(和他人)讨论困境并花时间进行反思的人们,其与智慧有关的表现也会得到提高。
有智慧的人及其特征
一个人的儿童期对智慧的发展没有影响,而成年早期的社会环境会影响智慧
有智慧的人比无智慧的人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特殊的职业会影响智慧的表现
智慧的测量
智商和创造力不一定和智慧相关联
智慧和智力之间的关系
智力提供基本知识,从而为自己和他人完成维持生命的日常任务
智慧包括实践智慧、判断和解决主要生活问题以达成共同利益的灵活性
晶体智力是有时间限制的
智慧是无时间限制的
勇气理论
勇气的内隐理论
身体勇气:一种身体行为或行动尝试,寻求维护一个社会的价值或共同利益。
道德勇气:不管力量差距、异议、反对或拒绝,真挚表达追求正义或共同利益的信念或价值观。
生命力勇气:一个人面对疾病或残疾时的坚持和毅力,尽管结果不确定。
心理勇气:生命力勇气的一种形式,包含承认和面对个人弱点、破坏性习惯或威胁自身心理稳定性的因素的优势。
获得勇气并保持勇气
通过解析勇气情境,青少年发展出掌控感、胜任感和成就感以及成长感。
勇气研究
勇气定义:尽管体验到恐惧(知觉到的威胁超出了可用的资源),但仍然为有意义的(高尚的、好的或实用的)原因而采取行动的能力。
真正的勇气是愿意和能够接近恐惧的情境,尽管存在主观恐惧。
第十一章 专念、流畅感和精神感悟
实时寻求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一天提供了20000个投入、战胜消极和追求积极的机会。
专念:寻找新奇
专念:对新奇开放,对情境和视角敏感。专念包含培养对日常事件和身体与心理感受的觉知;克服降低日常生活的不确定性的愿望;压制陷入自动行为的倾向;不那么频繁地频繁的评判自己、他人和情境。
在专念的时刻,一些“专念品质”进入意识。其中许多品质是积极心理过程。
不评判:每时每刻无偏地见证和观察当下,不进行评价和归类。
不奢求:非目标取向,不执着于一定要个什么结果或成绩,不强求。
接纳:开放地看待和承认当下的事情;接纳不代表被动或放弃,而是清楚地理解当下,以做出更有效的反应。
耐心:允许事情按步调展开,对自己、他人和当下时刻有耐心。
信任:信任自己、自己的身体、直觉、情绪,以及相信生活正以其应该的样子展开。
开放:就像第一次接触时那样看待事情,注意当下时刻的所有反馈,创造可能性。
随缘:不留恋,不执着于思想、情感和体验;但是,放开不意味着压抑。
温和:特点是温柔、体谅和善良;但是,并非被动、散漫和任性。
慷慨:在爱和同情的框架内考虑当下时刻,不关注收益或想着回报。
同理心:感受和理解当下时刻他人处境的品质:他人的看法、情绪、行动(反应)并与之交流。
感恩:敬畏的品质,为当下时刻感激和感谢。
善良:具体表现为仁慈、同情和关爱的品质,这种品质充满宽恕和无条件的爱。
专念的益处
专念增强与心境障碍和压力降低相关联。
人际合作信任度(信任、开放和关怀)和合一动机(感觉自己是比自我更大的世界的一部分)增加。
精神感悟体验增加。
流畅感:寻求全神贯注
流畅感(flow):一种最佳的投入状态,个体认识到行动挑战,这些挑战既不会使现有技能得不到充分利用,也没有过多地超出他的现有技能,个体拥有清晰且可达的目标以及关于进展的及时反馈。
流畅感的条件:
知觉到扩展(既非未充分利用又非无法完成)现有个人技能的行动挑战或机会。
清晰的近期目标和关于进展的即时反馈。
三个即时体验区域:
流畅感,挑战与技能匹配
厌倦,与技能相比挑战和机会过于容易
焦虑,任务要求超过行动能力
流畅感条件下的主观条件特征:
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
行动和觉知融合
失去反思性自我意识(也就是失去对自己作为社会行动者的觉知)
感觉能够控制自己的行动;也就是说,感觉原则上自己能够应付当前情况,因为个体知道如何应对接下来发生的任何事情
时间体验的扭曲(典型感觉是时间比正常情况过得快)
对活动的体验具有内在奖励作用,以至于常常借口说“过程就是最终目标”
自带目的性人格:个体表现出的一系列人格特质集合,这样的人享受生活,“通常为了自身的内在目的去做某些事情,而不是为了达成一些日后的外部目标”。
纵向流畅感研究:青少年表现出的承诺、坚持和成就与先前的流畅感体验有关。
培养流畅感及其益处
让人们更加投入日常生活的途径,帮助人们寻求全神贯注
识别出能够激发流畅感更有可能出现的那些个人特征和注意技能
精神感悟:寻求神圣
精神感悟:在寻求神圣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思想和行为
通往神圣的途径也可以被描述为精神奋斗,它们包含于终极目标关怀、伦理道德和对超越的认可相关联的个人目标。
通往神圣的这些途径可以引起幸福感
寻求神圣可以引发目标和意义
当你发现自己在想“我感到厌倦”时,让自己投入某项给你带来最多流畅感的活动。
当你感到没有目标时,把你的注意力转向寻求神圣。
寻求专念、流畅感和精神感悟对身心健康、学业或工作表现、社会幸福感都有好处。这些寻求可能让我们获得充满意义的、更深入的存在感。
第五编 亲社会行为
第十二章 同理心和利己
利他
利他:有意让他人获益的行动或行为。
利己:通过有目的的行为来让自己获利或获益的动机。
同理心:对他人的困境产生的情绪反应。同理心包括体验与他人类似的情绪的能力,或对他人的怜悯心。
有些时候,人们完全有可能出于同理心而去帮助他人,自己并没有获益。
培养利他
基于利己来增强利他行为的方法
基于同理心来增强利他行为的方法
让个体更频繁地与需要帮助的人接触
指出与另一个人之间存在的不明显的相似性
与那种非常想要把自己看作与他人不同的人一起工作
利他的测量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对助人有更积极的态度
感恩
感恩:对他人行为的感谢和对他人行为的感激。感恩出现在个体意识到他人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积极结果时,他人的行为损害了其自身、有益于接受者且是有意提供的。
培养感恩
一直写感恩日记的人报告了更高的热情、警觉和决心,更可能在有关自己的健康、人际关系和学业成就等重要目标上取得进步。也更有可能去帮助他人。
感恩的人更乐观、更有活力、与他人有更多的联系、更可能有充足的睡眠
日本冥想形式“内观”:
别人为我做了什么
我为别人做了什么
我给他人带去了什么烦恼和麻烦
测量感恩
高感恩与其积极情绪、活力、乐观、希望和生活满意度的提高有正相关。
高水平的感恩与同理心、分享、宽恕和为了他人利益牺牲自己的时间有正相关。
宽恕
宽恕:通过宽恕,收到伤害的个体从本质上脱离了受害者这个角色。
摆脱消极情绪是宽恕过程的关键。
放手是前进的一步
宽恕是一种具有进化优势的适应性过程,因为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结构。
利他、感恩和宽恕的社会性意义
同理心和利己常常是利他、感恩和宽恕的前兆
当人们彼此交换利他、感恩和宽恕时,接受者在随后的人际交往中会实践积极心理学的美德。产生利他、感恩和宽恕的连锁反应
当我受到尊重时,我也会尊重他人
第十三章 依恋、爱和丰盛的关系
婴儿依恋
适应性父母行为:父母对儿童的行为线索(例如微笑)做出的适当反应。
适应不良父母行为:父母混乱或无计划的满足儿童的需求。
依恋系统:儿童对照料者的情绪接近和身体接近行为的总和,由适应性和适应性不良的父母行为造成。它调节者儿童依恋的模式。
不安全-回避型依恋:在陌生情境实验中表现出的一种依恋模式,以父母和儿童之间的紧张为特征,父母再次进入房间时,儿童出现回避行为。
不安全-反抗型/矛盾型依恋:在陌生情境实验中表现出的一种依恋模式,特征是父母和儿童之间的紧张,儿童一方面想要被照料者安抚和拥抱,一方面又对照料者主动或被动地表现出敌意。
安全型依恋:在陌生情境实验中表现出的一种依恋形式,对环境的探索和与照料者保持联系之间达到平衡。
安全型依恋提供了安全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儿童能抓住机会、进行学习活动、开始新的关系,并成长为健康的、适应社会的成人。
成人依恋的安全性
安全型依恋:我很容易在情绪上和他人亲近。无论是依赖别人还是让别人依赖我,我都觉得很舒适。我并不担心会独自一人或别人不接受我。
低回避低焦虑
如能成功地从重要他人处得到关心,儿童和成人会变得更强大,更能应对威胁。而且,在安全的关系背景下的成长经验,会使我们达到最佳人类功能或丰盛。
疏远型依恋:没有亲密的情感的关系让我感到舒服。对我来说,独立和自力更生很重要,我不愿意依赖别人,也不愿意让别人依赖我。
高回避低焦虑
沉迷型依恋:我想与他人有完全的情绪亲密感,但我常常发现别人不愿意如我希望的那样对我亲近。没有亲密关系会让我不舒服,但是我有时会担心别人重视我的程度不如我重视他们的程度高。
低回避高焦虑
恐惧性依恋:和他人亲近让我不舒服。我想有亲密的关系,但我发现自己很难完全信任他人或依赖他人。我担心如果我和他人过于亲近会被伤害。
高回避高焦虑
爱
爱欲:浪漫之爱,包括对美的追求和占有。
友爱:以深厚感情和友谊为特征的一种爱。
忠爱:以对神的服从和顺从为特征的爱。
神爱:神所给予的爱。
浪漫爱情
激情之爱:特征是推动浪漫结合的强烈唤起。是两个人对彼此的强烈吸引,它常常使心境经历各种变化,从狂喜到极度痛苦。
伴侣之爱:特征是以维持两人关系的抚慰的、平稳的温暖感。
浪漫爱情以强烈的唤起和温暖的情感为特征。
在年轻人的新关系中,激情之爱和伴侣之爱可以同时共存。
激情之爱是婚姻满意度的最强预测因子。
爱情三元理论,爱情由三个成分组成
激情,或外表吸引力和浪漫驱力
亲密,或亲近感和联结感
承诺,开始一段关系和维持这段关系的决定
完美之爱:当三种成分都以高水平出现,并且在两人之间达到平衡时,就是完美的爱情。
浪漫爱情的自我扩展理论
关系满意度是自我扩展式爱情的自然副产品
处在爱情中,会让人感觉良好
积极感受与这种关系联系起来,强化了对这段关系的承诺
坠入爱河可以体验到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增强
丰盛的关系:一系列目的性积极关系行为
丰盛的关系:由于伴侣双方的协同努力而越来越好的良好关系。
专念:维持关系的一种形式,包括被对方了解和了解对方,对行为的归因有助于增进关系,接受对方,尊重对方,保持互惠性和连续性。
要维持一段健康的关系,积极交流与消极交流的比率要达到5:1。如果比率接近1:1,夫妻双方就很有可能离婚。
预示着离婚的四种行为分别是:指责、蔑视、狡辩以及阻碍沟通。
创造一种彼此感激的氛围
促进对伴侣和伴侣行为的积极接受
防止蔑视感的产生
厌恶性过程:对消极的关系行为的消除。
欲求性过程:对积极的关系行为的促进。
利用生活中的积极事件,或者向他人讲述积极事件,不仅会给个人带来益处(增强了积极情感和幸福感),也给人际交往带来益处(关系的满意度和亲密度)。
第六编 理解和改变人类行为
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和行为的均衡概念建构
心理健康个体的特征
a. 对自我的态度,包括自我接纳、自尊和准确的自我认识
b. 追求实现个人潜能
c. 集中能量形成统一的人格
d. 有助于自主感的同一性和价值观
e. 对世界的准确认识,不因主观需要而扭曲
f. 掌握环境,享受爱、工作和娱乐
均衡的概念结构
我们可能过分重视或忽视来访者行为的特定方面和决定因素。
当概念化一个案例、做出诊断和形成并实施治疗计划时,我们必须平衡我们收集和处理的信息类型及数量。
我们对异常行为的着迷
异常行为:
行为是非典型的或偏离常态的,意思是它偏离了标准的或预期的行为。
行为被看作适应不良的——也就是说,这种行为通常不会导致社会认可的目标。
行为经常伴随心理痛苦——担忧、反刍思考以及不是的思想和情感。
在确定某个人的行为是否异常时,考虑其背景和文化也很重要。
忽视环境和积极方面
思维的缺陷与基本归因错误和基本消极偏差有关,这会造成我们把行为过度病理化,对行为的看法既不全面,又不重视潜在的优势。
基本归因错误:忽视外部情境或环境因素,把他人行为归因为该人的内部特征(例如人格或能力)的倾向。相反,人们很可能根据情境或环境影响而不是个人特征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基本消极偏差:把突出的、被认为是消极的和发生在模糊情境下的行为知觉为消极行为的倾向。根据行为的突出性(突出或不突出)、值(消极或积极)和情境(含糊或定义明确)记忆行为。
四面法:一种鼓励评估个人优势和弱点的诊断途径。观察者搜集的信息包括:
a. 个体的缺陷和破坏性特征——这个人问题是由哪些缺陷造成的?
b. 个体的优势和资源——这个人有哪些优势可以有效应对他的生活?
c. 环境中的不足和破坏性因素——哪些环境因素阻碍了健康的功能?
d. 环境中的资源和机会——哪些环境资源加强了积极的人类功能?
缺乏对发展的重视
使消极和积极行为标准化
个性发展:基本的人类目标还包括建立同一性,形成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
学生们通过七条途径或矢量向这些目标前进。学生很有可能同时通过多个途径前进。
a. 发展能力:从智力、身体和人际领域的低能力向每个领域的高能力前进。(认为是年轻人的基本发展驱力。)
b. 管理情绪:从几乎不能识别情感和对破坏性情绪的控制力有限,成长为越来越能理解情感以及对情感的灵活控制和建设性表达。
c. 自主地迈向相互依存:从糟糕的自我决定和情绪依赖,迈向工具性独立和对安全感的有限需求。
d. 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从不容忍差异和关系较少,成长为欣赏差异和健康的关系。
e. 建立同一性:从个人混乱和低自信,转变为由生活方式和自我接纳所厘清的自我概念。
f. 发展目的性:从模糊的职业目标和混乱涣散的自利,向清晰的目标和共有的活动转变。
g. 发展整合性:从模糊的信念和价值观,向清晰的和人性化的价值观转变。
发展性咨询和治疗:在概念化来访者状况的过程中,考察当下和收集多种情境维度下的信息。在这个理论中,病理行为被理解为对生活事件的合理反应。
在文化背景下理解行为的困难
“文化考量”至关重要,因为它在决定个体的思维和行动方面起关键作用。
在不同文化下,乐观、悲观、问题解决以及心理和身体症状的概念建构和行为表现是不同的。
对一个群体有益的干预,对另一个群体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
分类诊断系统的局限
作为心理健康专业人士,我们可能总是想要把一个人强制归入消极类别,从而造成很少或不再尝试更全面地理解这个人。
让问题更复杂的是,赋予消极类别的标签借着会成为社会鸿沟,把人分成有这种标签和没有这种标签的两个群体。
消极标签可能会造成刻板预期,影响专业人士如何建构概念和与个体互动;它还可能影响被赋予标签的个体如何看待自己。
与诊断标签一致的信息比不一致的信息更容易被记住。因此,由于应用了负面标签,专业人士倾向关注和寻求关于个体缺陷的信息而非优势信息,从而降低了在概念化一个人的完整心理构成时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第十五章 干预以预防坏事和提升好事
一级预防:在身体或心理出现问题之前,阻止或减少它们出现的可能性的有意行动。
在坏事发生之前阻止它们
二级预防(心理治疗):在问题出现之后减少、消除或控制它们的行动。
修复问题
一级提升:用来建立最佳功能和提升满意度。
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二级提升:基于已有的最佳功能和满意度来达到高峰体验的提升。
让生活尽可能最好
一级预防:在坏事发生之前阻止它们
在一级预防中,人们还没表现出任何问题,如果不采取适当的保护性或预防性步骤,今后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普遍预防:指当一级预防针对整个社区群体时,例如儿童免疫接种。
选择性预防:指当关注一个特定风险人群时。
提高教育水平的地区性或全国性措施能达到一级预防目的,这会降低市民身体上不健康和心理上不快乐的可能性。
用来提高就业率的任何措施都会防止人们遭受心理和身体的失调。
有效一级预防的成分
a. 应该给目标人群提供关于要防止的危险行为的知识。
b. 方案应该有吸引力,它应该激发潜在参与者增加有利行为、减少有害行为。
c. 方案应该传授问题解决技能,以及如何避免退回到先前起反作用的模式。
d. 方案应该改变强化行为反作用的任何规范或社会结构。
e. 应该收集数据以评估方案取得的成果。
二级预防(心理治疗):“修复问题”
二级预防的共同成分
希望是所有成功的心理治疗方案共同的基本过程。
心理治疗研究中的安慰剂效应说明,只要来访者有动机相信改变将会发生,他们就会获得多么大的改善。
希望治疗:目标是教会来访者如何利用希望治疗原则来达成持续的生活目标,特别是当遇到阻碍之时。
首先询问他们在不同生活领域的目标。
要求来访者选择一个要针对的具体生活领域。
治疗师帮助来访者厘清目标,制作清晰的检视点来评估达成这些目标的过程中的进步。
教给他们达成目标的不同路径,以及激励个体切实采取这些路径。
预测阻碍渴望目标的因素,指导来访者制定达到目标的后备路径。
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实践不同的目标,来访者学会如何在日常的目标追求中自然地应用希望疗法。
一级提升:“让生活更美好”
一级提升:包括努力建立最佳功能和满意度。一级提升既包括试图通过使快乐最大化来增加享乐幸福感,也包括通过设置和达成目标来增加理性幸福感。
享乐主义一级提升:涉及沉溺于快乐以及欲求和需要的满足。
理性主义一级提升:强调有效功能和快乐作为目标寻求过程的期望结果。
幸福来自:
a. 与共事的人形成安全和支持性的生活单元。
b. 富饶和能生产出食物的环境。
c. 通过锻炼“拉伸”我们的身体。
d. 在工作中追求有意义的目标。
收益性受雇是重要的幸福来源。只要人们对他们的工作满意,他们就更快乐。
工作提供了社交网络。
允许人们施展才华和技能。
要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工作中从事的活动就要丰富多样。
工作职责应该与工作者的技能和才华相匹配。
有一个支持性的、鼓励自主的老板。
能够让员工理解和支持更大的公司目标。
冥想:一组技术,目的在于非分析地集中注意,避免反刍的、零乱的或离题的思考。
品味:旨在领会以及也许放大某种积极体验的思想和行动。
拓展建构模型:
当感受到消极情绪时,人们开始关注自我保护,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局限于少量有限选项,目的在于保持“安全”。
当体验到积极情绪时,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变得开放和灵活。
积极情绪有助于产生“拓展和建构”的心理状态,与随后的情绪、思想和行动形成良性循环。
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herapeutic Lifestyle Change,TLC):对生活方式做出一些改变,可以减轻抑郁和增加快乐。
a. 推荐每周至少进行三次、每次35分钟的有氧锻炼。
b. 补充奥米伽3脂肪酸。
c. 每天30分钟的日光浴。
d. 停止反刍思考。
e. 每晚至少睡8个小时。
个人财富没有证据证实它可以实现一级提升。金钱几乎不能提高幸福感。
锻炼除了可以带来生理上的改善,它带来的信心还可以增加快乐和幸福感。
二级提升:“让生活尽可能最好”
二级提升活动发生在已经通过一级提升达到了基本的表现和满意水平之后。
高峰心理时刻通常涉及重要的人际关联。
二级提升:身体健康
强健:高水平的身体健康。
第七编 积极环境
第十六章 积极的学校教育
积极学校教育:一种以关怀、信任和尊重多样性为基础的教育途径,在其中,教师为每一学生量身设定目标,以促进学生学习,然后与学生一道制定达到这些目标的计划并激发他们的动机。积极学校教育包括给学生逐渐灌输希望并使其贡献于更广阔的社会。
关怀、信任和尊重多样性
发展性训练:一种基于依恋理论的尝试,旨在改变社会化过程,帮助与其首要照料者有非安全依恋的学生,与他们建立关怀和信任的关系。
必须避免讽刺学生,因为这会破坏信任,而信任对学习来说至关重要。
在于学生的互动中,积极的老师会努力想办法使学生显得优秀。
当导师能静静地听取学生意见时,会出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关怀学生的主要部分包括花大量时间与他们在一起。
培养“我们/我”的观念——制造一种我们的氛围。
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帮助学生不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我),而且让他们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
拼板教室:按组分配目标,不同背景的学生被分到一个工作小组,他们必须在其中分享信息以使小组——也使个人——取得成功。拼板教室教给大家的是合作而不是竞争。
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方案来激励那些真正有才干的学生。
目标(内容)
目标被学生和教师一致认同。
拉伸性目标,尤其是定制的目标可以带来有效的学习。
成功的班级目标包括教材要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尽可能有关联。适应学生的经历使得学生对于学习教材有更高的参与度。
当目标被确立后,不过分强调成绩。
让目标更易理解和具体化,将较大的学习目标分解为较小的子目标,分阶段实现。
允许学生的部分成绩通过群体活动确定,在这些活动中必须与其他学生合作,目标设定将会更加容易。
计划
教学需要教师仔细的计划过程。
当课程信息与自己相关时,学生们将更愿意上课、聚精会神并在课堂中进行讨论。
动机(以及生动地给学生呈现课程内容)
老师对教材充满热情
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增加学生责任感
学生成为小组工作中的一员
表扬(最好私下)
希望
“学会如何学习”来自目标导向的路径思维和“我能做到”的动机。
积极心理教学法不仅传授课程内容,还要让学生产生一种希望感。
一个充满希望的学生相信他在离开学校后也能继续学习。
社会贡献
积极的教育把学生变成老师,他们继续把自己学到的与他人分享。
一个积极学校教育的例子:优势探索方案
优势探索:是一个涉及高中生及大学生的发展方案,以使他们在学业和生活中更易取得成功。
职业顾问同样使用有关优势的信息来协助职业发展及做出重要决策。
把教学当作一种使命
使命(calling):一种强烈的动机,驱使一个人不断做可以给自己带来内在满足的事情。
一个以教学为使命的人,会因为该工作可以带来自我实现而非仅为了报酬而去教学。
第十七章 好的工作
收益性受雇
收益性受雇具有下列8个好处:
1. 所承担职责的多样性
2. 安全的工作环境
3. 可为家庭和个人带来收入
4. 提供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目的感
5. 幸福和满意
6. 积极的投入和参与
7. 表现好及实现目标的感觉
8. 对同事、老板及公司的友谊和忠诚
职业自我效能:个体相信自己有处理职业发展和工作相关活动的能力。
投入:员工对其工作的参与度。
投入经常决定于员工了解他人对他们的期望,具备工作所需的能力,有可能改善和发展自己,有机会和同事发展关系。
最让人投入的工作是,有特殊的职责,并且工作所要求的活动与雇员的技能和人格有很好的匹配。
满意:员工对其工作的热情
工作职责的多样性
如果工作中所需完成的任务变化多样,那么工作者就更容易感到满意。
在工业化和技术性工作环境中,一个维持劳动者职业多样性的普遍做法是单元式制造
在单元式制造中,多技能的员工团队对生产过程的整个序列负责
出勤主义:员工可能表面上在照常工作,但是因为厌恶及重复的工作体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和缺乏幸福感的一种状态。
面对重复和单调的任务及缺乏弹性的进度表,员工会缺乏士气和丧失动机。
工作中的朋友
在一个给定的工作环境中,团队意识是工作幸福感和满意度的一个促进因素。
在工作中有好朋友的人对工作的投入是那些没有好朋友之人的7陪。
安全的工作环境:工作中的一部分幸福感源于安全和健康的物理环境。
有一个或做一个好老板
真挚的老板:那些深刻觉察到他们如何思考和行动;被他人认为可以觉察他们自己和其他人的价值/道德观、知识和优势;能觉察他们所处环境;具有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和高尚道德品格的管理者。
1. 他们为员工提供清晰的目标和工作职责。
2. 他们不仅和员工是朋友,而且可以传达纠正性反馈以便员工知晓。
3. 他们和每个人交往时都诚恳和真挚。
4. 在和他人的交往中,他们的行为合乎道德并标榜其道德观。
5. 他们诚实而真挚。
6. 他们能发现员工的才干和优势,并让他们各尽其能。
7. 他们信任员工,并促进员工对他们的信任。
8. 他们鼓励来自员工的个各种观点,能够接受关于自己的反馈。
9. 他们为自己和员工设定高而合理的标准。
工作中采用优势取向的方法
潜在前提:不要“修补”所有的员工以使他们具有相同的基本技能,而是找出他们各自的才干,然后把那些可发挥其才干的工作分配给他们,或者围绕工作者的才干和技能来改造工作活动的内容。
收益性受雇的优势取向方法:在工作中优势取向的方法包括,提高员工对自己天生的或习得的才干的觉察,把这些才干整合到自我形象中,以及作出行为改变——员工学着把成功归因于其才干。
在使用此方法的教育领域中,学生对自己及自己的将来都更有自信了。
工作中的资本
传统经济资本(你有什么):公司的物质设施和资产,例如工厂和建筑物、设备、资料、专利和技术等。
人力资本(你知道什么):公司中员工的技能、知识、教育程度、经验、思想和能力。
社会资本(你认识谁):公司或个人源于社会关系、人脉和朋友的资产。
积极心理资本(你是谁):公司中员工的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
自我效能:相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目标。
希望:找出达到合意目标的途径的能力以及具有使用这些能力的动机。
乐观:把好的结果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普遍的原因。
韧性:承受逆境和取得成功的能力。
希望:首要的心理资本
高希望的公司
没有谁让员工感到非常畏惧,包括管理层在内。
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每个人都有同等机会成功。
晋升和津贴与所付出的努力有关。
公司最底层的人员和其他员工(包括管理层)受到同等的尊重。
管理层最优先考虑的是帮助员工尽可能把工作做到最好。
员工和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是开放的、双向的。
征求员工的反馈信息并且把这看做令公司更好的手段。
把尽可能多的决策权交给从事具体工作的员工。
在制定公司的目标时把员工也包括在内。
让员工负责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不管是解决问题还是尝试一种新思想,让员工负责实施变革。
公司的目标是和顾客建立持久的关系,而不是实现一个给定的销售目标。
高希望的员工
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
他们乐意帮助其他工作人员及当地社区。
他们对同事和顾客彬彬有礼,特别是在艰难的讨论或互动中。
当谈到同事得到奖励(加薪、晋升、赏识等等)时,他们是大度的。
当出现困难时,他们不指责同事、管理层或顾客。
他们设定清晰的工作目标。
他们找到多种良好的途径来实现期望的目标。
在正常情况下,他们可以激励自己,在困难的情况下特别有干劲。
黑暗面:工作狂、职业倦怠和失业
工作狂:对工作如此投入和痴迷以至于不能自拔,并且不能对家人和朋友负责的人。
职业倦怠:员工感觉尽管努力工作了,但是他或她还是不能完成所有需要做的工作。他们感觉厌倦,并且认为他或她的工作缺乏回报。
失业:失业启动了一系列消极事件。
这些事件以失业者的经济状况恶化开始,并逐步从社会地位的降低、人际关系的瓦解、更多危险的性行为、较低的心理幸福感和抑郁,直至发展到最终的严重躯体疾病。
收益性受雇对人的积极态度,甚至是身体健康都很重要。
如何改善你的工作
弹性工作时间制对于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都非常重要。
试着在收益性受雇的8要素中最大化满足那些比较重要的特征。
第十八章 平衡“我”与“我们”
个人主义:“我”的心理学
个人主义:把个人需求放在集体需求之上的观念。个人主义的核心要素是独立、独特性和把个体作为分析问题的基本单元。
次级要素:自我目标、自我成功、满意度源于自我、个人收益、成本/收益分析、自发性、短期思维、非正式的交往。
独特性需求:追求个人目标以产生独特感。
人们根据一系列同一性维度定义自己。
同一性维度:具有共同核心意义的一组个人属性
当人们知觉到与他人有中等到高度的相似性时,情绪反应最积极,表明从与人的联系中获得最大的快乐。
最积极的可接受程度不仅产生最高的积极情绪反应,还会导致人们无需做行为上的改变。
当人们觉得相似性太高时,通常会受独特性需求驱使;当他们觉得差别太大的时候,又会努力寻求相似性。
一个人的名字是“自我认同最重要的锚定点”。
人众无知: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观点与多数人不一样。
集体主义:“我们”的心理学
人类的最大动机就是获得归属感——感觉我们与他人存在着有意义的联结。
中国是世界上集体主义最显著的国家。
集体主义:把集体需求放在个人需求之上的观念。集体主义的核心要素是依赖、从众、渴望融入群体和把群体作为分析问题的基本单元。
次级要素:他人/集体的目标、集体成功、满意度取决于和谐、相互慷慨和公平、无条件的关联、责任、长期思维、正式的交往。
在集体主义社会中,个体的独特性需求比个人主义社会的个体低。
有关集体主义的人口统计学
社会阶层低的人们比阶层高的人们更具有集体主义观念。
年龄越大,人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就越强。
平衡“我”与“我们”:“咱们”的积极心理学
高希望者会自发地同时考虑“我”和“我们”目标。
在成功表现和生活满意度上,高希望者的收获最大。
第八编 从积极视角展望心理学的未来
第十九章 走向积极
积极心理学的一个关键宗旨——强化生活中好的方面的愿望。
解决一个基本困境:坏比好更强大
在人类生活中,被描述为“坏的”事情比“好的”事情力量要大。
希望是伴随着积极情绪的审慎的认知活动。
恐惧是在非常紧张的环境中突然出现的更自动化的情绪。
希望和恐惧在脑的不同水平运作
对威胁刺激的恐惧反应,发生在觉知之前。
与希望思维有关的联系,发生在觉知之内。
恐惧的目的在于保护生命和维持原状。恐惧中情绪是核心。
在未来导向思维中,情绪体验是次要的,未来导向思维反映的是认知评价,即我们在目标追求活动中做得有多好。
早期,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为了生存下去,可能更多依赖于把基于恐惧的思维过程传递给后代,而不是传递未来导向的思维。
但是,时过境迁,恐惧可能变得不那么重要,在没有必要恐惧的环境中,它甚至是不理智和适应不良的。
并且,随着人类进化的继续,未来导向思维可能是最理想地应对途径,可能比恐惧更有优势。
为多数人而不只是少数人
重视和尊重当前世界各地的社会中存在的不同目标。
应该增加每个社会所看重的目标数目。
通过鼓励人们追求更多的目标,我们让更多人有可能体验与达成这些期望目标相关的益处。
更重视长远目标
延迟满足
改变我们对老年人和老龄化的态度和行为。
防止心理衰退,既随着年老产生的不必要的心理能力退化。
引导人们如何合作和共同行动来保护我们的自然资源。
态度的力量
我们相信将会发生的事情通常确实会发生。
思考和感受好的事情,这些事情会变得更有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