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节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
作为人际交往中重要的非语言符号,沉默通常作为语言符号的补充,特别是能够反映出语言符号隐蔽的信息。。
编辑于2022-03-24 22:23:38第三节 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功用在于重复、补 充、调整、替代或强调语言符号传递的信息
主要包括身体语、时间语、 空间语、 沉默、服饰、副语言等等
两大特点:一是生物性,二是社会性。
生物性是指任何一个文化、民族都具有共同的传递信息的生物性特征,比如恐惧时的 颤抖、寒冷时的哆嗦。
社会性是指人类使用的部分非语言符号是后天学得、世代相传的,常为某一群体的成 员共同拥有,也构成了该群体文化的一部分。
伯德惠斯特提出了针对身体与传播的若干假设
语境决定了人们对非语言符号的解释并设定其传播的意义。
在很多情况下,非语言符号传递的信息往往是与语言符号相矛盾的。 当然,这也是非语言符号的重要功能之一。
非语言符号构成了人际传播的主要信息源,特别是人们之间表达情感的信息,主 要是经由非语言符号传播的,其中大部分通过身体语传递
身体语的组成
定义
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在象征思维的导向 下,得以将身体与自身文化的观念联系起来,为其赋予各种相应的意义,使之成为表 达思想和反映社会结构的符号,这就是身体语。
组成
语包括表情、目光、手势、姿势、副语言、身体接触,甚至气味等
表情是身体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情是人类社会交往的调节装置,往往是人的内在精 神和心理的直观表现,易于展现出柔情、胆怯、微笑、憎恨等诸多感情谱系,也是艺 术意义上最具审美特质的人体部分。
人类可以显示各种情感,阐释话语、调节对话、塑造社交形象,从而使之 成为一种最具体、最确切的非语言符号
人类传播中存在固有的文化差异,但 世界各地的人都使用近乎相同的表情来表达人类的主要情感,比如 喜悦、幸福、悲 伤、惊奇、恐惧、气愤等。
不同文化中的人类表情,既是普遍一致的,也是各具特色的。
由于生理原因,不同文化中的人处于喜怒哀乐的心理状态时,大致都有类似的表情, 这是共性;
有些表情则因文化不同而不同,这是个性。
某些表情在孤立状态下的意义具有相似性,但在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时,就会显示出 某些文化乃至性别方面的差异。
目光语是运用目光的接触与回避、眼睛睁开的大小、目光接触时间的长短、视线的抬 高和低垂等方式传递信息。
表明专注、感兴趣或兴奋的程度;
影响态度的变化与说服;
调节人际互动;传递情感;
确定权力和身份关系;
为“印象管理“确定一个核心角色。
手是身体中最具表现力的部位,康德称之为“可以看见的头脑”。使用手臂与手指活 动传递的信息就是手势语,它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非语言符号。
手势语大致可分三类:
一是模仿型,即用手势模仿一种物体或动作
二是代表型,即用一个姿势代表一个含义;
三是指挥型,例如合唱队指挥用手势打拍子。
1996年出版的《手势与思想》,戴维-麦克尼尔指出,手势语是话语活动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手势与语言是同一心理过程的两个方面,属于同一系统。
阐述了手势、语言和思想三者之间的关系:
手势与语言密切联系—— 手势在说话过程中出现,与语言行为同步进行,共同 行使语义和语用功能;
手势有极大的自由度,能够灵活地补充语言符号难以传递的信息,包括微妙 的思想和情感;
手势与语言共同构成思想——手势和语言符号的结合,是传播者思想过程的 组成部分。
姿势语主要是指人们生活中的坐、走、蹲、卧等身体姿态。
在不同的文化中走路的姿势 也有一定差异。
身体接触是一种基本的身体语,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一种较为直接的方式,包 括拥抱、亲吻、握手、拍肩膀,等等。
身体接触可以满足人们相互交往中的诸多控制需要和情感需要
从身体接触的方式中, 人们可以获得对相互关系的一些理解,并感觉出双方的态度 或关系的强度。
在什么时候触摸、在什么地方触摸,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由此也可以区分出 "低接 触文化和"高接触文化"两种类型。
关系 常常与语言符号同时参与传播,二者相互支持、相互制约
沉默的意义
作为人际交往中重要的非语言符号,沉默通常作为语言符号的补充,特别是能够反映出语言符号隐蔽的信息。
1973年,弗农-詹森把沉默在人际传播中的功能划分为五个方面:
① 合分作用,包括连接和分离传播双方的关系;
② 情感作用,包括敬仰、友善、冷淡、敌意和仇恨;
③ 启示作用,包括理解对方、自我意识或掩饰自我的情感、思想和观点;
④ 判断作用,包括同意某种看法或是反对;
⑤ 表达思想的作用,包括表明缺乏思考或是正在深思的过程
哈维-萨克斯总结了沉默的三种不同样式。
第一,空白。当没有人继续谈话时,或是没有人愿意或能够接替谈话,此时出现的空 白往往给人一种不舒服、难堪的感觉。
第二, 空档。一个讲话者结束了谈话,人们也知道下一个人是谁,可这个人还没开 始上场。这种沉默属于传播过程中的停顿和间歇行为,如果持续时间较长,也会令人 感到难受。
第三,停顿。这主要发生在一个人说话的过程中,属于比较自然的沉默范围,这时谈 话者停下来,思考或改变谈话的内容。
文化中的时间
时间是客观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具有客观性和可感知性,人们对于客观时间的 感知、认识和反映便形成了时间概念。
不同领域中的时间概念,可分三种:物理时间、 生物时间、文化时间。
① 物理时间是由诸如天文学等精密科学进行研究的、可精确计算的时间;
② 生物时间是由自然科学加以考察、以生物节律进行测算的;
③ 文化时间则是指人类的社会时间,针对的是不同文化对于时间的态度以及对时间 的控制和使用方式,体现了时间在经验中以及与人的关系中的某些最本质的东西。
由知识界划分的不同文化的时间取向,主要有三种类型,展现了时间取向的丰富性:
① 在不同文化中,时间是过去的、现在的, 也可能是未来的;
② 时间是线性的,也可能是循环的;
③ 时间是单向的,也是多向的。 ( 爱德华·霍尔提出的时间范畴)
文化中的空间
定义
人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空间关系,比如高低、前后、左右、疏密、远近、中心, 甚至 东南西北的方向,都包含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空间语。
空间语既涉及传播中的人际空间和身体距离,又包括对建筑、居所等固定空间的布局和 利用,是运用空间来表达信息的非语言符号。
有关空间和距离的研究被称为空间关系学,这一领域的研究表明:空间是种种文化现象、 政治现象和心理现象的化身,空间在与人类行为结合之后不断产生着特殊的意义,并在 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的社会关系和交往行为,分属不同文化的人会有不同的空间观。
20世纪60年代,为探讨空间使用行为对人际传播的影响,爱德华-霍尔把具有不同意义 的空间划分为三种:
① 固定空间: 指的是结构 和功能固定不变的空间,比如建筑物、街道、花园等;
② 半固定空间: 指的是可以移动的,功能也可以改变的空间,包括家具、图画、盆栽 植物等;
③ 非正式空间: 指的是紧紧环绕在人们身体周围、随人们的移动而移动的个人领地。 非正式空间也被称为人际空间。
爱德华-霍尔对于人际空间研究的主要贡献,就是根据人们之亲昵和疏远的程度,把人际交往中的空间分 为四种类型。
①亲密距离
②人际距离
③社会距离
④公共距离
斯坦福-莱曼(Stanford Lyman)等空间学研究者划分了四种类型的“人类领地”,以与 人际空间有所区别,但都要求人们釆取适当的交往行为:
①公共领地,即可以自由进入的地方,并不在某一个人的掌控之下,他人进入后可 以暂时拥有;
②互动领地, 即人们可以非正式地聚会的场所;
③家庭领地, 即人们能够持续控制的私人领地;
④身体领地, 即紧紧围绕人们的空间。
罗伯特-萨默(Robert Sommer)概括了家具摆放的基本功能:
“社会向心功能 , 创造的是一种随意、友好的气氛,有助于亲密关系的建立;
“社会离心空间”拉开了人与人的距离,使个人保持相对独立,营造出一种冷淡、严肃 的气氛,并造成一种隔离感。
空间既是历史文化再现的场所,也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结果。
一方面,不同文化中的居住和生活空间正在发生大规模的人类学意义上的变化,从古 老的、农业社会的空间转向城市化的、同质化的空间;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正在 “创造流动的空间、电子空间、没有中心的空间、可以渗 透疆界和世界的空间”。 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人对空间的文化想象乃至对世界 的描述都将发生改变,由此带来复杂的文化影响和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动。
服饰与颜色
定义
服饰是通过服装和饰物来传递关于社会地位、兴趣爱好、信仰观念等信息的非语言符号。
人类穿着服饰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礼貌”,即因羞耻之念而把肉体遮蔽起来。
二是“保护”,即保护身体,抵御气候的侵袭和外敌的攻击,这是服装的基本功能,也 是人不同于动物的生存方式。
三是“装饰”,即为装饰外观以便展示于众,作为人们表现、表达和传播某种意义、个 性的符号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