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维
本导图梳理了思维的知识内容,包含思维的含义、思维的特征、思维的种类、概念的结构、概念的形成、推理的含义、问题解决的策略等。
编辑于2022-03-25 16:28:44第七章 思维
思维概述
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是所有特征的前提,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概括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2*间接性 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与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思维的种类
1*按照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a.直观动作思维 具有直观的形式,要依赖于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又叫实践思维,是三岁之前的主要思维方式
b.形象思维 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进行思维,是3到6岁的主要思维方式。
c.逻辑思维 面对的是理论性质的任务,要依赖于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多出现在六岁以后。
2*根据解决问题时凭借的知识性质
a.经验思维 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
b.理论思维 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诊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的思维活动。
3*根据思维的表现方式
a.直觉思维 人们在面临新问题,新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b.分析思维 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而得到合理结论的思维叫分析思维,也叫逻辑思维。
4*根据思维的方向
a.辐合思维 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 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b.发散思维 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 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成分。
5*根据思维是否有创造性
a.常规思维 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b.创造性思维 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级形式。
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 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最基本形式。
2*比较与归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 归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4*具体化与系统化 具体化是指在头脑里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原理与理论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 系统化是指在头脑里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的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
概念
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 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外延:是指属于这概念的个体,也就是概念所包括的范围。 内涵和外延之间是相反的关系
概念的种类
1*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和概括程度
a.具体概念 是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或者说是事物的现状(圆的,长的等)形成的概念。
b.抽象概念 抽象概念是按照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性质,用途等)形成的概念。
2*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
a.合取概念 是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属性形成的概念。
b.析取概念 是根据不同标准,把单个或多个属性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概念。
c.关系概念 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概念
3*根据概念形成的自然性
a.自然概念 按照事物自身的特点而形成的概念。
b.人工概念 是在实验室里,为研究人的思维,模拟自然概念形成过程而人为制造出来的概念。
4*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划分
a.前科学概念:即日常生活经验中的概念,也可能是错误的。
b.科学概念:即书上既定的定义
概念的结构
1*含义 概念结构指的是概念有什么成分组成,概念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
2*概念结构的理论
1-层次网络模型 柯林斯等人提出,概念都以结点的形式储存在概念的网络中,各类的概念按照逻辑上的上下级关系组成概念的网络,概念之间的关系用连线来表示。
2-扩散激活模型 柯林斯等人提出概念的结构也是一个网络模型,但不是根据概念上的层次结构,而是以概念之间的语义联系强度或语义相似性为基础将概念组成一个网络。
3-特征表理论 波纳等人提出概念的结构由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构成 定义性特征即概念的本质 特异性特征则描述功能 该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人工概念的研究,却难以解释某些自然概念。
4-原型模型理论 茹什等人提出概念是由原型和原型加上其特征,并由相似性的单元组成的 原型是指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的成员,概念由原型来表征
概念的形成
1-含义 是指个体掌握概念所包含的本质属性的过程。
2-概念形成的阶段
a.抽象化:对具体事物各种特征和属性进行抽象
b.类化: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及其特征进行归类。
c.辨别:对客观事物属性或特征之间差异的认识
3-概念形成的理论
a.共同要素说 赫尔提出了概念形成的共同要素说 该理论假定概念是一组特征,形成概念就是从样例中抽取有关属性或特征规则。 抽取的特征可以是一组定义性属性或一组足以定义概念的特征 概念的形成是将一类概念的共同特征抽取出来,并对他们做出反应的过程。
b.假设检验说 布鲁纳等人对此研究最有代表性。布鲁纳通过图片选取探讨概念形成的过程。 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
c.样例学习说 茹什对假设检验说提出了质疑。 因为假设检验说建立在人工概念研究的基础上,不适宜解释自然概念 茹什认为自然概念的形成以样例学习为主。即在掌握自然概念时,不是掌握它的一个或几个本质特征,而是对概念样例的记忆。通过把某以样例与原型进行匹配而形成概念。
d.内隐学习说 认为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概念的形成是内隐学习的结果 里伯等人的实验说明,当刺激结构高度复杂时,采用比较被动的,无意识的学习方式可能更有效 里伯认为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就是在这种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
4-概念形成的策略
1*保守性聚焦 把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作是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以后再一个个的改变这些属性来检验哪些是肯定的,哪些是否定的属性的策略。
2*冒险性聚焦 把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作是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以后每次都改变一个以上的属性来进行检验的策略。
3*同时性扫描 根据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部分属性,形成多个部分假设,然后对多个部分假设进行检验的策略
4*继时性扫描 在已经形成了部分假设的基础上,根据主试的反馈,一次只检验一种假设,保留正确的假设,放弃错误的假设,最后做出正确结论的策略。
概念的掌握
1-含义 个体掌握同类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或属性及其内在联系的过程 涉及新概念与原有概念间的联系和差异,是概念的同化过程 依赖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同化概念的相关信息和呈现概念表述是否清晰两个条件。
2-学习模式行
a.类属学习 指个体把新概念纳入到自己认知结构的相关部分,使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建立联系的过程, 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b.总括学习 指在若干已有的从属概念的基础上,再学习一个上位概念。
c.并列结合学习 指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概括层次相同,两者既非上位关系又非下位关系。
3-影响因素
a.学习材料
b.学习者自身因素
c.下定义
d.科学概念的理解
推理
推理的含义
推理是指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 前者叫归纳推理,本质上就是概念的形成。 后者叫演绎推理,本质上属于问题解决的范畴。
推理的种类
1*归纳推理 是从特殊性归纳出普遍性,类似于概念形成。
2*演绎推理 从普遍性演绎出特殊性,类似于问题解决
a.三段论推理 是有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与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
四种误差 1-气氛效应 伍德沃斯认为,推理前提中所使用的逻辑术语产生了一种前提气氛。 促使被试容易接受包含统一术语的结论的现象。 即全称推全称,特称推特称,肯定推肯定,否定推否定,一全称一特称推特称 2-换位理论 推理发生的错误是由于人们错误的解释了前提 3-心理模型理论 人们对前提的信息加工不充分,工作记忆容量有限。 4-信念偏见效应 推你的内容符合人们的信念,人们就倾向于判断其结论是正确的。而忽视推理本身的逻辑性。
b.线性推理 线性推理又叫关系推理,是指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关系具有可传递性的。
c.条件推理 是人们利用条件性的命题来进行的推理
3*类比推理 有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性质上的相同 推出他们在别在性质上也相同的推理形式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含义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问题解决就是对问题空间进行搜索,以找到一条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通路。 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识状态。 包括对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由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认识等。 因此纽维尔和西蒙提出了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问题的种类
1*知识贫乏性问题和知识丰富性问题 知识贫乏性问题指解决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的特定领域知识相对较少 知识丰富性问题解决者需要的特定领域知识相对较多。
2*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模糊的问题(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结果良好问题是指其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以及操作都是具体明确的。 结果不良问题指问题本身没有明确的结构或者解决途径。
3*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 常规问题指个体以一种已知的,系统的方式运用算子进行认知操作。 非常规问题是要个体需要以新的方式来运用算子进行认知操作。
4*对抗性问题和非对抗性问题 根据问题解决者是否具有对手可以分为对抗性问题和非对抗性问题。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按照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分析,它包含着四个连续的阶段 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其中发现问题为关键阶段。
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策略
把所有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一一加以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答案的策略。
2*启发式策略
运用已有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只做少量的搜索,就能解决问题的策略。
a.手段--目的分析 把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的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 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的策略。
b.逆向搜索 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c.爬山法 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 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缺点就是容易把较佳的方案当成最好的方案。
d.选择性搜索 是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已知的信息和某些有关规则 选择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并从突破中获得更多惊喜,以便进一步搜索,直到解决问题 (选择性搜索在解决问题时是一种很有效的策略,因为这种方法是从已知条件中搜索出更能接近问题解决答案的方法,从而消除了大量的盲目尝试。)
e.类比迁移策略 是指把个体先前解决问题的经验应用到解决新问题上的策略 这是解决不熟悉问题的一种主要策略。(基础相似物和目标相似物) 该方法的缺点是可能受到定势的影响,导致尝试多次也无法解决问题。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不同的解决策略,策略得当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知识的表征方式 问题表征越显著,干扰的因素越少,对人思维的局限越小,越利于问题的解决。
3*定势的作用 定势是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后续的心理活动会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陆钦斯用“量水实验”和哈罗的恒河猴实验证明了定势对思维的影响。
4*功能固着 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叫功能固着。(邓克尔盒子问题。)
5*动机 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中等强度的动机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6*情绪 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消极沮丧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7*人际关系 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8*知识经验 个体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解决也有重要影响。
9*原型启发 是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从“原型”中获得一些原理的启发,使其结合当前问题的有关知识形成方案,从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是指人们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创造性的心理成分包括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吉尔福特)
a.流畅性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
b.变通性是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范围越大,维度越多,变通性越强。
c.独特性是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华莱士
1-准备阶段:明确创造目的和要为解决的问题做准备
2-酝酿阶段:在脑中运用知识和经验对问题进行探索,该阶段最大的特点是有潜意识的参与。
3-豁朗阶段:受到启发,产生灵感问题得到解决
4-验证阶段:补充,完善和修正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1*酝酿 经过长时间紧张的思索之后,仍未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但当稍事休息之后突然找到了答案
2*非智力因素 远距离联想的能力,以及人的坚韧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等。
3*环境 有人在场和没人在场对完成不同性质的任务及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包括他人在场,他人评价,竞争环境,这三种因素都会导致创造力的下降。
表象
表象的含义
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里出现的事物的形象叫表象, 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遗觉象:在儿童身上经常发生的一种心理现象,给儿童呈现一张复杂的图画。几十秒钟之后他仍能在头脑中保存着当时的表象。就好像这幅图画仍在自己的眼前一样。
表象的特征
1-直观形象性 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在现,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 但又不像知觉,它比较暗淡,模糊,不稳定,不完整。
2-概括性 表象的形象已经忽略了事物的一些细节而只保留了事物的主要特征。
3-可操作性 表象在头脑中可以放大,缩小,可以翻转具有可操作性 谢帕德和库伯所做的“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是可以被操作的 倾斜的角度越大,旋转时操作所需要的时间越长。
表象的种类
根据产生表象的感觉通道
视觉表象
听觉表象
运动表象
根据表象的创造程度
记忆表象(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想象表象(在头脑中对记忆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
根据表象形成的概括程度
个别表象
一般表象
表象理论
佩维奥双重编码理论
a.表象系统 对具体的事物或事件信息进行编码,存储,转换和提取,其表征类似于知觉
b.语言符号系统 主要用言语听觉,抽象概念或命题形式对信息进行加工 该理论认为,语言系统直接处理语言的输出和输入,同时充当非语言对象,事件和行为的符号功能。
科斯林的表象计算理论
1*表层表征 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的类似图画的表征。
2*深成表征 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用于生成表层表层。
表征生成表象的过程 1-图示过程:将深层的本义表征转换为视觉短时记忆中的表象 2-发现过程:在视觉短时记忆中搜索某个特定客体或其部分 3-放置过程:实现各种必要的操作,使客体的各部分处在表象中正确的位置上 4-表象过程:协调上述三个过程的活动
a.本义表征:提供关于某一客体的形象信息 在计算机模型中作为坐标表储存的。他们指明各点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的位置,以形成客体的精确表象(表象文件)
b.命题表征:是由抽象的命题表构成的,他们是解释客体的(命题文件)
想象
想象的含义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综合过程
1*联合 是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
2*夸张 夸张又称为强调,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而略去另一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3*典型化 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4*联想 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过程,也可以创造新的形象。
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 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物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极端的例子。
2*有意想象 是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a.创造想象 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b.再造想象 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c.幻想 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个人对未来的憧憬 幻想既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又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理想是根据事物发展规律产生的,又对人的活动起着推动作用的幻想 空想是没有客观根据的,不现实的幻想
想象的功能
1*预见作用 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的活动
2*补充作用 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3*替代作用 想象还具有替代作用,可以用想象的方式来满足个人需要
4*调节作用 想象也调节人的生理活动
决策
决策的含义
指在几种备选的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
决策的分类
1*确定性决策 在确定的条件下,对备选的方案做出选择的过程,此时每一个方案包含的各种信息都是相对确定的
2*风险决策 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做出选择的过程,在风险决策中,决策者不仅对各种备选方案成功的概率不清楚,而且对存在哪些备选的方案有可能不清楚,相对于确定的决策,风险决策更难
决策的理性观
1*古典决策理论 决策者具有完全的理性能力,总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古典决策理论的理性观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 没有考虑人的认知等因素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而且上面提到的这几个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也很难实现。
a.知道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
b.能得到所有相关的信息
c.对解决问题的方案“无所不知”
d.深知各方案实施后的结果,并能对这些结果进行评价
e.决策者能够追求最优的方案
2*行为决策理论(西蒙)
1978年,由于对决策领域的开创性研究 西蒙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a.含义 西蒙认为,决策是对行动目标与手段探索,判断,评价,直至最后选择的过程
b.前提 决策者的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 由于决策者无法找到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最优的决策”是不太可能实现。
c.原则 决策的标准是满意性原则,即个体并不考虑所有可能的选项及其可能的结果,而是仅仅考虑几个选项 一旦感到满意就会立即停止搜索做出决策。
d.方法 人们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靠以往的经验,即采取启发法,而不是采用严格建立在数理逻辑推理基础上的 考虑各种条件后的算法策略进行决策。
e.影响因素 决策要受时间,精力等其他资源有限性的制约,因此要考虑到决策的时效性问题。同时还必须要考虑决策的后果
决策过程的研究
1*期望效用理论 采用严格的数学方法来说明决策者对效用的偏好问题。而且该理论假设决策者追求效用的最大化。
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 EU=EPi·U(Xi) —U(Xi)是指结果i的效用 Pi是指事件,Xi发生的客观概率
2*前景理论 卡尼曼等人提出了决策的前景理论 其基本观点之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而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好”的 对于小概率事件则正好相反,前景理论还提出了损失厌恶的概念。即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1-代表性启发/表征性启发 人们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受它与其所属总体的基本特性相似性程度的影响。
2-易得性启发/可用性启发 人们倾向于根据事件或现象在记忆中获得的难易程度来评估其概率 即根据事件或现象在记忆中是否容易提取来做决策
3-锚定和调整启发法 人们根据给定的信息作出最初的估计后,以后根据当前的问题对最初的估计做出调整,但是调整的幅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