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课程第一节思维导图
教育学,它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社会学科,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注意不是从事。
编辑于2022-03-28 13:36:31课程
课程的含义
狭义:指涉及小学英语教和学的标准、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手段、活动和评价等。
广义:指—切与社会,文化相关的促进人的成长的学校管理和活动。
课程的性质
社会性:
受到社会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政治、经济
预设性:
课程设置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模式
课程设置者需要科学认识课程的本质,全 面审视各个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目的、手段、过程、活动和结果的假设。
动态创生性
课程要有灵活性(因时因地因人,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内容和形式甚至性质的调整)
创造出更适合的课程
课程的目标
促进教育事业、学校和师生的共长,从而 促进社会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实现五个维度 的融合和协调发展。
课程的理论视角
行为主义的课程观主张,课程要为课程的主体提供模仿的内容。主体通过强化 记忆和行为模仿获得课程的内容。
经验主义的课程观建立在杜威的理论基础之上,强调主体的主动参与和体验, 通过自主和探究获得课程的内容。
学科知识结构论是课程内容的进一步聚焦,强调课程的学科性和其中教育心理 学知识的基础地位,环境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对学生知识的关键性。
建构主义的课程观以VanLier为代表,主张课程应该注重知识的循环往复、螺 旋上升,并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中加以贯彻。
人本主义的课程观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以人的发展为主旨 的课程观,理念很宏观,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可操作的课程行为中。
课程的内容
课程的内容依课程的目标和性质而定。(不同性质的课程内容也不同)
课程的结构
课程的所有构成因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形成了课程的结构。
物质因素:指课程的 物质条件,如教育政策、学校的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等
人文因素:指师生和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团体,要关注这三者是否都认同课程。
物质的因素和人文的 因素之间要取得基本的平衡。物质的因素为人文的因素服务。
课程的组织
是指课程的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如人文因素主 导还是客观因素主导。
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的策略和方式要依据具体的课程性质,尤其是学科特点而定。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作用。
教师:不断拓宽自己的通识知识和学科知识视野,注意积累 实践经验,勤于反思,研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现象、事件和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 方法。
学生:学生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背景都会影响其学习需求和态度、性格、 学习风格和策略
课程的开发和校本课程
课程的开发
需要依据教育理论和学科理论、学科课程 标准,由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开发。
对已有的课程做进一步开发,或者开发全新的课程。
遵循科学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等原则
课本校程
具有独特性 和不可替代性
开发主要依靠本校的老师和学生
校本课程可以作为已有课程的补充,甚至可以在某个 特定的阶段替代普通的课程。
校本课程应该基于诊断、指向解决问题,具有明显的 可操作、可检测性,实行动态调整。
课程的评价
因素:课程评价者的主体或客体身 份、评价者的价值取向、评价的理论依据和标准、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以及其他变量。
正式的、官方的课程
常采用标准参照性的评价
目的:是促进课程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为课程设计者提供数据。
区域性的、 非官方的、非正式的课程
采用自我参照性评价和常模评价。
目的:主要是促进合作与竞争,探讨课程的有效实施策略。
课程在国内外的发展
国外
国外的课程及其研究非常活跃,除了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军事和人文等 因素的影响外,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对其影响尤为明显。
国外专家从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给出了多种定义。
国内
课程这一概念的提出甚至可以追溯到唐宋年间。
科举制度是明清时期选拔人才的手段,同时也是检验各种课程的尺子。
新中国的中考和高考制度是检验义务教育课程和普通高中课程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