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这是一篇关于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的思维导图,私人讲学兴起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官学衰落,学术狭移。士的阶层出现。 意义:私人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
编辑于2022-03-28 21:20:35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私人讲学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私学兴起的原因 (中低频简答题)
经济——井田制解体,私有制产生
政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文化——官学衰落,学在四夷
士阶层的崛起与养士之风盛行
私学兴起的意义 (中频简答题)
1.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
2.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3.丰富了教育内容和方式
4.促成百家争鸣
5.开辟教育史新纪元
私学兴起的表现 (低频简答题)
养士之风盛行
百家争鸣
儒墨道法影响最大,儒家和墨家被称为显学
私学发展
齐国的稷下学宫 (高频名词解释)
简介
介绍: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
地位(特点+性质):它既是 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 重要创造
影响(重要意义):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意义
齐国的稷下学宫
性质
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特点
学术自由
待遇优厚
政治待遇——“不治而议论”
物质待遇优越
学无常师
管理规范——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历史意义
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低频名词解释)
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久远的学校
编订“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中高频名词解释+简答)
“有教无类”的涵义
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贫富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接受教育
“有教无类”的实践
广收门徒
“有教无类”的历史作用
打破教育的垄断,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阶层
学术下移,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中低频简答)
内容
道德教育居首位
文化知识学习(用来灌输道德教育)
孔子的“六艺(六经)”为《诗》、《书》、《礼》、《乐》、《易》、《春秋》
特点
偏重社会人事
偏重文事
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评价
不把宗教内容列入其中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教育的作用 (中高频简答+论述)
个体作用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优良品质的养成、知识文化
社会作用
经济作用
“庶、富、教”
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政治作用
“为政以德”/主张德政,反对苛政
传播伦理道德;教化
“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 (中高频名词解释)
含义
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
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
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
意义
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教育目的
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学习的动力
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学方法(中高频名解+简答+论述)
因材施教(首创)
含义——根据学生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方法——承认差异;了解特点(谈话+个别观察)
评价——尊重差异性,有利于人才成长
诱导启发(最早)
含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思维训练
由博返约——获得较多的知识的同时也要求对于具体事物具体分析
叩其两端: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思考
意义——学习广博的知识,不断前进
学思行并重
含义——“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以致用”
意义
揭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基本符合认识过程
道德教育(中频简答+论述)
内容
“仁”——强调“爱人”,由己推人,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内发论)
“礼”——以“礼”为道德规范 来约束社会行为(外铄论)
原则与方法
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克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力行——“力行近乎仁”
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也”
内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论教师(中低频简答)
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诲人不倦——“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温故知新
以身作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爱护学生
教学相长(中频名解+简答)
原意
教师自身的教与学相互促进。在教学中遇到困惑之处,从而更加努力进修
引申
师生间相互促进,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历史影响(中高频名解+简答+论述)
教育
①重视教育(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及人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②开创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③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范围,学术下移④“学而优则仕”⑤整理六经⑥首创启发式教学⑦因材施教 ⑧道德教育⑨要求老师具有职业道德
社会发展
儒家学派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影响政治、经济、文化,不同阶段起不同作用
思想文化
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
简介——孟轲,字子典,“亚圣”
政治——主张实施“仁政”
教育——热爱教书收徒,“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性善论”与教育作用(中频名解+简答)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四心”
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是仁、义、礼、智的起端
人性在本质上是平等的
圣人与一般人都具有“四心”
“人皆可以为尧舜”
从“人性论”肯定了每个人发展的可能性
教育的作用
个人作用:扩充善端
“存性养心”
把人的天赋善端加以扩充、培养发展
“求放心”
通过学习、教育的过程把失落的心灵,丢失的“善端”找回来,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标注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社会作用:治理国家
扩充人固有的善进而达到国家的治理
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最有效手段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中低频简答)
教育——明人伦——政治
第一次明确概括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
含义:“人伦”即“人道”
人道:人类的本质的表现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常:仁、义、礼、智、信
教育通过实行“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中低频简答)
人格内涵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高尚的气节——绝不向权势低头,绝不无原则服从
浩然正气——受信念指导达到的心理状态,是一股凛然正气
达到理想人格的途径——内心修养
持志养气
坚持崇高的志向,会有相对应的“气”
动心忍性
意志磨练
存心养性
要存养人的善端,存养的障碍来自人的耳目之欲,要发挥理性的作用
反求诸己
严于律己,时时反省
“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中频简答)
“深造自得”
在学习过程中,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实现从感性学习到理性思维的转化
“盈科而进”
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
“教亦多术”
因材施教
“专心致志”
学习的差距在于是否专心致志,而不是天资高低
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
对“六经”进行继承和改造,对经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经过荀况和弟子口口相传,先秦儒家经籍才得以保存,成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经典教科书
“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中频名解+简答)
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论”完全相反的教育“外铄论”
“性伪之分”——“人之性伪,其善者伪也”,“性”即人性,“伪”即人为,善良是后天人为培养的
“性伪之合”——人人都可以习得善,将二者结合,才会实现对人和社会的改造
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变化自己本性的恶,树立人为的善,经过长时间的考验,不再恢复到原来的本性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中低频简答)
内容:要求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
分层
俗儒:徒有儒者外表,对古经能背诵,但全然不知其用,人格低下
雅儒:虽也显得笨拙,但承认自己无知,显得坦荡
大儒:是最为理想的一类人才,知识渊博还可以“以浅持薄,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以已知推未知,自如应对新事物、新问题,自如治理好国家
以“六经”为教学内容(低频简答)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礼》为重点
“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中高频简答)
“闻、见”——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但感官和闻见是有缺陷的
"知"
学习并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知识的本质与规律,可以自如地应对事务的变化
善假于物
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礼)
用辩证的、全面的方法来看待问题
“兼陈”: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都展示出来
“中衡”:对事物做全面的比较
虚壹而静(名词解释)
“虚”——虚怀若谷,不能因为旧知识来妨碍新知识的学习
“壹”——当有多个学习对象时,能够专注其一,更注重于选择,外在
“静”——排除各种杂念,使精神专注于学习对象,更注重于排除杂念,主观内心
“行”
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
论教师(中高频简答)
最为提倡尊师,表达了与孔孟不同的见解
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礼的化身),并将国家兴亡和教师的关系作为一条规律总结出来,将地位提升到天地、祖宗比列的位置
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尊师,后来者居上的同时,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无条件服从,主张“师云亦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成为教师的要求
①有尊严和威信②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
③循序渐进,诵说不零不乱④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
影响:对后世的中国封建社会师道尊严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墨翟与墨家的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中低频名词解释)
儒家和墨家并称“显学”,但存在明显差异
儒家继承西周以来文化传统,有浓厚人文色彩
墨子一生的活动是“上说下教”墨家植根于“农与工肆之人”,重视实用,关注下层人民的利益
“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中高频名词解释)
较之于孔子的人性论在社会意义上有明显进步
教育对人的作用
”素丝说“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去认识和阐述教育的作用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故亦有染……”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通过教育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完善社会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以“兼士”为培养目标(中低频名词解释)
社会理想:兼相爱,交相利
兼士/贤士: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勇于承担治国利民、兼爱相利的职责
成为“兼士”的要求
道德的要求——“厚乎德行”,将德行的修养列为首位
思维辩论的要求——“辩乎言谈”,指善于辞令,能说服人,能言善辩,改变社会风气,实现其理想政治
知识技能的要求——“博乎道术”,通晓治国的道理,不仅要掌握墨家的基本思想,还要掌握实用技术
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中频简答)
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
政治和道德
未解决“三患”,实现“三务”,提出了十大纲领,即“十论”,其中“兼爱”是核心
科学技术
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
要求弟子学会并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技能技巧,表明墨子很重视被孔子视为“小人之学”的科技教育(如弓弩等)
目的:为了使兼士们有兴利除害、“个从事其所能”的实际能力
自然科学知识
涉及到几何学、声学、力学等,其中光学是最出色的部分(如小孔成像、杠杆原理等)
反映出我国生产技术向科学理论飞跃的最早的优秀成果
思维能力
强调必须掌握思维和论辩的法则,即形式逻辑——一环套一环
提出“察类明故”的原则,是中国古代逻辑理论的开拓者,即从已知推未知,强调要运用类比,论据要有说服力,道理合乎逻辑
提出了判断言谈是否正确的三条标准,即著名的“三表法”
第一表是历史的经验和知识
第二表是依据民众的经历,以广见闻
第三表是在社会实际中检查思想与言论是否正确
体现了尊重实践、尊重民众意愿的进步性
文史
有别于儒家六艺之教,认为只需学好实现“兼爱”有用的主张和本领,并多实践即可
虽批判儒家“六艺”脱离生产劳动和社会实际的针对性,却表现出某种片面和狭隘性
主动、创造的教育教学方法(中低频简答)
主动(主动说教)
“虽不扣必鸣”,向人们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
创造(善述善作)
反对儒家“述而不作”,应该做到“述而作”
实践(合其志功)
不仅指道德和社会政治实践,还有生产、军事和科技实践
量力(力所能及)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的人
就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
就知识而言,应当量其力而教
道家的教育思想(了解即可)
“法自然”与教育作用
“道”是万物的本源,是客观存在的,为人处世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一切人为的东西都是错误的,教育是最大的人为,它破坏自然、违背人性——绝学无忧
“逍遥”的人格理想
用“不言之教”去培养超越态度以寻求现实的解脱,主张培养“上士”或“隐君子”
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法家的教育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中频名词解释)
法制教育理论依据:“性恶论“;由此提出了“人性利己说”
法家反对道德说教,主张加强法制教育
禁私学(低频名词解释)
私学的存在只会导致思想的纷乱,不利于国家的凝聚力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中频名词解释)
”以法为教“
对社会实行普遍的法制教育,使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经济、思想、文教等法令,妇孺皆知,深入人心
”以吏为师“
法家主张选择知法的官吏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官吏,负责对全体人民进行法制教育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战国后期出现一批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著作,以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学记》等篇为代表
《大学》
简介: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之道”的一篇论文,它着重阐述教育的目的、任务、步骤,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
内容
“三纲领”(中高频名词解释)
“明明德”:发扬光大人天生的善性
“亲民”:推己及人,使人们也达到臻于善的境界
“止于至善”:每个人都应该在其不同身份时做到尽善尽美
目标
“八条目”(中高频名词解释)
“格物”:穷尽思维之力,学习儒家“六德”、“六艺”、“六行”之类的经典
“致知”:获得知识,旨在综合得到最后的启迪
是“八条目”的基础,被视为“大学始教”的内容
“诚意”:不自欺,人的意念和动机要纯正
“正心”:不受任何情绪的左右,要始终保持认识的中正
“修身”:人品质的全面养成——中心环节
“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
是实现“三纲领”的步骤
评价
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
较强的逻辑性和可行性
对后世的影响深刻
《中庸》
简介:是《礼记》中理论性较强的哲学名篇,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同为“四书”之一,主要阐述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了“中庸之道”
内容
性与教——顺性而为,使人向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德的最高原则:中庸,即以中和为用,看到事物的两面,不急躁,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
修养途径
内在:自诚明/尊德性,向内自省,以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
外在:自明诚/道问学,向外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
学问的步骤
学、问、思、辩、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记》
简介:《学记》是《礼记》的一篇,也是中国古代与世界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故称“教育学的雏形”,一般认为是思孟学派所作,相传是孟子弟子乐克正所作
教育作用与目的
教育——个人——政治
个人作用与目的
目的: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
个人作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社会作用与目的
目的: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
社会作用:“建国君民,教育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制与学年
学制
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学
学年
九年、五级、两段
视学与考试
视学:定期视察学宫,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考试:内容包括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行,“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 业乐群;五年视博学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 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
体现循序渐进,德治并重的特点
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
豫时孙摩
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观摩原则
长善救失
要求教师掌握教育的辩证法,坚持正面教育,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成优点
启发诱导
藏息相辅
劳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教学相长原则
(上方孔子论教师)
方法
讲解法、问答法、练习法
教师观与“教学相长”
《学记》十分尊师
教与学的相辅相成,原意为老师自身的教与学相互促进;后引申为师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其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地位
《学记》是教育史上最早较为系统地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 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 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①名解:《学记》的定义、教学相长②简答:教学原则+方法 ③论述:所有
《乐记》(低频考点)
《乐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主要论述音乐的起源和作用等问题。相传为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所作。这一著作反映了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标志着儒家乐教思想的成熟
所谓的“乐”,并不仅仅是指音乐,还包括绘画、雕刻、建筑等造型艺术,甚至还涉及仪仗、田猎等令人快乐的活动
乐教的作用:对人而言,乐能以情感化人,对人的情感和欲望加以引导和节制,使人安于本分;对国家而言,乐教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净化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