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华中师大心理学院教育心理学专业课笔记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括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的产生、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四部分内容。
编辑于2022-03-30 17:18:0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产生
代表人物
皮亚杰
认知结构说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
同化
认知结构的扩充
顺应
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认知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与周围世界的平衡
能用现有图式同化新信息——平衡;不能——平衡破坏
儿童的认知结构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循环中不断丰富
科恩伯格
斯滕伯格,卡茨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最近发展区
理论要点
与客观主义对立
知识和意义由人建构起来
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建构自己的解释
学习观
主动建构性
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
社会互动性
学习者共同体
情境性
知识在具体情境下被理解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知识的动态性
知识不是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
知识必须结合具体情境重新建构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学生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面对问题学生有自己的解释
学生对同一问题理解具有差异性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主动建构性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建构可能不是一次完成的,运用到三个记忆系统
社会互动性
学习者间的合作使理解更丰富(学习者共同体)
情境性
知识只有通过具体情境下的实际应用才真正理解
建构主义两种生成学习的策略
强调的是高级的学习策略
精加工策略
可以人为建构逻辑联系,促进理解和记忆
组织策略
主要促进理解
社会建构主义
代表人物
维果斯基,布朗
情境学习主要理论
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
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布朗
情景认知、情景学习与情境性教学
个体的认知和学习依赖于所处的情境和活动
知行不可分离,人的认识根植于一定物理社会文化情景之中
具身认知理论
人的认知与其身体构造活动不可分离
情景性学习理论
知识是情境性的,在一定程度上是知识被应用的活动
情境性教学
让学习者在一定情境的活动中完成学习
例:世界地理学习
分布式认知与分布式学习
分布式认知
人只分布在认知主体和环境间
分布式学习
学习是在学习共同体的个体之间分布完成的
个体间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而不用什么都擅长
更好更高效学习完成任务(合作学习)
把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一步一步解决(个人完成)把前面的答案写出来(一边讲一边演示)
Google效应
当人们觉得可以在互联网再找回信息的时候,他们会更难回忆起信息,但会加强对如何在获取这些信息的记忆
抛锚式教学
代表人物
布兰斯福德
支架式教学
代表人物
维果斯基
理论基础
最近发展区
辅助学习
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在最初受外在文化调节,然后才逐渐内化为学习者头脑中的心理工具
支架
教师提供的一种认知支持认知工具
线索,反馈,示范,自动显示面积的工具等
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的一种暂时性的切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支持,辅助学生逐步完成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
随着活动进行渐渐减少外部支持,最终独立学习
学习过程
预热(引入问题情境)
探索(教师提供有针对性地支架,逐渐减少)
因材施教
独立探索(让学生自己探索)
支架类型
互动型
教师示范
出声思维
提问
高级问题/开放式问题(怎么办,为什么)
非互动型(不是与人的互动)
改变教材(适应学生)
提示暗示
认知工具
提的问题要与学生个人经验和未来有关联
认知学徒制
代表人物
布朗
核心思想
一种教学关系
学习过程
学生观察专家示范操作
学生通过教师的训练或辅导获取外部支持
学生接受概念性支架,随着学的越来越好外部支架逐渐撤除
学生思考并清晰阐释所获得的知识
学生反思自身的进步并与专家先前操作进行比较
尝试用新的方法应用所学知识
有指导的参与:少——多 教师的参与:多——少
合法的边缘参与
从最初的打杂开始逐渐参与更高级任务
获得高级的技能
从实践共同体的边缘进入中心,更核心的参与
合作学习
学生在能力同质或异质的小组里为完成共同目标而学习
两个以上的人
合作学习发挥作用条件
面对面的交流(网络也行)
积极的相互依赖
个人责任明确
合作技能
小组自评监控
小组成员并不是在一起学习就是合作学习;合作需要经历过程,需要学会交流、承担责任、合作、监控自己、人际交往、任务难度影响
考虑小组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合作小组运作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共同构建(协同)
超越个人
超越给定信息
个人建构主义
代表人物
格拉瑟斯菲尔德、维特罗克、斯皮罗
理论
随机通达教学
代表人物
斯皮罗
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
问题提出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
核心思想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roject)
CBL(case-based)案例
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为理解而教学
知识的学习能否灵活迁移运用
基本形式
教师提出一个矛盾时间问题困境
学生形成假设
学生搜集数据验证假设
学生得出结论
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
与发现学习的关系
探究学习基于发现学习发展而来,包括了发现学习
探究教学设计
小学也可以尝试探究学习
例子:阿拉斯加原油泄漏事件,周长与面积关系
包含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的学习
认知支架,认知工具
有引导性的学习任务
提供案例教学示范说明如何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生成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维特罗克
核心观点
以信息加工论的三级记忆系统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重在解释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
学习从对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
学习的本质
学习是学习者在先前的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特征的过程
学习的分类
结构性知识经验
通过正式学习获得的科学知识
非结构性知识经验
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日常概念
错误概念——改变——科学概念
学习过程
认知灵活性理论
代表人物
斯皮罗
学习本质
如何通过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
基础
知识的双向建构
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
对原有经验的改造重组
学习内容
结构不良领域
概念的复杂性
实例的不规则性
因情景而异
研究实验
结构良好领域
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
解决问题可以直接套用相应的已知结论
分类标准:知识和应用的复杂多变程度
学习的分类
初级知识获得
结构良好领域
目前教育学的(练习测验)
高级知识获得
结构不良领域
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应用)
建构主义认为小组合作学习都有培养社会性功能,反驳提出建议,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反对观点尊重人,合作小组的训练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有效运转
专注任务的参与行为:4种学习方式ICAP理论
交互学习(有同伴贡献)
激活
整合
推断
建构学习(注意接收)
激活
整合
推断
深层学习
主动学习(选择、操控)
激活
整合
被动学习(生成、产生)
储存
浅层学习
探究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吗?
核心都是要解决问题,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
139页
学习理论的三大体系
联结学习理论
排除班杜拉的观点,因为班杜拉理论包含行为观察和认知,被称为中间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的延续
人本学习理论
只有经验的检验,没有实验的检验
热情的教师的学生情绪更积极,内部动机更强